一本名副其实的“大书”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史耀增先生是我多年的老朋友,记得1991年第一次见到他,觉得他好像一位常年在田野里劳作的农民伯伯,肤色黝黑,双手粗糙,时间老人在他的脸上刻下了皱纹。可是俗话说,人不可貌相,就是他,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合阳人,爱自己的家乡,爱家乡的艺术,把一生奉献给家乡的艺术,作出了突出贡献。
其实,他线年,早年他上到高中时,母亲实在没法供他读书,只得退学务农。离开学校后,史耀增没有放弃,一直努力学习。经过好多年的奋斗,他写了《合阳风情》《合阳民间俗语里的民俗》等十几本书,主编了《合阳风物传说》等几部书,各种荣誉接踵而来:陕西省优秀民间文学家、陕西省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陕西省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先进个人、全国十大文艺志书集成优秀编审等等,但是史先生仍然笔耕不止。
最近史耀增又寄来一本大书《合阳线戏》。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大书”,它不仅开本很大,而且很厚,达396万字,里面有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搜罗了合阳提线木偶的剧目、音乐、提线艺术、名艺人、流布情况等,整体地介绍了提线木偶艺术。
合阳线戏就是合阳提线木偶,其渊源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兴盛于唐代。据老艺人回忆,明代合阳提线木偶曾随商帮到苏州、扬州演出。清代到的地方就多了,到过北京、延安、榆林、西安等地,还东渡黄河到山西芮城、运城、万荣,由潼关传到河南灵宝。
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各地的木偶戏都奄奄一息,例如上海几乎找不到一个完整的提线木偶班,扁担戏也濒临消灭,而陕西合阳的提线日,文化部在北京举行全国第一届木偶皮影观摩演出会。我国木偶艺术界老前辈关剑青曾对朋友说:“我对合阳比较熟悉,全国第一届木偶皮影观摩大会时,我在大会工作,保存有当时的照片。”这是合阳提线木偶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到1960年初,合阳提线木偶以《白汗衫》参加陕西省新剧种会演,为了使这个剧种得到发展,成立了线年,合阳县剧团已成为主要演出提线年合阳提线木偶为我国驻九个国家的文化参赞进行专场演出。后来又参加了多次会演,获得多个金奖和银奖。
1991年6月合阳提线木偶晋京演出,迎来了这个剧种的第二个辉煌时期。那时,应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的邀请,合阳木偶剧团带了几个保留剧目,有《卖杂货》《秃子闹房》《周仁出府》《花柳林·打虎救甥》《打金枝·进宫背舌》等。那次,我也有幸应邀前往北京,观摩了合阳提线木偶的演出。演员把木偶的特技表演得淋漓尽致,《卖杂货》里的挑担、取毛巾擦汗、摇拨浪鼓、接递粉盒等;《周仁出府》里的脱衣服、甩梢子等,让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
1991年6月15日下午,我应邀参加了他们剧团的座谈会,会议由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长叶锋主持,他说:“从山沟里走出来是好不容易的。这次能走出来到北京,本身就是一大收获。”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的木偶专家热情发言。说:“过去说起提线木偶,人们只知道福建泉州,现在知道了在长江以北还有一个合阳!”当时的上海木偶剧团副团长何晓星说:“就这个剧种而言,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国家保存了或者是继承了一份艺术遗产,具有很深的影响。”我说:“因为合阳线戏保存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传统木偶戏民族形式,是真正的民族艺术。”(丁言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