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难尽的川渝文化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酒鬼最近接了几个城市品牌定位的案子,都是在重庆。做文化梳理的时候真是发愁,成都和重庆就像两兄弟,从古到今都是互相看不惯又互相离不开,相爱相杀,难解难分。
成都,重庆这两座以前属同一省份,却时常互掐的城市,早在秦灭巴蜀之前,就各自是蜀国巴国的国都了,人类战争的核心无非是各种资源的争夺,巴蜀的争斗亦不例外。在巴国定鼎江州(重庆)之初,蜀国的强大是不容置疑的。《华阳国志》记载,杜雨施政西川,却也泽惠巴国,正所谓“巴亦化其教”。《太平广记》和《路史-国名记》的“昔蜀王栾君王巴蜀”,也就意味着蜀王统辖着巴国,但后来随着巴国强大,它逐渐蚕食蜀国的地盘儿,打破了巴蜀两国固有的平衡,于是就有《华阳国志》里所说的“巴与蜀仇”。
巴蜀两国的争斗由第三方来消弭,因为他们互不服气,二者的力量又都不足以收拾对方。来收拾巴蜀这两只“鹬蚌”的,便是从北方长驱直入开通川陕古道的“渔翁”秦国。还好,这“渔翁”还算有点远见,没有竭泽而渔,而是置郡县,让其成为永远为自己生利息的领地,于是成都重庆作为城市的雏形,无意间由秦国来奠基建设。按常规想法,既然巴郡蜀郡只是一个国家的两个镇,你该消停不扯皮了吧?不,巴蜀之间有时真是不按牌理出牌,你让他们消停,好像他们全身骨头都发痒,一样不舒服,原来为国家的土地争斗不已,现在又为郡望的边界纠缠不休,一直延续到现在,在网络上两地网名为了谁才是二线城市争执不休。
在研究川渝两地的历史文化脉络时,酒鬼发现,现在在网上吵翻天的地图炮们,几乎已经没有真正的巴蜀后裔了。川渝两地的文化极度难以概括,因为现在看到的川渝文化,其实是移民潮带来的外来文化和当地文化交流碰撞之后的结果。
历史上川渝发生过七次移民潮,时间跨度从秦汉至今,影响最大的当属两次“湖广填四川”。头一次发生在元末明初,以今天的湖北,湖南,广东和广西地区移民为主,奠定了四川南方移民居多的基础性变化。第二次影响更大,发生在明末清初,移民总人数约占当时四川重庆总人口的八成左右,这次移民带来了深刻的文化大融合。今天川渝地区的饮食文化和戏曲文化,乃至语言上,都深受当年湖广填四川的影响,许多现代名人,比如,朱德,陈毅,郭沫若巴金等人,都是移民后裔。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陪都重庆,东部的人口也随之大批移至四川重庆等地。重庆市区人口由1937年的47万飙升到1946年的125万,八年抗战,让重庆从西陲码头一跃成为与伦敦,华盛顿,莫斯科齐名的世界地标。这期间各路人马纷至沓来,他们带来舶来洋货,也带来了海派气息,这些丰富的元素与本土特质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与融合。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三线建设的规划,大量北方人迁至四川,他们给四川带来了面食,塑造了四川人南北兼收的复合型口味,最近几十年川渝则以人口和文化对外输出为主,20世纪90年代开始,三峡工程迫使库区120万人移民,其中有大约14万人不得不举家迁往上海,江苏,安徽,福建,山东等省市。移民安置区从北到南纵跨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几大流域,分属于不同亚文化群体,包括齐鲁文化,楚湘文化,吴越文化和岭南文化等,因此库区移民的举家搬迁,不仅意味着居住地点的改变,更意味着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观念,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心理的改变,这显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如今的川渝,经济发展齐头并进,你追我赶,成为祖国西部发展的排头兵,文化上各自沉淀,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的一些特征。但是文化血缘上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形成了一种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对于移民文化,两地都是胸襟开阔,海纳百川,但对于隔壁的邻居,却总是耿耿于怀,想要一争高下。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