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给您拜年了!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2018年,对于重庆文化旅游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经历了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在辞旧迎新之际,我们用10个关键词来回望和梳理2018年重庆文化旅游发展的成果。
2018年10月,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全市文化旅游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关键性的第一步。
川剧《江姐》、京剧《天路彩虹》、话剧《红岩魂》《其香居茶馆》、歌剧《尘埃落定》、跨界融合舞台剧《大禹治水》成功首演;舞剧《杜甫》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突击再突击》《娘亲舅大》《回家的路有多远》《海棠依旧》《风云年代》相继登录央视掀起“重庆造”电视剧播出热潮。其中,主旋律电影《幸福马上来》创造全国同类型电影票房之冠。
坚持把打好“三峡、山城、人文、温泉、乡村”五张牌作为全市旅游工作的主抓手,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
全年累计完成27家A级旅游景区创建评定和8家星级酒店评定工作,被世界旅游及旅游业理事会(WTTC)认定为2018年全球旅游增长最快的10个城市之首。
启动实施城市美誉度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一大批文化旅游项目加速建设,成功举办重大文化旅游节会60余场,提升了城市人文气质和美誉度。
组织开展流动文化进基层活动3.3万场次、全民阅读活动6000场,全市乡村文艺会演、戏曲曲艺大赛、阅读之星诵读大赛、广场舞大赛等品牌群艺活动精彩纷呈;
建成全方位全时段提供重庆旅游信息资讯服务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并打造了包括观光巴士、各级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汽车营地、运营游轮游船、运营低空旅游飞机等水陆空一体化旅游交通格局;
持续推进“利剑行动”和“不合理低价游”“一日游”“两江游”“三峡游”等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深入开展和推进乡村文化旅游振兴和扶贫工作,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和“巴渝人家”品牌体系建设。
举办一系列文旅招商活动,吸引了一批重大文旅项目落户重庆。数据显示,文化产业企业注册数超11.5万家,全市55个涉旅重点项目有序推进,预计全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32亿元,同比增长6%;实现旅游总收入4343.5亿元,增速31.3%。
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加速媒体融合转型重构。报刊融合发展速度加快,区县融媒体中心、重庆日报中央厨房公共稿库建设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方面,开办栏目节目252档,创新开展频率频道品牌化建设试点,持续深化区县广播电视台标准化建设。
全年实施革命文物、抗战遗址、石窟寺及石刻、三峡后续文物、大遗址、巴渝古建筑等重点文物保护项目157个。新建成开放博物馆9家,新增国家等级博物馆5家,全市博物馆总数达100家。
非遗方面,20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2个、54个单位分别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
重庆文化旅游推介会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新年倒计时庆典,重庆文化代表团赴葡萄牙和美国参加“欢乐春节”活动,“2018重庆文化旅游日”活动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成功举行……
建立旅游国际传播中心,积极筹建重庆国际旅游文化交流中心,成立10个重庆旅游境外推广中心和形象展示店,“1+N+X”文化旅游外宣平台逐步形成。
据初步统计,2018年重庆全市预计接待入境游客388.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1.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3%和11.9%。
文化方面,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旅游方面,市委、市政府加快实施《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16项配套方案同步印发执行,“1+16”旅游发展政策体系全面成形并落地推开,《全市旅游管理工作考评实施方案(试行)》在主城区试点推行。
此外,重庆市拟订《加快推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文化旅游行业培训30余期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