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周末丨禅房花径缘客扫一起逛逛那些藏在寺庙里的博物馆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步入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城里的春色已经接近尾声,而周边的山林、寺庙里,还可以追寻到春的痕迹。古时京城中人游春,遍布的寺庙是极好的去处,这些空间不仅寄托了人们的信仰,还兼任起活动、买卖、游赏等众多功能,可以说是古代北京难得的公共空间。如今,许多北京的古老寺庙内因地制宜建设起一众博物馆,伴着春日的阵阵馨香,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素有“京西小故宫”美誉、北京艺术博物馆所在地的万寿寺从2017年1月开始闭馆,2018年3月启动修缮,寺内80%的古建筑、大雄宝殿内22尊佛像以及山门壁画,全部进行保护性修缮,修缮面积约10670平方米。2022年9月16日,万寿寺再度恢复开放。一度在万寿寺内“沉睡”的古建重新焕发生机。
万寿寺东路的方丈院在修缮前是大杂院。首次开放后,这里将作为家具馆,展出48件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家具。这批家具也是首次展出,包括清代皇室大型的硬木雕花穿衣镜等。
位于东路的鼓楼打造成放映厅,融入大运河元素,重现“水上御道”历史风貌。进入鼓楼,就登上了“游船”,面前大屏幕放映着万寿寺的历史资料片,沿岸是从古画上提取的运河景色,灯光模拟水面,耳边讲解伴随着潺潺水声,沉浸式体验大运河上的古都文化。
围绕万寿寺中央的园林景观,艺博将创建社会教育和休闲空间。观众可以在锦绣坊里学刺绣、纺织、染色等一系列传统女工技艺,还可以到斫木堂认识榫卯结构,体验传统木工工艺。
大钟寺博物馆位于北京城名刹大钟寺内。大钟寺原名觉生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总占地3万平方米,寺庙格局严谨,气势雄伟,曾是皇家祈雨、举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因寺内珍藏一口明永乐年间所铸巨大佛钟,故又俗称为“大钟寺”。
永乐大钟,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铸造于明永乐年间,万历三十五年,大钟被移到万寿寺。清雍正十一年移置觉生寺(今称大钟寺)。铜钟通高6.75米,钟壁厚度不等,最厚处185毫米,最薄处94毫米,重约46吨。钟体内外遍铸经文,共22.7万字。每年新年来临之际,永乐大钟就会敲响。这口大钟已敲击了五百多年,仍完好无损,是世界铸造史上的奇迹。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以收藏、展览、研究中国古代钟铃类文物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在国内博物馆界独树一帜。历史上的中国古钟,不仅是演奏的乐器与报时的响器,更是政治的符号、礼乐的载体、宗教的法器。其发展之不息、内涵之宏富、影响之深广,已深深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长河北岸,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展示北京地区石刻文物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系统地展示了北京地区的石刻文化,北京现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柱以及石阙构件,就珍藏于此。院内西侧亭子里有一座石享堂,12根盘龙柱,18扇仿木石门,雕刻非常精致。
博物馆位于明清时期的皇家寺院真觉寺旧址内。因寺内的金刚宝座顶部平台上有五座佛塔,故该寺也被称为“五塔寺”。真觉寺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明成祖永乐(1403-1424)年间,当时有位西域来的高僧室利沙,给永乐皇帝敬献了五尊金佛和一座金刚宝座的规式(模型),朱棣赐地为其建寺,寺名“真觉”。清代为避雍正皇帝“胤禛”名讳,改称“正觉寺”。民国时期寺庙被拆毁,仅金刚宝座及少数石刻幸存。
金刚宝座塔是一座印度风格的五座宝塔,其形制在北京地区十分罕见。塔身遍布浮雕,造型细腻生动,可以说是石刻博物馆中最大的雕刻精品。金秋时节,塔前银杏遍披金甲,掩映着塔院碑亭和寥寥人影,让整座院子充满了安静清幽的氛围。
智化寺始建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是北京市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寺内文物众多,建筑、雕刻、石碑、造像、壁画等古迹美轮美奂技艺高超,值得仔细游赏,而寺庙建造背后的时代背景与历史人物故事众多且史料详实,更吸引着游人潜下心来,一探究竟。
智化寺建于明中前期,是当时京城内最著名的禅宗寺院之一,作为官式建筑,它的组成元素较好地体现了明代建筑的特点,有的地方沿袭了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做法,有的更接近清代简洁、程式化的做法,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小型的古建筑结构博物馆。在建筑细部上,智化寺的藻井和转轮藏最可为人称道。智化寺中原有三方藻井,其中两方流落海外,剩余一方就位于藏殿的转轮藏正上方,华丽程度不亚于明清皇室。
如今智化寺部分殿宇已辟为专题展厅,定期展出民间收藏家的藏品。智化寺内本身的雕刻、造像与壁画也十分值得欣赏,由于修建智化寺的规格很高,建造者又笃信佛教且财力雄厚,建筑细部的木刻装饰与彩绘壁画都堪称精品,可令观者一饱眼福。
除此之外,智化寺还保有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化寺京音乐,这一来自明代宫廷的乐种,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和福建南音,并称为 “中国五大古乐”。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3点,智化寺都会奏响古老的京音乐,等待您前去欣赏。
开馆时间:民俗博物馆暂时闭馆,东岳庙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日9:00-15:00
北京民俗博物馆是北京唯一国办民俗类专题博物馆,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141号,馆址设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东岳庙内。
北京东岳庙始建于元代延祐六年(1319年),由元代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吴全节出资修建,主祀泰山神东岳大帝。后经明清两朝不断扩建,逐渐形成中路正院和东西跨院的建筑格局。全庙占地约47400平方米,古建300余间,集中体现了元、明、清三代建筑风格,堪称古建瑰宝。历史上的东岳庙为国家祀典之所,民间祭祀活动则更为盛大,成为具有丰厚底蕴的民俗文化活动中心。
来东岳庙有一种玩法,就是要找到老北京一句俗语中提到的几个地方。“机灵鬼儿、透亮碑儿、小金豆子不吃亏儿”。这句俗语其实指的是《重建东岳庙金灯碑记石碑》(碑两边各刻有一个提着灯笼的小道童),顺治七年的一块“透龙碑”(因为蟠龙造型镂空,两边可以互相看见),以及岱宗宝殿西侧走廊上的有闪光小金点儿的方石(因为含铜)。一边念着俗语,一边就把东岳庙玩一圈。
众多的石碑也是东岳庙的特色景观,曾多达140余通。东、西碑林原有石碑百余通,为历朝修建东岳庙碑记和民间善会碑刻。其中尤以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手书《张留孙道行碑》最为著名。这些碑刻是研究东岳庙历史、北京民俗的重要史料。
2021年7月,位于承恩寺内的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正式开馆,500多年不开庙门的承恩寺也揭开神秘面纱,正式向公众开放。
承恩寺相传早在唐代武德年间就有庙基存在,明代正德年间(1510-1513 年)重修并赐名“承恩寺”,取其意承天恩泽。承恩寺作为正德皇帝的一处行宫,同时又是锦衣卫的秘密机构。自明代重修至今,承恩寺一直有“三不之谜”:不受香火、不设道场、不开庙门,被称作北京市最神秘的寺庙。
寺院内平面布局为“回”字型结构,即四进院落外面,还修建了一圈高大的围墙,由此一来,四进院子之间四通八达。山门里左右位置及后院修建有4座高大的碉楼,在国内寺庙实属罕见。由于碉楼的缘故,一般寺院里常见的钟楼鼓楼,被修建到了天王殿两侧的“倒坐房”房顶上。天王殿内存有 6 幅明代壁画,均采用明代沥粉堆金工艺,构图精美、技艺高超。
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主展厅就位于庄严雄伟的大雄宝殿内,徜徉其中,随处可以近距离体验燕京八绝宫廷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设计者独特的艺术审美。在大雄宝殿后面的法堂,是燕京八绝主题展厅,展厅陈设有一座采用金漆百宝嵌与景泰蓝相结合的屏风,这座屏风曾经在2017年中美两国领导人故宫会晤时,陈设于故宫畅音阁。西侧厢房,是燕京八绝体验中心,置身其中,可近距离体验文房精品。展陈庄重典雅,是燕京八绝艺术品走进现代生活的典型写照。
云居寺位于白带山麓,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南,据溥儒《白带山志》载:此乃“燕赵之野,西连三晋,峰峦重叠,绵亘迥合,绝壁迎云,层岩挂月,南尽于拒马、胡良之水,而一峰之上,一邱之中,隐者居焉。”
寺院始建于隋末唐初,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并有南北两塔对峙。寺院坐西朝东,环山面水,形制宏伟,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寺内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经板号称“三绝”。
距云居寺1公里处的石经山是房山石经刊刻起源之地,据考证,该处出土的石经始刻于605年,创始人为隋末高僧静琬,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6个朝代,绵延1000余年。目前,这些石经分两地保存,4196块存放在石经山九个藏经洞内,10082块存放在云居寺石经博物馆地宫中。每年秋季,藏经洞洞区、千年古道、108级台阶、绵羊石等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烁,熠熠生辉,是步行穿越千年的金光大道,登顶石经山的最佳时间。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开放时间和预约方式请以相关主办方官方公布为准,请您提前到其网站、公众号等官方平台查询、预约。
内容及图片来源:北京晚报、北京日报、文旅通州、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北京民俗博物馆、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云居寺石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