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部分数据首次公布

2023-04-17 08:19分类: 北京文化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在7月26日举办的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分论坛”上,发布了《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2021年,北京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5539家,比上年增加368家;收入合计17563.8亿元,同比增长17.5%,两年平均增长8.9%,超过了疫情前水平(2019年增幅8.2%);利润总额1429.4亿元,同比增长47.5%。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人均实现营业收入299万元,较上年增加32.8万元。

  习总书记指出,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将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021年是奋进有为、应变求新的“十四五”开局之年。北京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顶住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以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和服务保障冬奥盛事为主线,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园区建设和环境优化为抓手,积极应变求新,推动产业发展稳步向好,空间格局更趋合理,市场主体更具活力,文化供给更加丰富,文化消费更为活跃,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明。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了“十四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对2021年北京文化产业基本现状、重要数据、趋势特征等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客观反映了全市文化产业年度发展的总体情况。同时,结合首都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北京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新思路。

  文化产业顶住疫情影响实现较快增长。2021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北京持续出台助企纾困政策措施,文化产业发展稳中有进,恢复基础得到巩固,呈现出增速稳、韧性强的鲜明特点。产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大,收入和利润均实现较大增幅。2021年1-12月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5539家,比上年增加368家;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17563.8亿元,同比增长17.5%。2020、2021两年平均增长8.9%,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2019年增幅为8.2%)。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利润总额1429.4亿元,同比增长47.5%;从业人员平均人数64万人,同比增长4.8%。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70.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5%,比全国高6.1个百分点,稳居全国第一,全国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文化核心领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文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核心领域“压舱石”作用明显。2021年1-12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中,文化核心领域收入合计15848.3亿元,同比增长17.8%,拉动全市文化产业收入增长1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总收入的90.2%,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新闻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传播渠道四大行业领域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总收入的89.3%,凸显了优势行业的主导地位。新闻信息服务和内容创作生产两个重点领域表现突出,分别拉动全市文化产业收入增长6.1个和6.2个百分点。文化核心领域吸纳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达54.8万人,同比增长6.5%,占从业人员总人数的85.6%,成为稳就业“蓄水池”。同时,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中文化相关领域的收入增速达14.4%,也呈现出良好增长态势。

  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水平领先全国。随着文化数字化战略纵深推进,文化内容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文化新业态新模式已成为北京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助推器”作用进一步增强。2021年1-12月,全市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246.5亿元,同比增长22.6%,比全国高3.7个百分点;占全国文化新业态企业收入的比重为25.9%,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对全市文化企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73.2%,比全国高34.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3个百分点,比全国高6.9个百分点。

  劳均产出稳步提升,企业效益与实力持续增强。2021年1-12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5114家,实现营业收入17092.7亿元,同比增长17.8%,两年平均增长9.2%。从产出效益看,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人均实现营业收入达到299万元/人,较上年增加32.8万元/人;从经营效益看,收入利润率为8.4%,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1.6%,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从经营成本看,企业成本费用率为93.1%,较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为68.1元,较上年下降3.6元。同时,文化企业整体实力保持全国前列,完美世界、保利文化入选第十三届“全国文化企业30 强”,歌华传媒、光线传媒、锋尚世纪、掌阅科技4家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

  文艺作品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时代精神。2021年,北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现高质量文化供给,彰显了全国文化中心的责任担当。13家市属文艺院团和国家大剧院共创排舞台剧111部,其中新创原创58部,包括北京人艺首次创排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话剧《香山之夜》以及北京演艺集团创排舞剧《五星出东方》、音乐剧《在远方》等。推出《党的女儿》《大刀王五》《呼叫4921》等优秀剧目,《长津湖》《你好,李焕英》《雄狮少年》等优秀影片,《觉醒年代》《我们的新时代》等优秀电视剧,形成传承与创新互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的良好局面。

  文化消费线上扩容提质,线年,北京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紧抓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契机,推动文化消费线上与线下并行发展。全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1367元,同比增长12.2%。第九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线万场线上活动,较往年大幅增长,线亿人次,占总参与人次的99%。首店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共有901家首店(含旗舰店)落地北京,其中包括122家与文化消费相关的书店、动漫体验馆、儿童乐园等首店(含旗舰店)。环球主题公园开园运营,开园首月带动周边住宿和餐饮业累计税收收入环比增长41.5%,成为北京文旅消费新地标。

  文化投融资领域继续领跑全国。2021年,北京共计新增14家上市文化企业,在全国占比三成,位居各省市第一。首发融资规模高达742.1亿元,同比增长99.1%,案例数量12起融资规模与案例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全年共发生融资事件531起,占全国的比重为22.1%,资金流入规模达999.7亿元,占全国的26.6%,其中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领域融资规模达到471.2亿元,占总规模的47.1%。文化产业私募股权融资涉及资金121.2亿元,案例数量154起,分别同比增长33%、43.9%。③畅通文化企业上市融资路径,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北京企业上市培育基地加强企业上市辅导服务,北京流金岁月传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首批登陆北交所的文化类企业。

  文化贸易与交流不断深入发展。2021年,北京国际文化贸易规模与质量齐头并进,国际文化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国家形象首要窗口作用凸显。全市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61.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5.7%。其中,文化产品出口额为19.4亿美元,同比增长151.9%;文化产品进口额为42.0亿美元,同比增长42.9%。全市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进出口25.0亿美元,同比增长5.4%。其中,出口8.6亿美元,同比增长26.2%;进口16.4亿美元,同比下降3.0%。此外,2021年北京动漫游戏企业出口产值达到575.3亿元,同比增长27.1%,文化出口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全市共有69家企业、31个项目入选2021-202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名单,入选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8.7%、25.6%。多领域、多层次开展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北京优秀影视剧海外展播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高峰论坛等活动圆满完成。

  精品内容创作赓续红色基因。首都文艺创作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一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演出方面,京剧《李大钊》等6部作品入围“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主题出版物方面,推出近160种建党百年主题出版物,形成“北京文化书系·红色文化丛书”等各具特色的系列丛书,推出《读懂中国》等通俗理论读物近50部、《远去的白马》等文学作品近30部、《新青年》等红色文化连环画系列丛书和《少年读党史》等少儿类图书近20部。电影方面,推出《长津湖》《悬崖之上》《革命者》等大量优秀主旋律电影,其中《长津湖》以57.7亿元的票房成绩,创下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新高。电视方面推出电视剧《觉醒年代》《香山叶正红》、电视纪录片《播“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等一批高品质作品。其中《觉醒年代》作为庆祝建党百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开篇剧目,打破了党史题材电视剧的多项纪录,获得了高数据、高口碑、高评价、高效益的优异成绩,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

  红色旅游成为文旅融合新热点。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北京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旅游迎来发展新机遇。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市“红色旅游”搜索热度较上年同期增长316%,涨幅排名全国第一。全市推出50余条北京红色旅游主题精品线路,并首次发布北京红色旅游地图。通过主题演艺、沉浸式体验等方式提升游客体验,如东城区将革命活动旧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串珠成链”,打造五条党史游学推荐线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专题展重现《觉醒年代》场景,并创编戏剧《星火》,自开展以来共接待参观人数3.2万余人次,荣 获“2021北京网红打卡地”称号。

  新媒体与新技术助力红色文化出圈出新。新媒体与新技术推动了传统红色题材的当代演绎,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关注。人民网、人民日报推出《奇迹有密码》系列短视频,采用水墨动画的形式,生动讲述红船启航、进京“赶考”等党史故事,上线亿次,实现破圈传播。中国历史展览馆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再现红色记忆,以“4D+六面”全景影院还原长征场景,仅国庆首日就吸引8000余名游客入馆参观。首钢园区沉浸式数字艺术馆“瞭仓”开办主题为“生生不息——时空的理想之旅”数字展览,其中“英雄征途”单元以李大钊、杨靖宇等英雄人物为背景,引入裸眼3D、动作捕捉、AI虚拟人物互动等技术,让红色基因、英雄精神在新时代得到激活与传承。

  文体活动与主题创作营造冬奥氛围。2021年,北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面向国内外的冬奥主题文化活动,推动冰雪文艺创作,以全新的“双奥之城”形象迈向世界舞台。“北京2022冬奥文化全球行”主题活动在全球49个国家的54个城市分阶段开展。“大V冬奥行”活动邀请多个国家的网络博 主以摄影作品、短视频等形式向世界分享冬奥故事。稳步推进冬奥主题精品创作工程,组织创作《美美与共》《最美中国画》等17首优秀冬奥歌曲,推出儿童音乐剧《冰墩墩雪容融之冰雪梦》,《中国冰雪道路》入选“2021年优秀国产纪录片集锦”。北京卫视《2022迎冬奥环球跨年冰雪盛典》全网视频播放量超5亿,微博线亿。

  借势借力促“冷资源”变“热经济”。以冬奥会筹办和推进《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为契机,推出冰雪精品旅游线路、冰雪主题旅游文创产品与活动,“冷资源”进一步转化为冰雪文旅“热经济”。2021年,北京冰雪文化旅游季推出22条冰雪旅游精品线路,首次推出北京冰雪旅游地图,串联全城热门文旅资源,满足不同群体的冰雪旅游需求。鼓励冬奥、冰雪主题文创产品研发与销售,在“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及文创产品大赛中专门设立“激情冬奥”冰雪主题,共有6款商品入选TOP100榜单。延庆区作为三大赛区之一,推出共百余项冰雪文旅活动、10类冰雪主题产品,实现冬季文旅消费市场全覆盖。

  文化科技型企业实现量质齐升。2021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科技”④企业1105家,实现营业收入7760.5亿元,占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1.7%,同比增长18.1%,拉动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9.4个百分点。2021年1-12月,全市55家规模以上“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实 现营业收入161.3亿元,同比增长22.6%,比全市文化企业平均增速高4.9个百分点;收入利润率为10.8%,高于全市文化企业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新增故宫博物院、完美世界等6家单体类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北京示范基地数量达到11家,居全国之首。

  深入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多领域数字化转型规划与政策文件陆续出台,首都文化数字化战略走深向实,文化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2021年1-12月,全市规模以上核心数字文化企业⑤1708家,实现营业收入11409.8亿元,占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66.8%,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3.5%,拉动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4.9个百分点。全市核心数字文化企业中,“互联网+文化”领域⑥共实现营业收入10012.2亿元,占全市核心数字文化企业营收的比重达87.8%。

  数字技术催生文化产业新场景、新产品与新应用。以数字技术为引擎,北京持续在文旅、广电、演艺、文博等领域推出一批极具特色的文化科技场景与优质产品。“故宫以东·城市盲盒”数字沉浸式体验空间落地王府井;前门地区“北京坊”打造全球首个“5G+虚拟现实”智慧商圈;北京广播电视台冬奥纪实8K超高清试验频道顺利开播,成为全国首个8K电视频道;第九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上线“云享京彩文化生活节”,数字艺术展、沉浸演出剧场等新形式得到推广,数字文化消费生态圈逐步形成。

  传统业态逐步回暖向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出版、电影、电视、演出、旅游等文化业态逐步复苏,呈现回暖态势。出版方面,北京地区登记在册的报刊总量3403种,出版社525家,出版物发行单位10393家;全年引进出版物版权7633件,版权(著作权)登记102.6万件。影视方面,全年制作电视剧41部1580集,电视动画片22部5184分钟;全年生产电影186部,30条院线.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0.5%、3.4%、5.6%、129.7%、99.5%、116.5%,电影行业逐步恢复。演出方面,全年共推出2415台演出剧目,举办营业性演出20597场,观众人数513.5万人次,票房收入约7.8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演出场次增长了195%,场次数量恢复到疫情前的九成。国内旅游逐渐活跃,旅游业整体回暖复苏,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2.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8.8%;旅游总收入达4166.2亿元,比上年增长43.0%。

  各方积极作为,助企纾困稳发展。2021年,针对疫情中较为突出的资金困难和压力,北京积极为企业提供帮助,促复苏、稳发展、强后劲。聚焦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印发《北京市支持文化金融融合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对“投贷奖”“房租通”“风险补偿金”进行统一管理。通过“投贷奖”政策支持564家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约1.95亿元,通过“房租通”政策为1211家小微初创文化企业提供房租补贴9200余万元。共为2332家旅行社暂退质保金约11.02亿元。截至2021年末,北京市中资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1855.1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贷款有贷户数9089户,同比增长14.7%,惠企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北京银行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发布“漫步北京及网红打卡地金融支持计划”,截至2021年底,已累计为首钢园、北京坊、华熙LIVE、和平菓局等30多家网红打卡地推荐和提名推荐单位提供超过150亿元的资金支持。

  2021年,北京文化产业持续复苏,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发展,新业态发展动力强劲,文化与旅游、体育、商业、乡村振兴等领域深度融合,产业发展整体向好而行、向新而生、向深而为。

  新闻信息服务业实现量质“双升级”。2021年1-12月,全市规模以上新闻信息服务业收入合计5124.9亿元,同比增长21.5%,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的29.2%。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人群覆盖面、内容覆盖面不断扩大。主流媒体持续深化全媒体矩阵建设,新京报客户端发稿20万篇,直播1420场,全网覆盖人群达2.8亿。北京日报官方微信粉丝增长近30万,阅读量达2亿次,官方微博粉丝突破1000万,阅读量超40亿次。媒体技术发展推动新闻信息传播创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5G+4K/8K超高清数字技术全视角呈现东京奥运会竞技场景,为观众带来极致视听体验。

  内容创作生产实现收入利润“双丰收”。2021年1-12月,全市规模以上内容创作生产领域实现收入合计3912.8亿元,同比增长30.8%,约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的22.3%,利润总额在九大领域中居于首位,达到1131.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32.6%。数字内容服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2021年北京游戏企业总产值达到约1022.6亿元,同比增长约11.6%,约占全国游戏市场收入的34.4%;动漫企业总产值约为180.5亿元,同比增长约13.7%。出版方面,全年版权(著作权)登记102.6万件,“中国诗词小课”“中国科学家的故事——数字项目(共80集)”两个项目入选2021年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电影方面,共创作生产186部完成片,上映61部影片,其中《长津湖》《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包揽2021年中国电影票房榜冠亚季军,彰显了北京在全国电影行业中的领军地位。

  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业增速居首。2021年1-12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业实现收入合计112.6亿元,同比增长38.5%,在文化产业各行业领域中增幅最大。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北京娱乐休闲、观光游览等场所有序开放,居民消费需求得到有效释放。环球主题公园成为全国最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截至2021年底已接待游客超过160万人次,当年实现营业收入达到16.45亿元。地区游览呈现复苏回暖态势,五一假期北京王府井接待游客163.9万人次,南锣鼓巷接待游客109.3万人次。

  文化传播渠道呈现企稳回暖态势。2021年1-12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传播渠道领域实现收入合计2727.4亿元,同比增长12.5%,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的15.5%;利润总额达到97.1亿元,同比增长51.4%。北京地区电影放映场次恢复至疫情前逾九成,观众人次同比增长99.5%,票房收入较去年实现翻倍增长。13家市属院团线%;演出收入达到1.9亿元,增长68%。市属院团全年线%;线%。

  其他产业领域均实现复苏发展。2021年1-12月,全市规模以上创意设计服务领域实现收入合计3925.3亿元,同比增长6.2%;全市规模以上文化投资运营领域收入合计45.2亿元,同比增长11.1%;全市规模以上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领域收入合计761.7亿元,同比增长11.4%;全市规模以上文化装备生产领域收入合计120.3亿元,同比增长8.3%;全市规模以上文化消费终端生产领域收入合计833.6亿元,同比增长18.4%。

  传统业态加速拥抱“云端”。疫情影响下,传统文化业态从“倒逼上云”转为主动求新求变,演出机构、文化文物单位与新媒体平台、数字文化企业的合作互动成为常态,推出更多优质的“云端”产品和服务。国家京剧院和中国移动咪咕公司联合升级《龙凤呈祥》演播模式,借助5G+4K等技术多视角、多机位呈现舞台画面,加入“云导赏”“云解说”等幕后花絮环节,创新“云打赏”“云包厢”等多种实时交互模式,增强观众参与感和互动感。国家大剧院在快手APP上的直播和短视频播放总量逾9亿,并推出四季系列音乐会,打造“直播+互动+杜比剧场音效”视听盛宴。故宫博物院与腾讯携手打造“数字故宫”小程序2.0升级版本,引入“智慧开放”的概念,给人们带来舒适的线上+线下融合游览体验。

  电竞产业发展全面提速。北京以电竞赛事为核心,完善产业生态,推动全球电竞产业优质资源在北京落地转化。“电竞北京2021”以王者荣耀世界冠军杯总决赛等头部赛事为引擎,带动全民赛、行业赛、校园赛等大众赛事,打造了周期覆盖全年的多层次电竞赛事体系。电竞版图向虚拟体育和新兴业态延伸,成功举办了2021年VR电子竞技国际大赛、Spark火花锦标赛。以北京国际电竞发展创新大会、第二届北京(国际)大学生电竞节为代表的论坛峰会、节日活动、文娱表演等大众化内容持续推出。积极联合知名商圈、电竞园区和主题消费空间,开展专项活动,充分挖掘电竞人群的消费价值。“电竞北京2021”开展赛事、展销、互动体验等活动近2000场次,已有419家电竞企业、5个专业场馆、RNG、JDG、TS、WB等多个电竞俱乐部落户北京。首都电竞产业全面提速发展,城市电竞消费氛围更加浓厚。

  “元宇宙”孕育业态新模式。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北京游戏动漫、文旅文博等领域积极探索“元宇宙”应用场景,推动业态的虚拟化、沉浸式、数字化发展。百度上线元宇宙产品“希壤”并首次于元宇宙中举办大型会议——百度Create2021(百度AI开发者大会),产品设计和互动体验中融入了诸多中国山水、历史等文化元素。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与红色地标公司、华为河图合作,采用数字空间多维搭建等方式,将首钢园工业遗存与科幻场景叠加,打造过去、现在与未来融合的元宇宙体验场景。

  互联网平台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各新媒体平台通过视听节目、网络直播、电商等形式,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出圈出新。爱奇艺《登场了!洛阳》节目以古迹名胜和古洛阳出土文物等为依托,带领观众零距离观摩文物,沉浸式探索历史。濒危非遗在新媒体重获关注,各地非遗成为新的城市名片。2021年非遗内容成为抖音平台新热点,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149%,累计播放量同比增长83%,在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抖音覆盖率已经达99.4%。

  沉浸式业态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场景打造、技术升级、内容创新等方式,多个传统行业实现与沉浸式业态的深度融合。展馆展览方面,故宫博物院推出“张灯结彩——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灯具珍品展”,以沉浸式的戏剧表演和前沿的光影科技打造全新的展览形式;歌华文化与玉渊潭公园联合主办2021北京国际光影艺术季“万物共生-蔚蓝”户外光影艺术沉浸式体验展。文艺创作方面,开心麻花的沉浸式戏剧《偷心晚宴》根据剧情变化设置互动情景,让观众自觉代入剧情角色;繁星戏剧村推出“后浸没式”演出《画皮2677》,探索“玩”在剧中的沉浸式观演模式。

  “文化+旅游”推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2021年,北京文化旅游融合在业态形式、产品服务等方面继续创新发展。博物馆文创产品日益丰富,举办系列文创设计大赛,如“2021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评选出“首伯牛”系列、“锦绣前程”祝福金卡等30项精品文博文创项目。冰雪文化旅游发展亮眼,举办冰雪文化旅游季活动,推出22条冰雪旅游精品线路。实施“漫步北京”计划,推出75条休闲主题游线路。进行“北京网红打卡地”评选,推出包含文化艺术、街区园区、夜间经济、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阅读空间等10大主题共100个文旅目的地。注重挖掘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 创新优质文旅产品供给,认定发布传统文化、京味文化、多元文化空间、红色文化等六大主题100家北京市文化旅游体验基地,更好地满足广大游客和市民在旅游活动中日益增长的感知文化和注重体验的需求。西城区、密云区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文化+体育”展现“双奥之城”风采。2021年,冬奥筹办与首都发展同频共振、同生共舞,文化体育融合发展精彩纷呈。“传承超越——双奥之路中华体育文化展”开展,传播中华体育文化,展现文化自信。举办第八届北京市属公园冰雪游园会,丰富市民冬季健身文化生活。持续开展体育文化节庆活动,组织第七届市民快乐冰雪季,参与人次达530余万。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与首都文化融合发展,凸显出北京作为“双奥之城”的活力与风采。

  “文化+乡村振兴”推动实现文化传承与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021年,北京乡村旅游迎来新契机,北京·平谷世界休闲大会成功举办,吸引8万余人线万余名游客到平谷观光旅游。乡村民宿更加成熟,门头沟区打响“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品牌,全年全区营业民宿接待游客8.7万人次,同比增长209.6%,实现收入3501.7万元,同比增长101.7%;密云区荣获“2021生态自然旅游优选目的地”“世界乡村旅游大会优秀区品牌”等称号;房山区过去五年建成乡村民宿品牌99个、院落313个。深入挖掘京郊餐饮文化,举办“大厨下乡”结对帮扶活动。

  “文化+商业”融合发展推动商业空间和业态升级。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背景下,北京将文化元素注入商业空间,优化其风貌景观和内涵价值。加快实施“文化商圈”计划,深度挖掘传统商圈的历史文化资源。22个传统商圈和20家“一店一策”试点企业基本完成升级改造;制定实施前门大栅栏商圈改造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打造以“老字号+国潮”为特色的传统文化消费圈;推进西单-金融街商圈一体化,打造以“品牌+品质”为特色的时尚魅力消费圈。此外,华熙LIVE·五棵松、蓝色港湾国际商区、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等区域文化休闲、时尚娱乐等多元业态深度融合,城市商业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中轴线申遗促进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完善中轴线申遗顶层设计,新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颁布施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出台。创新保护传承与利用的形式,“数字中轴”项目运用新技术实现中轴线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使大众能在“云端”领略中轴线的壮丽美景;北京卫视《最美中轴线》节目以音乐竞演形式展现中轴线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全平台视频累计播放量近19亿。开展2021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等各类文化活动,使更多人参与到古都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之中。

  提升长安街沿线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加强长安街中心区域历史文化保护展示和开发利用,王府井步行街入选第二批“全国示范步行街”,故宫博物院的“北京故宫冰窖服务区”项目成功入选2021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长安街东延线文化功能区分布更加合理,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达到5万家,规模以上单位数量创历史新高,占全市近四分之一;2021年1-12月,1336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1492.9亿元。长安街西延线各类文艺演出、文化旅游、文化科技融合持续释放活力,华熙LIVE·五棵松以“文体”为特色,全年举办大型活动超过500场,占据北京室内演艺市场的80%;新首钢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近600亿元,入驻20余家科幻相关企业,园区成为科幻产业集聚新高地。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将旧城符号连接现代产业,以开放的格局构成了首都文化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桥梁。

  加速“三带”文化长廊高质量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北京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正式印发,大运河博物馆建设项目、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箭扣长城修缮项目、北京长城文化系列节庆活动等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稳步推进,推动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长城、大运河、西山永定河三大文化带沿线文旅加快发展,发布大运河北京段沿线条旅游精品线条以长城为主题的旅游线条西山永定河“五色”斑斓主题线路。相关文艺创作和人文艺术交流活动亮点纷呈,原创线》与大型原创交响乐《山河永定》上演,2021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线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2021北京长城文化节、首届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成功举办。

  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以文化优化城市空间形态,以城市发展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正式印发,鼓励充分挖掘工业遗存的历史文化和时代价值,建设旅游、文娱、康养等新型服务消费载体。发布《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及4个配套实施细则,鼓励和支持利用老旧厂房发展文化产业。历史文物建筑、历史街区等成为城市文化会客厅,31处中国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完成修缮向社会开放;石景山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开街,7处精品院落、5处景观节点以及30家特色商铺重新焕发老街活力和光彩。

  工业遗产活化构筑城市文化新空间。坚持科学保护与创新利用并举,推动工业生产空间向文化消费空间转变。城市副中心硬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张家湾设计小镇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首钢科幻产业集聚区3个老旧厂房改造支撑高精尖产业发展试点项目获得市发改委批复。中国科幻大会等重大活动以及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腾讯体育、红盾大数据、全民畅读、百盛中国等110余家实体已落户首钢北区,整体出租率超过75%。通过改造利用工业遗产,构建新场景,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新型文创空间成为城市“网红打卡地”。以文化创意、数字科技驱动传统商圈、商业综合体转型升级,如朝阳区百脑汇电脑城转型成为新零售艺术体验空间“美克洞学馆”,赋予老旧商业空间以新的品质和活力,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开放运营,接待市民群众超40万人次,累计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95场,以文化艺术驻创空间、小剧场戏剧孵化基地、传统文化工坊等服务文化生产。海淀公园、中关村壹号等11处空间入选“2021北京数字经济体验周”数字经济网红打卡地,带给大众全方位、零距离的数字经济触达式体验。

  园区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承载地。近年来,北京形成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激活产业生态的重要载体。2021年,北京以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政策创新为切入点,推动企业向园区集聚。研究制定了《北京市推进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加强统筹领导、完善产业生态、扩大园区影响等方面提出20项务实举措,并以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名义印发实施。积极筹备成立以园区运营企业为主体的北京文化产业园区协会,发挥好协会桥梁作用。

  园区发展彰显首都文化科技和文化金融融合优势。768创意产业园凸显文化科技融合特色,百余家入驻企业形成“互联网+”、数字内容和多媒体设计、人工智能产业、建筑景观设计四大集群,截至2021年先后孵化出独角兽企业4家,上市公司3家。创新探索金融服务模式,全市首个艺术金融园区北京艺术金融国际创新园正式投入运营,推进艺术与商业创新融合。751园区入选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试点名单,园区聚集了设计师工作室及相关公司(机构)超150家,文化科技类企业和文化设计类企业占近九成。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批复同意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中国(北京)高新视听产业园区”,努力建设国内首个覆盖屏幕硬件制造、视听内容生产、网络传播渠道、大数据评价等全产业链的视听产业园区。星光影视园以科技升级视听内容制作,推进5G+超高清音视频制播技术应用,XR虚拟演播室正式投入使用,服务了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第十四届全运会等重大活动及体育赛事。

  “品牌活动+特色场景”释放园区发展新活力。围绕冬奥、非遗、艺术等主题,文化产业园区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2021年,798艺术区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北京市文化旅游体验基地,举办包括主题展、艺术文创集市、街头涂鸦体验等多项活动在内的“798艺术节”,彰显了798艺术区作为国际知名当代艺术园区的鲜明特色。工业遗存与奥运元素结合的滑雪大跳台“雪飞天”惊艳亮相,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开园,百年首钢老厂区成为文化园区建设与奥林匹克运动有机融合的典范。咏园正式推出“首个非遗主题实景沉浸式空间”,打造集剧本杀、换装等形式于一体的非遗体验空间。第十届郎园国际创意文化节通过文创市集、非遗大秀、艺术夜市等活动,构建起文化新消费场景。

  京津冀协同创新全方位深化。2021年,京津冀在文化旅游、品牌活动方面进一步加快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京津冀“八区三市”组建“京津冀文旅一体化发展联盟”,构建文旅资源联动共享体系。2021魅力京津冀“协同共享·聚焦冬奥”冰雪文化产业峰会成功举办,加快推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步伐。在第五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上,来自京津冀三地的23家文艺院团机构以及多家民间社团献上240场演出,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在京津冀的31家影院放映近300部、1000余场次的中外影片。

  京港澳合作交流日趋频繁。京港澳合作渠道与平台持续完善,特色活动与重点项目更具人文气息。自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举办以来,港澳十年连续参会设馆,2021年服贸会香港馆展出15家香港企业的20个创意产品,推出“携手香港服务全球”直播系列活动,在微博上的浏览量累计达到30万人次。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与香港贸易发展局在京港洽谈会签署视听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搭建京港视听交流合作平台。完美世界股份有限公司的“融合与创新——2021内地与澳门数字文创交流节”等项目入选2021年度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重点项目名单。

  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持续增强。2021年1-12月,全市收入排名前100强的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784.6亿元,占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近七成,较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4.4%,比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速高6.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5.9个百分点,对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9.7%。

  独角兽企业增势强劲。随着政策利好的持续释放、科技创新能力的逐渐加强,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独角兽企业增势强劲。2021年1-12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独角兽企业共42家⑦,实现营业收入4813.9亿元,占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8.2%,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同比增长48%,比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速高30.3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文化企业收入增长10.8个百分点。字节跳动在加强短视频等核心业务的同时,积极开拓游戏等其他文娱领域,2021年估值达2.25万亿元,被评为全球最大独角兽企业。

  企业间协同合作更为广泛与多元。2021年文化企业整合行业优势资源,协同合作走向深广。北京出版集团与国家大剧院达成合作,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建立多种联动,探索文学作品和舞台艺术融合发展新模式,让文艺精品更好地“聚圈、破圈、跨圈”。太合音乐跨界达成多维度合作,如与西瓜视频达成版权合作,与京东国际共同开发“音乐+电商”新模式。相比疫情爆发初期的抱团取暖,2021年首都文化企业展开了更为多元广泛且深入的合作,业务触达多个领域。同时,各行业协会也主动发挥作用,为企业合作搭建平台、创造机会。

  立足新阶段做好谋篇布局。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北京国有文化企业科学研判当前形势,发挥引领作用,为首都文化产业经济发展蓄能增势。强化规划的战略引领,出台首份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和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同步指导监管企业开展“十四五”时期规划编制。出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年度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召开国资管理和国企改革工作务虚会,推动国企改革任务落细落实。系统完善制度体系,出台“参股股权管理”“基金业务”“重大经营风险管理”等制度,完成京广传媒增资及股权划转,推动台湖出版物会展贸易中心资产重组。

  国企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北京国有文化企业持续深化改革,转企改制取得新突破,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进一步增强了国有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压茬推进“一企一策”改革,全部完成监管企业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革任务,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组织开展员工持股、职业经理人选聘试点,摒弃固有模式,构建全新生态。

  彰显国企担当。2021年是党的百年华诞,也是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的关键一年。北京国有文化企业履行责任使命,在高质量做好重大活动服务保障的同时,推出大量文化精品,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充分发挥职能担当。北京歌华传媒集团高标准完成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等服务保障。北京演艺集团高质量完成国家体育馆冬奥会赛事运行服务保障,音乐剧《在远方》等作品获得社会良好赞誉,舞剧《天路》、评剧《藏地彩虹》分别荣获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最佳剧目奖和剧目创新奖,“会馆有戏”系列演出反响热烈。北京出版集团展出献礼建党百年精品图书,与首都体育学院联合承担《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报告》编写出版工作。北京发行集团承办以“百年新征程京城添书韵”为主题的2021北京书市。新京报社建党百年23个主题策划、融媒体产品多形态呈现、多渠道传播,取得良好宣传报道效果。

  文化科技型企业坚持“高精尖”发力。北京文化科技型企业坚持世界眼光、高点定位,持续创新升级,向“高精尖”靠拢发力,成为产业发展重要引擎。乐元素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游戏,并与华为达成合作,共同探索云游戏、VR/AR等应用场景。当红齐天公司大力推进5G+XR技术的深度研发,入选了“2021中国VR50强企业”,与首钢集团共同打造的“首钢一号高炉·元宇宙乐园”获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全国一等奖。

  文化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在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背景下,2021年NFT、科幻、元宇宙等新数字生态概念爆发,各文化企业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一方面,文化企业持续开发数字化产品服务,触发生活方式变革,如字节跳动、百度、爱奇艺等积极探索元宇宙等新兴技术概念,形成 企业发展“新增长极”;另一方面,企业组织和管理模式逐渐趋于数字化,如北京发行集团主动创新求变,驱动管理模式创新,启动数字化协同管理平台建设,推动企业工作管理提质增效。

  主旋律文艺创作呈现新气象。2021年北京坚持方向引领,提高政治站位,创新表达方式,聚焦重大革命、历史与现实题材,创作出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文艺精品。《悬崖之上》《你好,李焕英》《革命者》等京产电影共计斩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8项大奖,获奖影片数量、提名影片数量、获奖影片产出票房均居全国第一。京产剧《觉醒年代》荣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奖三项大奖,首轮播出收视稳居中国视听大数据排行榜第一,《香山叶正红》《我们的新时代》等作品激荡红色力量。《播“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等9部纪录片入选广电总局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纪录片目录,入选数量位列各省第一。话剧《香山之夜》、舞剧《五星出东方》、歌剧《青春之歌》、通俗理论读物《为什么是中国》《北大红楼与中国创建历史丛书》、广播剧《北大红楼》《播火者》、管弦乐作品《没有就没有新中国》、钢琴协奏曲《北京颂歌》等作品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首都构筑主旋律文艺精品创作高地。

  “大戏看北京”成为首都文化新名片。各大文艺院团用心用情用硬功,出人出戏出精品,以高质量文艺演出点亮群众精神生活、彰显北京文化形象。北京人艺新剧场上演新版《日出》《雷雨》《原野》等,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国家大剧院围绕“建党百年”主题制作歌剧《党的女儿》《夏日彩虹》、舞剧《冼星海》,引发观众强烈共鸣。北京京剧院推出新编京剧《大刀王五》,填补京剧武戏几十年的创作空白。中国评剧院上演首部评剧谍战剧《伪装者》,将电视剧改编为舞台艺术。国庆长假期间,北京市各文艺院团在85个剧场推出213台、955场文艺演出,首都舞台呈现出好戏连台、百花齐放的精彩景象。

  实体书店转向内涵式发展。2021年,北京通过优化书店扶持方式,推动实体书店的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书香京城”建设取得新进展。2021年底,北京实体书店数量达到2076家,在全国位列第一,万人可用实体书店数量达到0.93个,“一区一书城”成为各区标配,超过1000平方米的综合书城达到47家,其中5000平方米以上的特大型综合书城7家。积极探索示范书店评价体系建设,首次评出99家年度示范书店。大力扶持在人流密集、企业集中的重要区域开办实体书店,截至2021年12月,全市共有“商场书店”“校园书店”“园区书店”358家,其中14家新开办的优质书店获得扶持。鼓励实体书店与其他业态融合发展,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构建以读者为核心的立体式、多维度文化消费场景,“书店+戏剧”“书店+课堂”“书店+文旅”等成为发展亮点和趋势。

  文化品牌活动线上线下并行成为新常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各大文化品牌活动贯通线上线下渠道,通过现场与“云端”两种方式为群众提供优质文化内容。第五届中国戏曲文化周线场次互动活动,吸引来自全国的游客近8万人次,线上通过多家网络平台推出14场演出与13场名家讲堂,累计点击量超过2000万次。2021北京国际设计周共举办展览、论坛、工作坊、市集、消费体验等活动716项,参与线万人次,其中线万人次。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为观众呈献18套20场主单元音乐会,其中10余场音乐会通过网络进行直播,并在尊重版权的前提下将整届音乐节浓缩成“云端曲库”。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以远程交易、视频会议、直播互动、线上观影等数字化手段,为嘉宾、媒体、影迷提供更好的“云端”参与体验。第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节与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 会吸引了105个国家和地区约2200家展商报名,参展图书达30万种,同时实现“云展示”“云贸易”等智慧升级。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高质量起步。2021年,北京坚持规划引领和差异化发展,发布《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推出消费新地标打造、消费品牌矩阵培育、数字消费创新引领、文旅消费潜力释放等“十大专项行动”,十个专项工作组与各区立足自身优势特色及战略定位,推出“10+17”配套实施方案。围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统筹推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相关工作,文旅消费目的地建设进一步加快,文旅消费供给体系持续完善,文旅产业市场活力有序恢复,阶段性成效显著。此外,为助力全国文化中心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2021北京文化消费高峰论坛及五场平行论坛成功举办,围绕“拥抱数字经济,创新文化消费”主题,对首都文化消费新趋势、新需求、新生态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夜间文化消费成为热点。2021年,北京深入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延长文化消费时间,完善夜间消费布局,丰富夜经济消费业态。夜游目的地建设不断推进,前门大街、天桥演艺区、798-751艺术街区、亮马河风情水岸、华熙live·五棵松、古北水镇六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北京欢乐谷、北京世界公园等十个文旅目的地入选2021北京网红打卡地“夜间经济”板块。夜展、夜读、夜市等蓬勃发展,首都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博物馆积极拥抱夜经济,举办“博物馆之夜”活动;“北京书店之夜”探索实体书店夜间经济模式,近30家北京特色书店亮相书店大街,50多个出版品牌及文创品牌参展;前门大街、簋街、王府井、隆福寺等地策划举办一系列夜间经济特色活动,受到广大市民欢迎。

  政策引导扶持精品供给。编制《“十四五”北京电影发展规划》,提出实施“七大提升工程”,打造“七大新高地”,努力建设电影强国核心区、电影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率先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电影高地。编制《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发展规划》,13大类81个项目引领“十四五”时期首都新视听发展。发布《关于推动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起草《关于推动首都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做强做优的若干措施》,支持新形势下首都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优化升级、融合发展。加强基金扶持,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共资助项目183个,包括电影选题孵化、剧本创作、拍摄制作、优秀网络出版等方面的扶持资助;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73个,资助资金约9000余万元;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对扶持奖励项目168个,资助资金9000余万元。

  文化惠民激发消费热情。着眼文化消费新热点与新趋势,有效引导市民文化消费行为。第九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多项数据再创新高,251个文化企事业单位参与开展了350余项、31298场线上线下促文化消费活动,首次参与消费季的企业逾100家,累计线北京文化消费品牌榜进一步优化榜单设置,评选出“文化消费地标”“文化艺术活动”“文化视听精品”“文化创意产品”“文化消费创意IP”“文化产业数字应用创新特别榜”6大榜单共计60个文化消费品牌,引领市民文化品牌消费意识。

  传播城市形象,彰显大国首都魅力。2021年,北京加强城市宣传,积极向世界展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之城的独特形象。“中轴线届世界遗产大会,“北京中轴线”数字展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对话会上启动。大力推介首都文旅资源,举办驻华外交官“发现中国之旅”启动仪式暨北京文旅资源推介会,来自希腊等国家的驻华大使及34个国家的40位文化和旅游外交官参加了活动。发布城市形象宣传片《梦想北京》,面向全球宣介最新最美最好北京城市形象。首次在线年芬兰、爱沙尼亚、希腊、爱尔兰“欢乐春节”,通过线上文艺演出、非遗展示和旅游推介等多样化形式,赫尔辛基频道、爱尔兰国家广播公司、北京时间等国内外多家媒体直播报道,直播点击率超千万。活动首次实现了北京与海外友好城市的线上联动,展现了北京文旅新魅力。

  做强“双奥之城”品牌,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2021年,“双奥之城”成为新时代北京城市的一张金名片。“双奥之城城市之光”系列宣传短视频在全球主要互联网平台正式发布,集中展示了首都人文历史、时尚潮流、冬奥文化等。

  以“双奥之城、魅力北京”为主题的北京展台精彩亮相2021年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和第六届海南世界休闲旅游博览会,融合“北京礼物”与冬奥主题,彰显大国首都风范。“双奥之城”品牌的打造,促进了奥运文化与古都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融合发展,为深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展示大国首都良好形象提供了新契机。

  “两区”建设激发文化贸易新活力。2021年,北京以首善标准持续推进“两区”建设,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发布《文化旅游领域“两区”建设工作方案》,提出提升文化产品通关便利化、提高招商引资服务保障水平、推动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等内容,并积极将方案落实到政策层面,为北京文化贸易提供制度保障。立足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拓展多元担保方式,开展了艺术品快速通关及仓储服务,为艺术品进出口经营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通关环境。东城区、朝阳区获得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资质,积极整合区域优质文化资源,发挥基地的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为进一步深化对外文化贸易提供重要支撑。顺义区扎实推进“两区建设”,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天竺综合保税区实现文物在综保区内存储期限延期等5项政策功能创新,带动园区文化贸易产业税收同比增长560%,实现文化贸易进出口额超19.6亿元。天竺综合保税区艺术品进口规模占比接近全国综合保税区的三分之一。截至2021年底,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引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乐石文物修复中心等文化企业120余家。

  国际贸易平台推动文化“走出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北京积极搭建线上线下贸易平台,紧抓共享开放的发展机遇,促进文化在贸易中“走出去”。文旅服务专题是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参展企业和机构数量最多的专题,参展企业和机构合计超过1100家,其中包含60余家国际机构和企业、近百家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作为全球疫情背景下首个恢复线上线下结合办展的重要大型国际书展,共105个国家和地区约2200家展商参展,海外展商占比三分之二,其中国际出版50强中有13家参展。

  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网络视听、网络游戏等核心领域首都文化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将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广至海外,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以四达时代、华韵尚德、东方嘉禾为代表的多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制作的节目覆盖18个语种,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2021年“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名单中,爱奇艺《音乐公主爱美莉》海外发行项目入选。掌阅科技继续深耕数字阅读领域,iReader国际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及非洲地区国家用户增长明显,其中突尼斯以158.7%的用户增速位列榜首。

  文化品牌活动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2021年,北京继续推陈出新,利用文化品牌活动搭建展示中华文化的平台,并在活动中与世界对话,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举办北京优秀影视剧海外展播季“中非视听之夜”特色活动,坦桑尼亚、尼日利亚、乌干达、莫桑比克、利比亚等10余国非洲驻华使馆代表参加,现场举办了“非唱京彩”影视主题歌曲演唱等多项活动,多角度呈现了中非视听文化交流。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推出了以东西方作曲家对话方式纪念大师的系列音乐会,促进了文明在艺术中的交流。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推出“京剧文化之旅”“长安雅集”等系列活动,选取京剧、昆曲、茶文化、戏剧等专题,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扩大品牌活动国际影响力。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首设希腊主宾国,加速搭建中希影视产业合作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

  “一带一路”合作共识与水平不断提升。2021年,北京在“一带一路”交流建设中持续发力,在活动主办与参与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合作共识,提升合作水平。第六届“炫彩世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文化展示活动”举行,活动呈现出浓郁的国际化氛围、多元的文化交流、专业的文艺展演、无界的交流方式四大亮点,吸引近30家外国驻华使馆和机构参与其中。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与阿拉伯国家广播联盟签署《关于视听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此次签约是北京视听行业首次与区域性国际组织进行深度合作。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一带一路”沿线·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上举办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收藏机构藏品展”,展出沿线个国家和地区收藏机构的珍贵藏品,签署了以“藏品”为媒,加强交流合作、文明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书。

  顶层设计谋划首都文化建设新篇。2021年,北京立足“十四五”发展规划,围绕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力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繁荣。正式发布《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了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根本要 求,并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北京电影发展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发展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等相继出台,为“十四五”时期首都文化发展谋篇布局。

  政策体系促进作用不断增强。在优化营商环境的“1+5+N”政策体系基础之上,继续出台多项扶持政策与细分行业管理措施,助推文化市场尽快复苏。文旅方面,印发《文化旅游领域“两区”建设工作方案》,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文化旅游新发展格局;印发《北京市关于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若干措施》(京经信发〔2021〕94号),提出持续开展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暂退工作、研究制定保证金改革试点等工作方案。广播电视方面,围绕促进广播电视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北京市国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企业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实施方案》(京广电发〔2021〕17号)、《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2021年-2025年)》(京广电发〔2021〕93号)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知识产权方面,围绕进一步提高北京市知识产权资助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印发《北京市知识产权资助金管理办法》(京知局〔2021〕78号)。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对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文化+金融”北京模式更加鲜明。“十三五”以来,北京文化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金融”北京模式。2021年,服务北京市文化企业的专属平台——北京文化企业股权转让平台正式投入运营。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如北京银行联合西城区政府等签署《支持建设北京版权资产管理与金融服务中心战略合作协议》,与东城区政府共同发布“文化英才贷”专属金融方案。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北京银行在东城区成立3家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支行。

  用地和空间要素支持不断增强。2021年,北京继续落实国家对产业用地和文化空间支持的相关政策,以空间拓展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关于开展老旧厂房更新改造工作的意见》(京规自发〔2021〕139号)等政策文件出台,鼓励利用老旧厂房发展文化产业等符合街区主导功能定位的产业,建设旅游、文娱、康养等新型服务消费载体。通州区推出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对5处基层文化空间智能升级项目进行公开招标;海淀区龙徽1910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完成改造;经开区印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实体书店发展的暂行管理办法》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公共阅读空间发展的暂行管理办法》,为推进“书香亦城”建设提供了空间规划和指引。

  加速引进培育高素质人才。依托北京人才资源优势,加速引进培育高素质文化人才,继续施行“百名文化菁英”计划,自2020年起连续五年每年引进认定100名“文化菁英”人才。朝阳区开展2021年“凤凰计划”高层次人才评选认定工作,计划认定人才百余名;海淀区面向海内外高校招揽人才,“智汇海淀”人才主题周共发布12000余个岗位需求;丰台区召开首届“丰泽计划”高层次人才认定颁奖大会,同步启动“丰泽人才荟”专属人才服务平台;石景山区延续2020年提出的“景贤计划”,持续开展人才认定申报评选工作。

  推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怀柔区文化和旅游局落实“9+N”相关生活性服务政策,允许外商在文化娱乐业聚集的特定区域投资设立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娱乐场所,不设投资比例限制。丰台区政务服务局通过“跨省五化”措施,推动“跨省通办”服务质量提升。通州区实现“证照联办” 向“一照含证”再到“一照含多证”的阶梯式跨越升级。大兴区推进告知承诺制改革,深化商事登记制度,并实施“一项一策”管家式服务,试点“政务晓屋”服务新模式。

  市场监管有效保障公平公正。坚持“加强监管,放管结合”,保障市场公平公正。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制定出台《北京市文化市场初次违法后果轻微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实施办法(试行)》。旅游市场监管方面,出台《关于全面开展文化和旅游行业“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的通知》。网络文化监管方面,开展“剑网2021”专项行动,加强对网络侵权盗版行为打击力度,对短视频、直播平台进行专项巡查。演艺行业监管方面,出台《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规范演出从业行为加强市场监管促进首都文艺舞台健康繁荣有序发展的通知》。执法规范有序、司法公正高效,为优化营商环境、树立市场主体信心提供了重要保障。

  数字政务体系建设高效协同。加快推进政务体系数字化升级,提升数字政府服务效能。“北京12345服务导图”在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首都之窗”和公众常用第三方地图正式上线,包含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养老等便民信息,内容涵盖24大类138个图层8.4万余点位。北京还构建了以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制度,截至2021年12月已汇聚57个市级部门的2.8万类数据项、317亿条政务数据,线个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完成1.1亿张电子证照汇聚。《北京市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则进一步明确推行政务服务事项网上“一口申报、智能分派、自动流转、一次办结”的数字服务新模式。

  文化领域综合治理持续发力。2021年,北京坚守首都责任担当,强化价值引领,市出版局、电影局、广电局、文旅局等多个部门发力文化领域综合治理,重点整治流量至上、畸形审美、“饭圈”乱象、“耽改”之风、未成年人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从严审核电影、电视剧、网络综艺、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压实平台主体责任,与税务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联管机制,严查天价合同、阴阳合同、偷税漏税等违法违规行为。组建游戏研判与咨询委员会,成立北京游戏理论研究中心。制定违法失德艺人管理办法、影视经纪人资格认证制度。查处全国文化市场首例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案。通过加强文化领域综合治理“组合拳”,努力构建清朗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空间和文化产业生态环境。

  近年来,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牢固坚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引导、扶持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在传承历史、凝聚价值、促进经济、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城市魅力与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日趋显著。进入新时期,随着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和国内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北京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与新要求。

  从国际来看,世界并不太平,文化交流、交锋与碰撞日趋频繁和激烈,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传播,扩大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与价值认同更显迫切。当前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幻,意识形态、民粹主义、逆全球化、地缘冲突等问题使世界文明与共识走向分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世界秩序正在加快调整与重构。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需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与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深刻阐发“和而不同”和“协同万邦”的传统文化精神,提升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及民意民心等方面的影响力,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增进世界民生福祉做出更多贡献。

  从国内来看,在经济、科技和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文化供需环境、内容和方式都发生着巨大变化,顺应时代趋势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更显迫切。当前及未来的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将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内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是经济新趋向。同时,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颠覆性技术突破,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着文化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数字领域成为了文化发展的主战场。并且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数字网络的普及以及“80后”“Z世代”人群成为消费主力军,文化消费业态、模式和渠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消费加速向品质化、多元化、体验化、数智化升级,并在疫情的持续影响下呈现加速趋势。在此形势下,加快改革创新,促进供需适配,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已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

  从城市来看,北京扎实推进减量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开启了首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航程,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发挥好支撑新时代首都发展的作用更显迫切。文化产业作为快速崛起并具有极强带动作用的重要支柱产业,在传统增长动力减弱和疏解减量背景下,已成为助推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进入新时期,北京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科技、人才等资源高度集聚的优势,创新发展思维,抓前沿、聚高端、促高效,不断涵育出文化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新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加速向更有品质和效能的新阶段迈进,进一步巩固文化产业作为首都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助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建设。

  从当前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长足进步,但仍然有较大的提升与发展空间。立足全球视野,对标伦敦、纽约、巴黎等世界级文化名城,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还明显不足,既缺少如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等具有国际感召力的文化标志区,也缺少如迪士尼、华纳兄弟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旗舰型文化企业;国际文化贸易逆差仍然较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还有待拓展。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下,以线下经营为主的传统文化企业转型升级能力亟待增强,民营文化企业盈利能力亟待提升,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环境亟待优化,市级文化产业园区的引领、集聚和服务作用亟待进一步加强。

  综合来看,当前正处在一个外部环境发生深刻重大变化的历史阶段,也是一个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面对时代巨变,北京需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在变局中开新局,在新局中展现新作为,以首善标准不断开创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首都力量、首都方案和首都榜样。

  未来一段时期是北京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期,也是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和文化产业引领区的攻坚期。北京将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大力推进“科技赋能文化、文化赋能城市”,实现文化传承更加注重创新性、文化业态更加注重数字化、文化供给更加注重多元化、文化消费更加注重场景化、文化传播更加注重国际化,切实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中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第一,坚持全球视野,服务首都发展。首都北京是“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是引领民族复兴的文化枢纽,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首要窗口。首都文化产业发展,要深刻把握首都发展的全部要义,坚持全球视野、首善标准和首都优势,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作为发展的重心,用好建党百年庆祝活动和北京冬奥会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紧紧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安全、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国内与国际等重要关系,不断提升优秀文化传承厚度、文化资源转化效度、文化供给品质高度、文化改革创新亮度、文化价值国际认同程度,繁荣兴盛新时代首都文化,实现在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业态培育、文化消费市场繁荣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文化领域“四个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更加彰显,将伟大首都打造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第二,突出改革创新,强化示范引领。在疫情持续影响和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显露,迫切需要在体制机制、业态模式、发展政策、营商环境等领域加快改革创新。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北京将充分利用北京朝阳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中)等国家级创新载体优势,针对文化管理体制、现代市场体系、产业主体培育、新兴业态发展、文化金融融合、文化科技融合、优惠政策制定和知识产权管理等重点问题,特别是在支持和引导民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以创新激发动力、增强活力、释放潜力,逐步形成可以推广、可以复制的创新模式与经验,发挥好示范作用,引领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升级、链条优化,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强化载体支撑,推进实施《北京市推进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规范园区认定管理,强化资源导入对接,发挥重点园区的示范作用,以园区建设为抓手,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推动“两个赋能”,加速价值扩展。紧紧围绕“科技赋能文化,文化赋能城市”的发展理念与战略,不断扩展文化科技含量与经济社会价值,推动文化产业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聚焦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目标,推动“文化+”数字网络科技,创新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推动核心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数字艺术、数字科幻、元宇宙产业等新型文化业态,深度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韧性、活力与综合效益。推动“文化+”旅游,深入挖掘首都文化内涵,设计提升一批传承古都文化、发扬红色文化、体验京味文化、感知创新文化的精品旅游路线和旅游产品,加速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推动“文化+”体育,发挥“双奥之城”的独特优势,围绕冬奥会遗产创新开发更具体验性、更加多样化的体育文游产品,发展冰雪文旅经济,共建京张文化体育旅游带。推进“文化+”金融,创新建设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针对风投、信贷、保险、债券、上市等融资渠道发力,探索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与城市精神风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时尚商业”“文化+城市新场景”“文化+老旧厂房改造”“文化+乡村振兴”等融合领域发展,将文化元素嵌入和渗透到北京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不断提升城市的人文魅力与文化软实力。

  第四,强化供需互促,提质人民美好生活。借助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契机,大力推动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需求与供给高水平动态平衡。深化市属文艺院团改革,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优化内容创作机构的生产环境,大力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艺精品。顺应文化消费升级趋势,强化“线上虚拟+线下体验”融合互动。充分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推出数字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拓展与提升文化消费规模和质量。大力发展文化首店经济、夜间经济、主题商业等消费业态,鼓励文化消费相关的书店、动漫体验馆等首店(含旗舰店)落户北京。大力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培育高品质文艺展演场所,打造“大戏看北京”城市文化名片。依托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以及CBD、三里屯、前门(北京坊)等著名商圈,加快建设彰显文化时尚魅力的消费地标。高标准运营北京环球主题公园,放大公园溢出效应,谋划好北京副中心文旅区发展。深入挖掘北京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轴线文化遗产等优势资源,开展“非遗+旅游”“非遗+互联网”“非遗+文创”项目,利用市场化手段和现代科技促进非遗文化消费。持续办好文化消费季活动,打响“北京文化消费季”品牌,发挥平台引领作用,推动商旅文体联动,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六,强化开放合作,促进交流互鉴。立足将北京建设成为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首要窗口的战略目标,抢抓建设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的机遇,大力推动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立足“保税、免税、免证”优势,支持基地加强制度和政策创新,优化营商环境,聚焦动漫、影视、演艺、出版等重点领域,加快创新文化出口促进机制,以首善标准打造高水平开放新高地。聚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鼓励在京文化企业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品质,充分吸收全世界优秀文化精髓,与全球优秀文化企业合作,打造由国内企业引导、全球共享的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元素的精品力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旗舰企业。高起点筹办北京文化论坛,高水准办好2022服贸会文旅专题文化产业园区展、“联通世界·感知北京”中外企业对接交流等活动,持续提升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设计周、“电竞北京”、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等活动的品牌影响力。依托“双奥”场馆场地资源,继续推动“国际冬季运动(北京)博览会”等大型节庆会展活动,并积极策划或承办世界级体育赛事,以体育为媒,打造凝练共同价值、促进世界团结的战略交流平台,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开放合作新格局。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50余幅“大片”记录文化北京

下一篇:快看:丰台再添三处特色文化新地标!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