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重庆“红色三岩”的来历

2023-04-14 07:56分类: 重庆历史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重庆是一方充满红色记忆的英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红岩精神,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为了新中国的成立,革命先辈不畏牺牲、挺身而出。他们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强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绘就了人的精神底色,是重庆开展主题教育生动的教材。

  红岩本是一处地名,位于距重庆市区十余华里的西北郊嘉陵江边,因这里的地质结构主要由侏罗纪红色页岩组成,地形酷似伸向嘉陵江边的山嘴,因此又叫红岩嘴。

  20世纪30年代初期,有位叫饶国模的知识妇女买下这里,辛勤开垦花果农场,满山遍野种上了桃树、梨树、苹果树、葡萄树、梅树、海棠和月季。至抗战前夕,红岩嘴山谷已是花果满山,绿树成荫。因饶国模的丈夫姓刘,外间亦称“刘家花园”。

  1939年初,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在重庆成立,周恩来任书记。因为不允许中共党组织公开活动,所以南方局最初秘密设在机房街70号公开机关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内。由于城区住房不敷使用,加上日机轰炸很不安全,周恩来到重庆后马上指示在城区近郊另觅新址,在地下党的帮助下,选中了饶国模的花果农场。

  当中国提出拟在农场建立机关时,饶国模欣然延纳,当即划出地皮供中共修建办公住宿大楼,并积极帮助筹建工作。1939年5月,“五三五四”日机大轰炸,机房街70号被炸毁,董必武、博古等率领南方局和办事处大部分同志迁往红岩村,散住在农场工人宿舍和堆放柴草杂物的几处茅草房里。是年秋天,由办事处同志自己设计、修建的办公住宿大楼竣工,南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全部迁此办公。重庆地方当局将这里的门牌号编为红岩嘴13号(1945年改为红岩村13号)。从此,红岩村这片红色的土地就被赋予新的历史内涵,成为革命的象征。

  抗战期间,中共中央南方局考虑到办事处住房紧张,而曾家岩地处市区,靠近国民政府,会客访友和与各界人士接触都很方便,十分有利于开展工作,遂以周恩来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名义,租用了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曾家岩50号主楼和三楼的全部以及二楼东边的三间房屋,对外称作“周公馆”。中共中央南方局军事组、文化组、妇女组、外事组和党派组均设在周公馆内。

  在周公馆外面,距大门右边百米之遥的是特务头子戴笠的公馆,左边毗邻警察局派出所。周公馆的内部环境也非常有趣,主楼的底层和三楼的全部以及二楼东边的三间房屋为南方局租用,其余分别租给了时任中央抚恤委员会主任秘书的刘瑶章和上层人士端木恺,以及时任重庆市市长贺耀祖夫人倪斐君领导的“战时妇女服务团”。这就形成了国共两党人士同进一个院、共住一栋楼的有趣现象。

  住在这里的人士虽同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人员共同进出一个大门,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息,但互相几乎没有往来,却也相安无事,亦不失为抗战期间国共合作的一段佳话。

  《新华日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机关报,由该报社编印发行的《群众》周刊也是中国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机关刊物,它们是中国首次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党报党刊。

  《新华日报》于1937年在南京筹办,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正式创刊。1939年,因遇日机轰炸损毁严重,《新华日报》自是年5月4日停刊,报馆迁往与红岩毗邻的虎头岩下重庆化龙桥新村165号(现位于渝中区虎头岩村)。同年8月13日,《新华日报》在这里复刊,一直战斗到1947年2月被无理查封为止。就是在这低矮潮湿的报馆里,《新华日报》在周恩来和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坚持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报道真实情况,传播革命真理,向全国人民宣传中国团结抗战的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介绍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同时揭露的黑暗和谬误,揭露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使国统区广大人民呼吸到新鲜空气,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

  《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在重庆出版九年多,坚持发行直至被查封,赢得了广大群众和进步人士的拥护,成为顽固派摧不垮的坚强“堡垒”。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山城红梅花儿开

下一篇:重庆大轰炸“六五”大隧道惨案惨绝人寰的历史一页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