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最美5处古村落依山傍水之地展浓郁民族风情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普洱市别称思茅,是云南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辖1区9县,2012年全市人口258万人,总面积45385平方公里。2007年1月21日,思茅市更名普洱市。
普洱市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居住着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61%。普洱当地的民族传统节日有佤族木鼓节、拉祜族葫芦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
云南的天,普洱的茶,古村的建筑……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探索普洱古村落的美吧。
老达保位于云南普洱市澜沧县东南部的酒井乡,保距离澜沧县城约40公里,现有聪明能干的拉祜族同胞114户479人。
村子里上至老人下至小孩,个个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会喝水就会喝酒”,擅长芦笙舞、摆舞、无伴奏和声演唱,其中能弹奏吉他的多达80%。
云南普洱市景东县大街乡三营村,2012年被列入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三营村名胜古迹众多,田园风光美不胜收,旅游交通也极为便利。
三营古村内较有名的文物古迹建筑有三营黉学,杨家祠堂、杨营牌坊、罗家祠堂、观音寺、老君殿等。
三营古村历史悠久,旧时明朝朱元璋曾在此屯兵设营,定居后,设有内地汉族农民、商人陆续迁往屯区及其附近土地肥沃之处,带来了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技术、农作物的优良品种,促进了境内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杨营牌坊建于清末,座东朝西,为牌楼木牌坊,木构架古建筑,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建筑工艺具有很重要的价值;罗家祠堂建于清代,为三营罗氏家族供奉祖灵、颁布族规、管理族人社会活动的场所,座东北向西南。
三营观音寺建于明末清初,为当地祭拜观音的神圣殿堂,座东北朝西南,保留有大殿、东厢房、院心、古井、西厢房基础,对研究当地宗教信仰、风俗文化及建筑工艺具有重要价值。
古村内民居仍保留传统的建筑风格,多属穿斗式三架梁悬山顶或硬山顶单檐或多檐一楼一底的土木结构建筑。
大街属茶的古老产地,在明代,茶叶已经远销西藏、西北地区和蒙古等地,三营古村内就有相应的茶马古道,这些茶马古道连接着景东、大理、昆明、普洱等地,为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文明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现今古村内仍有茶马古道遗迹可寻。
三营古村不仅文化底蕴丰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完整,而且民风民俗习惯也独具特色,其中名扬全县的洞经音乐在古村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渊源流长,它随着明初明军屯军于大街而传入,在境内广泛而长期流传,有其长期流传的环境。
那柯里村位于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镇,是古普洱府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现存较为完好的驿站之一,具有深厚的普洱茶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和马帮文化。
驿站广场、马鞍人行桥、马鞍风雨桥、马鞍吊桥、马掌铺、马跳崖、同心亭等17个人文景观,每一个景点的背后都有一个那柯里茶马驿站的故事。那柯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距离普洱市思茅区24公里。
数百年来,茶马古道犹如一条中华文化的血脉,横跨数千里,把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连接在一起。
今天的茶马古道虽已不再有往昔的铮铮马蹄声,但对“道路”的情结,却依然留在古道沿线村民的心里,成为新时代发展致富的启示录。
“那柯里”取自傣语发音,“那”为田,“柯”为桥,“里”为好,组合在一起,便是肥沃的土地,小桥流水,理想的家园。
古时,那柯里是出普洱府南门关最为重要的一个驿站,南来北往的马帮在这里驻留休整,马帮铃声日日不断,人流交织如麻。这里曾串联起茶马古道沿途各村寨城镇数百年的兴衰荣辱,也见证着各族人民的聚合融通。
蚌扎位于宁洱县勐先镇宣德街对门勐先大河畔,居民临山而住,是哈尼族最集中的一个地方,“被人们称为“哈尼铺席”(哈尼语音译为:哈尼寨子)。蚌”为泉水,“扎”为知了,“蚌扎”意为知了多的泉水边。距县城30公里,距镇政府14公里。全村有农户79户352人,均为哈尼族。
除此之外,蚌扎村有很多传统文化:蚌扎传承着哈尼人那代代相传的茶文化,茶俗、茶艺、茶道别具一格,特有的哈尼民风民俗、文化艺术与以茶会友、以茶待客、以茶为舞、以茶入歌、以茶集贸、以茶兴农等结合在一起,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情,被称之为“蚌扎文化”,是宁洱哈尼的一个缩影,也是普洱茶文化民间的典型代表。蚌扎至今仍传承着民族民间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
蚌扎村还有自己的语言,饮食习俗,自纺自织自染自绣的服饰,有独具民族特色的婚嫁丧葬习俗,祭竜神、祭茶神等。
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曼滩村,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傣族传统古建筑群,民族风情浓郁,依然保持着古朴的傣族文化特色。
村子依山傍水而建,屋后是葱郁的竹林和热带雨林,房前是广阔的良田和蜿蜒的河流,每年都吸引国内外众多背包客来此领略传统的边境傣族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