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搜狐新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1405年7月11日,郑和雄姿英发,目光远眺。他的麾下是200多艘战船载着27000多名壮士。在高樯重桅、旌旗猎猎的隆盛威仪中,郑和开始了七下西洋史诗般的航程。到1433年,他的船队远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文][评论]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在1405-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打通并拓展了中国与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上交通,为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和各国人民的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详细][评论]
600年前,即从公元1405年(明永乐三年)起,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庞大舰队,先后七下西洋,历时28年,航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
除了当时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之外,郑和下西洋的特殊之处还在于他没有占领邻国一寸土地,没有建立一个军事要塞,没有夺取他国一份财富,在商业贸易活动当中也采取了厚往薄来的做法。[详细]
郑和精神:学习和发扬郑和精神,借鉴历史的经验,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和平崛起中把中国推向繁荣富强。[详细][评论]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籓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详细][评论]
第一次下西洋的终点是古里,即印度的科泽科德,位于印度半岛的西南端。永乐三年,明成祖诏封古里国王,并赐予印诰、文绮等物。由郑和捧诏至此,当然是两国关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
此后,各次下西洋之宝船,均来此地,并以此为中转站。甚至亦多次遣使朝贡中国。两国关系日益发展。[详细][评论]
郑和于永乐六年到暹罗。在此之前,占城贡使返国,据《明史》记载,“风飘其舟至彭亨(今马来西亚彭亨),暹罗索取其使,羁留不遣。苏门答腊及满剌加又诉暹罗恃强发兵夺天朝所赐印诰。帝降敕责之曰:占城、苏门答腊、满剌加、与尔俱受朝命,安能逞威拘其贡使,夺其诰印。天有显道,善福祸淫,安南黎贼,可为鉴戒。其即返占城使者、苏门答腊、满剌加印诰。[详细]
索马里古称“麻林国”,史料中记载有大明王朝与它的联系。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是永乐十三年(1415),麻林国使者随郑和的船队,为永乐皇帝带来一只“麒麟”。翰林学士沈度的《麒麟图》让我们看清了麒麟的真实影像,它实际是来自非洲的长颈鹿。这只动物,不仅在形象上几乎完全与中国人对麒麟的想象相呼应,甚至索马里人对长颈鹿的称呼“Girin”,也与麒麟的发音相同…[详细][评论]
1431年,经历了国门无人叩问的落寞之后,新登基皇帝朱瞻基派遣年已六旬的郑和第七次出航。此时,这位斗得过刀风剑雨却躲不开唇枪舌剑的老航海家,知道这很可能是一生中最后的航程了。作为一位虔诚的穆斯林,亲自到麦加朝觐是他终生的愿望。然而就在这一次,郑和却犹豫再三,最终决定放弃一己之愿。他派出穆斯林水手去圣地,自己却悲怆地留守在他七下西洋七次驻足的印度古里,凄楚地遥望阿拉伯海对面,那儿时就景仰的圣地…[详细]
郑和于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自1405年到1433年,漫长的28年间,郑和船队历经亚非三十余国,涉十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详细][评论]
英国皇家海军退役潜艇艇长加文·孟席斯先生坚定认为:中国人最早绘制了世界海图,中国明代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郑和是世界环球航行第一人。孟席斯说,新理论的形成,源自一次意外的发现…[详细][评论]
中国学术界普遍认为郑和下西洋最远走到了非洲东海岸今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一带。
2.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引地图学家弗拉·毛罗所言,1420年郑和舰队已越过好望角。
3.英国人孟席斯认为,郑和舰队1421年到达美洲,比哥伦布早70多年发现新大陆。
澳大利亚菲茨拉德在20世纪50年代就发表了《是中国人发现了澳洲吗?》一文,认为15世纪时郑和的船队有可能到达澳大利亚西北的达尔文港。
除了孟席斯认为郑和于1421年到达了美洲大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引英国地图学家弗拉·毛罗所言,1420年航行在印度洋的中国式帆船,就是郑和的船队…[详细][评论]
“不是有多大可能性,而是完全不可能”北京郑和研究会会长,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给予完全否定。
“中国学者大多数都是在中国本地做研究、查资料,没有人像我这样走出去,在欧洲、美洲、非洲等其他地方做实地考察和查阅资料。”孟席斯说。[详细][评论]
据席龙飞考证,郑和宝船长超过了一百米,排水量超过万吨,是当时世界上第一艘万吨巨轮,而八十七年后才出现在大西洋上的哥伦布船队,仅仅由三只帆船组成,最大的圣玛利亚号只有一百吨,吨位只有郑和宝船的百分之一。郑和下西洋有二万七千余人之众,相比后来的哥伦布、达·伽玛、麦哲伦一百至三百人的航海规模可谓壮观之极。郑和每次远航的船队都拥有一百至二百艘大小船舶,最多的一次是第一次下西洋有船二百零八艘……[详细][评论]
郑和使团的天文航海技术,与汉代以来单纯的海中占星法不同,由海上对星象的占验,发展到牵星过洋,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过洋牵星”的航海术。茅元仪《武备志》中收录的《郑和航海图》及所附“过洋牵星图”四幅,为我们提供了郑和下西洋如何应用这种航海术的实例。[详细][评论]
:木帆船在海上的行动主要依靠风帆借助风力以及水手划水。在动力推进系统的这两个重要的环节郑和宝船都采用了独特的设计。
船形结构:底尖上阔、首昂艉高+横舱壁:船形影响船速和船体的平稳。郑和宝船采用的是底尖上阔,首昂艉高的船形。
所谓的“请进来”,就是朝贡。朝廷派使节向周边国家传递信息,然后由外国按额定的舶货来进奉贡物,当然,他们交换走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和金箔等。而“走出去”便是让郑和下西洋,到“经济大海”中主动开辟国际市场。[详细]
郑和下西洋,充满了进取性、开拓性与大无畏的精神,对于一贯重视陆路、轻视海权的中国历史与传统而言,其意义更加难能可贵。并且,郑和下西洋始终坚守和平、平等、自律原则,不以大欺小,不恃强凌弱,这与后来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唯利是图、掠夺性、残暴性相比有天壤之别。因此,郑和下西洋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外交”的特征,即亲仁善邻、以德行仁、以大事小、协和万邦…[详细][评论]
永乐皇帝派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因为永乐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后,建文帝失踪了,永乐怕他逃到国外,将来回来复辟,所以派人去找他。”其他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吴晗的《明初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等也认为,郑和下西洋除了经济方面因素以外,还带着皇上的秘密使命…[详细][评论]
1500年,孝宗皇帝下令:军民人等擅造二帆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入番国买卖者,正犯处以极刑
1525年,朝廷又下一道圣旨,“将沿海军民私造双桅大船尽行拆卸,如有仍前撑驾者即使擒拿”
一切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迎接这位伟大航海家疲惫风帆的,是一堆熊熊大火——为防止再有人出海,兵部官员甚至焚烧了郑和浩浩荡荡满挂荣耀的船帆、苦心经营多年的造船厂和耗尽心智的造船图纸、航海日志、航海资料。一代先行者开辟的航路就这样葬送在火海。明人一炬,遗恨千古!随后,明朝陷入了彻底的禁海政策——外贸商人被处死,外语教学被严令禁止。及至清朝政府,甚至规定——片帆寸板不许出海,界外不许闭行,出界以违旨立杀!——个民族的航船就此搁浅了几百年![评论]
时任职兵部的刘大夏阐明了销毁档案的“必要性”:“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时敝政,大臣所当切谏也。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评论]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郑和下西洋以及朱棣对这些外邦朝贡者的大量赏赐,引发了帝国的恐慌,仅仅白银一项,每年就花费600万两,还不包括对两万官兵的嘉奖。由于船队携带铜钱出国收购,致使铜钱大量外流,造成国内“钱荒”,严重消耗了国库储备,引起钱币的大规模贬值……[详细][评论]
为什么郑和的壮举无法继续,也没有创造一个新世界?袁伟时的分析是:“百年中国的坎坷命运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中去寻找,这涉及中西思想和制度的一个根本差别:牟利还是不牟利?要不要保障国民的包括经济自由在内的各种权利?”[详细][评论]
郑明觉得国家的经济对航海的影响远远没有那么大,他举例说,清朝的国力用国民经济总值来衡量是超过明代的,为什么清朝的皇帝没有一个想到要下西洋,面向海洋开放呢?郑明认为,也可以理解为最终农业帝国的土地理念打败了海洋理念。其实,是一种很顽固的封建思想束缚了人们向海洋敞开胸怀。[详细][评论]
古人虽然喜欢拥有许多朝贡国,但对那些属于“四海”的遥远的朝贡国并没有积极作为的实质性兴趣,没有像西方人那样想去征服、占领和殖民,只是希望它们来朝,不来也无所谓,因此,郑和的成就也就不会被特别重视
今天对郑和冷淡的人们,则似乎有两种基本态度,一是对古代中国的那种“天朝上国”的“宣化”态度非常反感;另一种是对那种华而不实的出游式访问不满意,觉得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去征服和殖民是愚蠢的。
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达-伽马以后,有无量数之达-伽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主流观点是体现明成祖朱棣和平外交的重大举措,另有学者认为下西洋与政治扩张有关
1497年7月至1499年9月首航;1502年、1524年又两次到印度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所率部众有2.7万余人,乘宝船62艘,船舶长44丈、宽18丈,吨位约合7000吨。前后7次共到达30余国。
共4次横渡大西洋,其中首航率领3艘吨位超过200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后三次重复。船员约90人。
首航率4艘船和船员百余名;1502年,率20艘军舰出发,最大吨位120吨,每次航海船员约160人。
一般认为加深了中国和所到各地贸易和文化交流,尤其对东南亚地区的开发贡献很大
发现了美洲大陆,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开辟西欧直达印度的新航线,促进欧、亚商业、航运业的发展,也开启了西欧对东方的殖民掠夺
目前世界上公认麦哲伦船队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并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
及观郑和,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
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然今之中国人借科学之知识,而造一艘三千吨之船则以为难能,其视郑和之成绩何如。
我国明代的郑和是一位大航海家,郑和曾访问东非索马里、肯尼亚等国家,为中非友谊作出过重大贡献。”
: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中国被侵略了……如果从明中叶算起,有三百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接着,他从明朝引申到现在,警醒国人:不开放不行……你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五十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肯定不可能。
中国既是陆上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大力发展海洋事业,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主权权益、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家已决定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日”。要宣传普及航海及海洋知识,增强全民族的航海意识、海洋意识和海防意识,增强建设航海强国和海洋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我国航海及海洋事业更大发展…[详细][评论]
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年,我们承认郑和是伟大的航海英雄,但我们绝对不以为郑和的光荣就是我们的光荣。要知道郑和的荣光早已失落,我们只有重新走上那条开放的文化道路,才有可能找回那可能的辉煌。600年过去,我们需要记住的绝对不只是光荣,更重要的,是教训![详细][评论]
郑和航海活动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悲剧。就郑和航海的历史悲剧会不会重演,西方国家从前所未有的世界历史高度提出了问题;而国人大众、学界和文化界应该如何理解郑和航海呢?从美学角度说,文学艺术作品和媒体影视节目,是把郑和航海事件作为历史悲剧、还是作为历史喜剧表现呢?
郑和是维护和平的勇士,是倒在征途的英雄。他的生命之帆塑成一座丰碑,耸起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郑和下西洋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民族的行为、一个国家的行为,是中华民族的一次跨越。我们应该以民族的名义、以国家的名义给予他英雄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