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鲸落万物生”用来形容北京的这个区再适合不过了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北京哪个地方大学扎堆儿?你肯定会说五道口。那么五道口在哪个区?海淀区。作为全国著名的科教文化区,海淀光双一流大学就有十八所,其中不乏北大、清华这样的世界名校,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北京全市的一半,放在全国也算数一数二的高校群体。那么,海淀为什么高校扎堆?原因有很多,但“火烧圆明园”这个历史事件最为关键。
在北京主城的六区中,海淀位于西北部,“海淀”二字得名于海淀镇原址附近的浅湖水淀。作为北京市一个区的海淀成立于1952年,延续至今的所辖区域则形成于1963年。但在海淀的四百多平方公里土地上,自辽金至元清,南侵的游牧民族政权出于避暑而建造皇家苑囿的动作就从未间断,并在清代的“三山五园”时期达到了高潮。
清代皇室在北京西北郊的园林营造在“康乾盛世”迎来全盛时期,“三山五园”即是其中的代表。三山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五园则指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圆明园和畅春园。“三山五园”是后来的提法,五园在年代上并非并列,而是有先后更替,名称也多有变化,其中畅春园修建最早,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后重建为颐和园。
比起有机会重建的颐和园,圆明园就没那么幸运了。1860年圆明园连同其它四园均遭英法联军焚烧,四十年后,这座“万园之园”再次遭厄运--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给了它毁灭性的打击。罹难后的五园在此后数十年的兵荒马乱中大多荒废,仅有颐和园遗存了基本的皇家园林结构。与五园一起衰败的还有周边的十多座皇亲国戚的赐园,多年以后,它们成了中国许多高校的栖身地。
几乎与圆明园等皇家园林衰败的同时,在圆明园及周边赐园的原址上,演绎了一场中国高等教育西化的转折大剧。1919年,在由“燕园”分立的鸣鹤园、镜春园和朗润园等赐园的废墟上,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教会大学燕京大学成立。解放后首次高校院系调整,燕京大学院系被并入清、北等多所高校,校址则成了北京大学的地盘。
海淀名园“长出”大学的另一个典型例子是清华园。清华园的前身是作为“圆明五园”之一的熙春园的东园,道光时成为皇子赐园。1911年,依照“庚子赔款”退款办学的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这也是清华大学的前身。1913年后的清华校园还包括了熙春园的西园、《荷塘月色》发生地的近春园,现在则成了近春园遗址公园。
此后数十年,在中国近现代的风云变幻中,多所“中”字头的大学先后落户清、北周边,或在海淀择地新立,或从它处搬迁而来。这些高校纷纷选址海淀,最初原因是“五园”的荒废,为清末在京成立的多所西式高校选址提供了既环境秀美又便于购买的条件。而后来许多高校纷迭而来,也与解放初期海淀区农田多居民少不无关系。
于是,海淀也就成了中国最早的“大学城”。时至今日,海淀在依托高校科研发展科创产业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三山五园”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利用。1988年,整修后的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向社会开放;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成为大学校园的清华园和燕园也限时对游客开放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