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云南非遗文化”昆明冬至雅集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又到一年冬至时,“迎冬至,雅韵雅集”活动12月18日在五华区图书馆二楼大厅举办。本次活动以“触摸云南非遗文化”为主题,邀请了云南非遗呜嘟传承人杨德云、面塑传承人刘丽春、剪纸传承人汪元、拼布绣传承人王云华四位大师到场,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非遗文化展示活动。
活动现场特别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专区,到场读者朋友不仅观赏学习了云南非遗文化,更是亲自动手体验了面塑、剪纸等项目。感受非遗温度,并近距离体验名家大师的现场传世创作。活动最后,读者还品尝了热乎乎的汤圆,感受南北方传统冬至美食文化。
作为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的发展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是一种工艺与风俗,更是指尖上的艺术,凝聚着传统手艺人对自然的尊敬,对生命与世界的思考。呜嘟本是牧童玩具,历史可追溯自27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音色浑厚穿透尤善表现幽远飘逸、古朴的意境,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能演奏和音的土类乐器。“土净、音净、人心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呜嘟传承人杨德云老先生制作呜嘟的光景中,感悟出的道理,活动现场杨德云老师带来了古朴浑厚、缥缈悠远的呜嘟文化艺术表演与知识讲授。在一切求快的年代里,一个个小小的鱼型乐器中,传递出的,不仅是穿越千年的历史与传承的情怀,更是一种专注的态度,它包含寻求内心的沉静,精雕细琢的品质,以及对非遗文化传承的深深敬意。
在民间文艺中,面塑作为传承时间最为久远,也是最受人们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面塑又可以叫做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在我国的很多地方百花齐放,形成了各地不同的独特风格。千百年来,用面人去祭拜神圣,去作为人们记载故事的载体,让我国大量的神话故事、爱情故事、传世名著可以不仅仅是依靠口耳相传、图书记载,能够更加立体,栩栩如生的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云南省工艺美术师——刘丽春,为活动现场带来了面塑艺术展演与造型讲解。
一把剪刀,一张蜡光纸,关于在剪影人生中一直坚持的原则,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汪元曾这样表达,“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剪影就是要把他所特有的神韵剪出来,让每一个剪影看上去都有它特殊的地方。”活动现场,这位剪纸大师在展演介绍中徐徐讲述从三十年前在西山上的机缘巧遇,到三十年来潜心耕耘不断求索,惟妙惟肖作品里成就的辉煌民间剪纸艺术事业,以及一把剪刀剪出的精妙世界与别样人生。幻彩斑斓的民族瑰宝拼布绣,从早前的家用饰品,到今天结合了时尚元素,被大众审美广为接纳认可的专利商品,也在活动现场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云华带来了面向读者的展演与讲解介绍。
与名师为伴、以文化会友。多样的参与形式让读者朋友热热闹闹地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冬至”。作为本土智慧结晶与故乡生命记忆的集中展示,这些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表现形式,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它们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载体,凝结了民族智慧、体现着民族精神。推动传统节令文化与非遗文创产业的共发展共繁荣,还需要在更多这样色彩斑斓的日子里,去关注、去参与,让古老优秀的文化“美”在当下,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生生不息的活力。(央广网 通讯员房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