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5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

2023-05-01 13:43分类: 云南名人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本书以世界文明大潮为经络,阐述以黄河和长江为主体的东亚文明中心从诞生、成长、传承、发扬到转型的全过程,对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东亚文明与世界其他主要文明潮流发生的联系,以及彼此经过交流、碰撞、更新达到融和的历史作了综合评述。

  “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孝文化自先秦发端,绵延不绝,影响后世数千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以儒家六经为依托,征引繁富,论证谨严,既有对先秦时期孝文化产生、发展轨迹的全景式描摹,又有对舜帝孝文化形象及《列女传》《孝经》等孝文化思想个案的专章剖析,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孝”道的悠久历史。

  本书精选《庄子》二十六篇原文进行注解和翻译,分为内篇和外篇两大部分,内篇为三字篇名的十二篇,外篇为两字篇名的十四篇。作者倾力于庄子研究三十多年,广泛吸收诸家研究成果,在考据、补佚、校正、断句、注解等方面多有自己的独特创见,尤其在译文的流畅、优美上颇见功力。

  一部富有烟火气息的唐代生活史。从基础史料、唐人笔记、唐传奇、敦煌遗书和文物中,作者试图打捞起浩瀚史料中漏下的碎片,诸如衣冠、夜宴、城市、胡人、庄园、女子、少年、寺庙,来还原一千四百年前唐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

  本书是一部关于大唐贞观之治的历史通识读本。作者首先围绕李世民的成长经历,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李渊、李世民父子在隋末乱世中“起兵太原,定鼎关中”的建国历程,以及作为军事统帅的李世民如何在统一战争中积累政治资本,并最终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在“政变夺位”的阴影下,唐太宗为何还能开创贞观之治?作者以人物与事件为中心,分析了唐太宗与贞观群臣的良性互动,以及由此形成的“以民为本”的共同价值观。在制度建设与治国理念方面,贞观之治都为大唐帝国走向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为周裕锴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宋元佛教文学史·诗歌卷”的结项成果。在宋元诗歌史的拼图中,佛教诗歌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板块。如果把僧人看作一个不同于世俗文人的特殊群体,把佛教诗歌看作一种不同于世俗文人创作的特殊诗歌,那么本书所言佛教诗歌的内涵,可简单表述为三个方面:一、特殊群体所作特殊诗歌作品;二、特殊群体所作普通诗歌作品;三、普通群体所作特殊诗歌作品。全书分为北宋佛教诗歌南宋佛教诗歌金元佛教诗歌三编,主要依时代顺序、宗派法脉和作者身份进行论述,在客观的文学史介绍中,展现佛教宗派和诗歌流派发展的趋势。

  本书以宋人乐府观为研究对象,既关注宋人对前代乐府诗的接受过程,也注重分析宋人自身乐府诗创作的特色,同时也探讨了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促进的关系。作者回顾了《文选》《乐府古题要解》《通典》处理乐府诗的基本范式,比较了宋人编纂《文苑英华》《唐文粹》选录前代乐府诗的不同特色,《乐府诗集》《通志·乐略》梳理乐府旧题的指导观念,再从宋人编选本朝诗的总集《宋文鉴》与各家别集的实践探讨了宋代乐府观的具体呈现,展示了乐府诗逐渐脱离音乐传统走向徒诗这一过程在宋代如何完成的图景。

  本书以明末清初理学文本与话语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以更丰富而新颖的史料、新的研究议题与视角,探讨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与转型。从儒者的生死观、工夫论、舜的圣人形象、孝行与家礼、夫妇之伦、人性论等主题,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如何在历史发展及反思中自我修正与转化,建构一个能兼顾个人道德修养与家庭社群人伦,能对治晚明学风之弊,并在日用人伦中重建社会秩序的思想体系。

  本书以政治与学术双向视角,集中梳理、论述西学东渐下,作为传统中国价值主体的儒学的困境和转型,探究新时代儒学的发展和未来。作者对近代以来儒学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康有为、章太炎、钱穆、张申府、冯友兰等)及其思想主张进行分析:从制度和心性讨论儒学的整体形态发展,从经学与哲学的关系讨论儒学学科化的困境与出路,从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探索儒学对世道人心和社会秩序的意义和作用,从儒学学科化制度下思考摆脱儒学困境的可能……涵盖儒学近代转型的重要领域。

  不少人以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已无多少剩义可探寻,其实对运动的具体经过,其参与者、反对者和旁观者的言与行,我们的了解都还不能说充足,更不用说广义的“五四”了,我们对“五四运动”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书写了历史、影响了后人,仍缺乏深入的体悟,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特别需要作为一个充满了矛盾、冲突和激情的丰富的历史活动来理解和认识。本书是作者专注于此项研究多年的最新论著。

  民国传奇杂剧是传奇杂剧史的殿军与终点,也是中国戏曲史与民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戏曲史与文学史意义。民国时期,共有来自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年龄段的200余位作家参与传奇杂剧创作,其中不乏林纾、吴承烜、冒广生、冯绪承、吴梅、王蕴章、钱稻孙、顾随、卢前等名家大家,共诞生了400余种剧作,流传至今的有360余种,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戏曲文化遗产。

  本书按民国初期(1912—1919)、中期(1920—1931)、后期(1932—1949)三个时期分为三卷,以200余位剧作家、400余种民国传奇杂剧以及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以编年的形式,文献综录的体裁,详细交代了剧作的载体、刊发情况、序跋评点、故事情节、作者生平等信息,系统而完整地呈现民国传奇杂剧的历史风貌和演变轨迹。

  本书以中日两国古典文献中的“变身谭(动物变人、人变动物的文字记述)”为研究对象,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历时性考察。分别对四种动物(狐、蛇、犬、龟)变身谭的主要情节、变身方向和其中的性别要素等作历时性梳理,深入发掘其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特点及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是一本深入探讨中日文化比较、古典文学中动物与人的变身幻化故事、古代中国与日本的变化观以及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与影响的学术专著。

  重点大学寄托了万千家庭改变命运的梦想,如今一系列专项招生计划也为更多学子打开了机会之门。然而,金榜题名之后,学子是否如想象那般顺遂?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在毕业出路和职业前景上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通过对位于京沪的两所重点高校毕业班学生的深度访谈,本书揭示了大学生在上大学过程中遭遇的一种隐性的挑战:是否洞察大学场域的“游戏规则”,掌握其中“默认”为常规的一系列认知和实践模式。本书指出,家庭背景优势不仅带来了雄厚的物质支持,更意味一整套关于“上大学”的文化技艺的传承,这使得出身优渥的大学生得以在白热化的出路竞争中抢占先机,而家境平平者却更容易与机会失之交臂。本书也关注了意义感在出路获得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在当前的制度背景下,内化主流价值信念、扩充“文化工具箱”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走出生涯目标迷失的困境,从而更高效地利用大学资源,获得生涯出彩机会。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蒋介石回电报:情有可原罪无可逭卢汉一字未改却让手谕成废纸

下一篇:【“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在云南】省委省直机关工委:严督实导推动作风效能走深走实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