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的方式解读货币——读《货币秘密:云南金融往事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读过这本书,你会情不自禁地问:云南究竟还有多少未开垦的文学创作处女地?真是写不尽的云南。如果云南的各行各业都有既热爱文学,又对本行业有深度理解的作者,那必将给我们带来数不胜数的惊喜。
我始终认为,外来者的采访写作与道中人的自我写作,两者是互补关系。采访写作固然有其优势,但道中人写作更有其不可替代的深度与真切。虽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是,深藏于山中隐秘的山间溪流、林中宝藏,只有深居庐山里的人自己才知道,山外的人只能看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部作品的三位作者,都是金融界的业内人士,是“道中人”,他们爱好诗歌、小说和散文的创作。许多年以前,我作为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曾为本书作者之一的陈保邦先生编辑出版过他的一本诗集,以后也知道他还在不断地写诗。可贵的是,他们不仅把文学创作当作自己修身养性,提高文化艺术修养的手段,还把它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为云南的金融界推出了这样一本厚重之作,为我们打开了了解云南金融界的一扇大门。
读过这部28万余字的作品,我们知道了云南货币的变迁史。从远古的海贝钱币,到近现代的银锭铜板纸币,从古滇王国的贮贝器到富滇银行,作者贯古通今,掀开了云南货币发展的历史画卷。并由此揭示了云南货币的发展与云南历史中重大事件的紧密联系,与云南人民的生活在另一个层面的深刻关系。
货币,也就是钱,我们每天都要和它打交道,谁能离得了它呢?可是,我们对它的了解是那样苍白,我们完全不知道它的背后隐藏着这样丰富的历史与文化知识,隐藏着这样精彩的故事。我们只知道,有钱没钱,对我们个人太重要了,却不知道,或者说懒得去了解,有钱没钱,对一个地区,甚至对一个国家,可能决定着它的历史发展走向,整体地决定着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人民是处于战乱还是安宁与和平。《货币秘密:云南金融往事》这本书清晰地告诉你,云南货币的发展史与云南人民生活发展史密切相关。
读了这本《货币秘密:云南金融往事》,我们知道,货币,与云南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它在历史发展中起着改变历史进程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历史事件的进程与方向。这本书专门有一节,标题就是“金融能改变历史进程”,作者起首就议论道:“货币是军事的后盾与推手。军事的强弱完全依赖货币的支撑”,“未来,最终比拼的有力武器,绝对是金融”。在这一节里,作者列举了中外历史上货币改变历史的重要事件,最后讲述了1912年云南地方政府成立富滇银行,发行滇币,“废两改元”的重大改革给云南带来的深刻影响,在云南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说到云南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时,我们往往看到了英雄豪杰所起的作用,也会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很多时候还会归因于历史的规律。在对具体事件的理解上,会看到显而易见的军事实力,而很少看到,略知一二也会忽略过去的“货币”,也就是钱的问题。其实它才是最重要的力量。
《货币秘密:云南金融往事》比较详细地写了滇越铁路通车前后,路权、矿权的丧失,推动了民族意识觉醒,觉醒的云南人以民间融资的方式,修建个碧石铁路。作品把这一重大事件写得波澜起伏,令人心潮澎湃。为修这条铁路,开办了一家银行,发行了铁路货币。货币,决定着这条融注了民族意识,维护云南以至中国矿权与路权的中国铁路的生死存亡。绕不绕道,修建哪个车站?也与货币发生着直接关系。
在读这本书以前,笔者约略地知道“朱提银”“会泽铜币”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并不知其详。阅读后才了解,这两种货币竟与一个王朝的兴盛与衰落有如此紧密的关系!这部非虚构作品用详实的数据与事实,告诉笔者,“朱提银”撑起了所谓“康乾盛世”的半壁江山,“会泽铜币”则成就了所谓“盛世”的“钱都”。风雨飘摇的晚清,这个“钱都”的铸币事业也几经起伏,在风雨飘摇中挣扎,终于消失于历史的尘埃。出产“朱提银”的那一带山区,多年来却一直是“乌蒙山深度贫困地区”;曾经彰显辉煌的“钱都”的会馆、寺庙也在夕阳的余辉中尽显苍凉。笔者作为一个滇东北人,长期以来并不能深刻体会其中的苍凉。不知其详,也就难以领悟。
本文开篇即说《货币秘密:云南金融往事》具备了文学性,主要说的是本书三位作者在写作时对写作对象有充沛的激情,他们热爱金融,也热爱文学,对书写对象有深度的了解与热爱,这样就有了文学不可或缺的情感注入。情感贯穿了这部作品的始终,在一些章节显得特别突出。会泽作为“钱都”地位的丧失,个碧石铁路修建的过程,都写得情感充沛,令人慨叹。另外,作品宏阔的构思、浩荡的气势,也带来了作品豪放恢弘的风格。但笔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又常常感到意犹未尽,很多时候兴之所起,所期待的更生动更具体的描写并未出现,却更换了事件与人物。总体感到叙述有余,描写不足。
非虚构文学的写作,有其难度,这个难度就在于作者不能驰骋自己的想象,在具体人物与事件上不能虚构。但是当你把它作为历史文化大散文来写作时,它的文学的特征就要突显出来,形象的描绘成为必然。作者要让自己的心灵回到历史的现场,用心灵去体会历史事件中人物的感受,在文献中去体会人物的言行,以及当时当地他们的情感与心灵状态。这样才会有细节,有细节才有丰富而生动的描写。这些细节必须有史实的依据,也就是并非虚构的大的事件作为支撑。
非虚构写作又是不能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的,必须通过人物在具体场景之中的言行来表现,也就是白描的手段来完成,让读者去体会。已经去世的老作家彭荆风老师的《旌旗万里》是历史题材非虚构文学写作的典型代表,是可以当作“信史”来读的作品,经得起严格的史实考证,但是文学性也非常强,比一些虚构的小说还有可读性。文学性,是由情感、形象、意象、叙事、结构等等因素综合构成的。
当然,我这是用很高的标准来要求《货币秘密:云南金融往事》这本书了,不是泼冷水,而是希望以此为基础,写出更好的文化大散文。因为我看到这本书的大部分章节,都可以独立写成文化大散文,作者积累的史料和文学创作经验已经相当丰富,达到更高的文学水平并非一句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