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老北京”文化新的打开方式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今天,是北京公交集团启动对全市1683处公交站位,843个站名,23条线路路号集中统一规范调整工作,启动实施一个月整。目前站名、路号的调整进展如何?为什么要进行这次集中统一规范调整?小小的站名、路号,又承载了哪些城市发展的印记,或是历史文化的脉络?
本周开始,不少细心的市民乘客会发现,103路公交车原故宫站的报站音已经变更为神武门站,随着车内电子路牌和宣传音更新完毕,从上世纪50年代沿用至今的“故宫”站正式退役。在重庆游客杨女士看来,这样的调整更符合她对古都的期待。
“叫神武门我们更能了解得清楚一点,会想去了解一下有什么文化底蕴或者是历史背景之类的,挺好的。”
“故宫(站)叫了几十年了,解放以后就是故宫(站),都熟悉了,这一改成神武门真的有一个过程。”
公交集团电车分公司动物园枢纽站党总支书记顾磊说,这次故宫站的更名主要是由于2011年7月起,故宫博物院参观路线调整为自南向北单向参观,也就是从午门进入,神武门出,为了方便乘客识别进行了调整。
“市民反映,到了故宫站下车之后无法进入故宫参观游览,此站确实有调整的必要,更名为神武门站,既尊重了历史,又保留了故宫的传统元素,又照顾到了市民准确的辨识,实现了故宫各宫门,比如东华门、西华门站名的统一。”
东城区祈年大街北口和南口两个公交站,分别调整为打磨厂和东晓市两个老地名。
民俗文化专家高巍介绍,打磨厂的名称始于明代,因汇聚石器打磨匠人和店铺而闻名。东晓市在清朝就已经形成了。
“晓市,就是清早天还没亮的时候,大家在靠近城根的地方交易,比如说古董、字画、古玩。特别是到了清朝末年,好多清朝的遗老遗少没有经济来源,在这个地方出售用品,还有一些人出售来路不明的东西,都是趁着天色朦胧的时候出售。”
“打磨厂是老地名,有些老的北京人对这印象比较深,年轻人就淡忘了,恢复以后,年轻人就知道这地方过去历史的东西。”
“还原北京原貌,京腔京味的。慢慢接受,传统的东西它会慢慢流失,留着老北京的味道还是好的。”
北京公交集团线网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宇石表示,这次调整中对于核心区内传统地名周边站位,现状站名指代相对模糊的,优先调整为传统地名,“最大限度留住历史印记”。
“我们团队成员一方面通过查阅北京市地名志,各区县的地方志,来寻找这些区域的历史印记。同时,我们也是走访社区,跟当地的老居民座谈,来确定、核实这些老地名在当地居民中的认知程度。对于指代准确的,考虑到居民的认知习惯,我们依然予以保留。
基本上当地的居民对老的地名的恢复是非常认可,对于新北京人可能他对以前的名称并不是很了解,但是公交站名,一方面是为了方便乘客的识别,另外,它作为城市文化的一个载体,也为城市留下历史的记忆。”
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运营的双层公交线路,曾经是北京二环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不少市民乘客认识北京城的一张名片。如今的特12路更名为了200路。让不少乘客感到了不舍。
公交集团电车分公司电车13队运营服务队长曹冬梅说,特12路的调整,是跟随着“特”字头路号线路的整体变更。
“90年代初北京市引进了一批双层车辆,当时就使用了‘特’字头路号,现在有一些线路它已经不使用双层车辆,有的线路使用双层车辆,不使用‘特’字头了,受这两方面影响,容易给乘客造成困扰,所以这次就调整了,比如说环二环的‘特12’路内外环就改成了200的内外环,便于乘客理解。”
这次共有23条公交线路路号调整,张宇石表示,还同步解决了其他在公交线路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个别路号遗留问题。
“这次将主要服务于核心区的5、6、7字头线路调整为市区路号。考虑到路号的集约使用,目前7字头号段仅有3个路号在使用,因此调整现有的7字头线字号资源将结合未来线路的发展,另行启用。
这次我们选用的新路号,遵循‘尊重历史、便于识记’的原则。‘尊重历史’是指,充分尊重线路和区域的历史,优先采用线路途经区域或周边区域历史知名的路号,比如说将特8路内外环调整为368路内外环。
‘便于识记’是指,原则上,路号尾数不变或者使用原路号的部分数字。比如说将特2路调整为142路,尾数不变;635路调整为135路,末两位数字不变;684路调整为84路,取原路号的后两位数字。最大程度地方便乘客识别、记忆。”
截至本周,北京公交集团已完成了线路路号调整,张宇石说,站名调整也在分批稳步推进中。
“车内张贴的站名表,北京公交APP,以及站牌上张贴的临时站名信息都已经更新完毕,但是像车载显示屏、站牌等一些硬件设备,它的更新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其中,车载设备预计于4月底之前更新完毕。”
“一旦有多条公交线路停靠,或者说有多个站点变更,带来的调整规模呈指数级增长,且这种更新随着站名变更次数的递增,反复迭代,导致工作量、资金投入成倍增加。公交站名的调整,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定期进行全网的、集中规范性调整,其实是相对更为经济,也是对乘客影响更小的一种方式。”
“比如说519路二六一医院这个站,之前因为二六一医院更名,导致这个站名指代已经不再准确。按照优先使用地名的原则,我们在站名的公示方案中准备将这个站调整为皂甲屯南。
但是一些市民建议,按照医院的名称将公交站名统一为九八四医院。经过我们综合评判,现场走访调研,考虑到这个站离主干道路有一定的距离,而且服务的对象只有医院员工以及周边的就医乘客,从方便乘客识别的角度,我们采纳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调整为九八四医院。”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陈艳艳认为,定期和动态对城市公交站名、路号进行调整与城市发展步伐密切相关。
“一个站名它首先要有一个准确定位,因为现在北京市的发展相当迅猛的,很多它依托的街道、周边的建筑物、小区变化都很大,所以说需要适当调整。第二方面,也是规范性,在不同时期起的站名都有不同的差异性,会给大家带来混淆。另外,从提升精细化的管理和信息服务的水平,也需要对站名进行规范。”
在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所副所长盖春英看来,站名和路号在这次调整中被赋予了更多城市服务信息和功能。
“传统上来说公交站牌,它的基本功能就是交通,现在站名调整,就把非交通的一些信息放进来了,赋予了公交站牌更多更丰富的功能和内涵,这是唤醒北京传统文化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历史积淀丰厚的一个城市,首先是反映在地名上,其次是反映在景观上。但遗憾是,中国的建筑物它往往是拿着木头、砖来建筑的,所以它的历史不像西方的石头建筑保持得那么悠久。但是地名,只要能够把它留在,人们也认可它,世代传承它它,就成了一个了解历史,感受一个城市很生动的载体。
以后会有陆陆续续的历史文化资源重新发现,比如说,景山公园外西北角,当年这个地方叫西板桥,直到上世纪60年代我们都还这么叫,曾经确实有一座桥架御河上,而且前一阵西城区政府计划把这个河给挖开,到那时候有可能这地方还会恢复西板桥这个地名,那么到时候附近的公交站名也可以随之变更。”
新的改变和调整都面临着适应期的“阵痛”,陈艳艳建议加大宣传力度,让市民乘客尽快熟悉新站名,同时,在站点周边增加站名文化相关的城市家具。
“任何一个站名它都需要长时间变成新记忆,随着时间推移,再变成老记忆,所以调整之后,也应该做足够的宣传,手机、各种的信息平台都要做到及时更新,并且在上面做一些标注。另一方面做公交车的很多人还是老年人,也需要跟各种社区,或者志愿者去结合起来宣传。
同时,也可以在站点周边建设一些街头文化小品,一些历史遗迹的宣传,或者是文化的雕塑,像城市家具一样的,通过这些让大家感受到城市的历史脉络。”
随着北京城发展的日新月异,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核心功能的强化,公交站名、路号也将是城市历史文化和变迁的忠实记录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