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云南文山:喀斯特上现绿洲

2023-04-28 21:17分类: 云南文化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喀斯特即岩溶,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最主要的地貌形态正是这样。文山州岩溶面积16792.5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面积的53.4%,其中,石漠化面积占岩溶面积的60.4%。

  响彻云岭的新时代“西畴精神”,让人们记住有一种苦干实干叫“搬家不如搬石头”,也知道了石漠化有一个特殊的称谓:地球癌症。

  石漠化地区如何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基础上实现金山银山?这是文山的必答题。

  仲秋时节,云报全媒体采访组穿行在文山州的村村寨寨,寻找答案。最深的印象是“绿”,满眼深深浅浅的“绿”,石头地上顽强的“绿”,还有漫山遍野充满生机的“绿”。

  12年里,全州综合治理岩溶面积3454.59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2095余平方公里,完成林草植被保护与建设任务248万余亩;全州8个贫困县市全部脱贫摘帽,经济总量历史性迈上千亿台阶。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复绿增绿,生态修复,其背后是生态课题,更是发展课题。

  从西畴“三光”片区郁郁葱葱的5000亩猕猴桃林,到砚山县维摩乡幕菲勒片区的3000亩黄金油桃,再到广南县珠街镇硕果累累的千亩长冲梨……从点燃到铺展,生态产业之“绿”,在石旮旯里,由点成线、由线到面。“三光”片区是全州最具代表性的石漠化片区,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90年代的8%提升到61%。

  多年来,全州上下弘扬面对困难不低头,自强不息、苦干实干的“西畴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充分结合区域自身生态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绿色版图持续拓展。当前,壮乡苗岭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文山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对文山提出“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定位,拉高标杆、争先进位,不断提高文山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

  入秋,西畴县“三光”片区依然葱茏深秀。目之所及,一片片茂密的猕猴桃林果繁叶茂,一排排整齐的石埂和一条条蜿蜒的公路如带如丝,一如时光的画笔细细雕刻着西畴的容颜。对比旧照片中的荒山秃岭,让人感慨万千。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畴精神没有丝毫的衰减。在一个战场如何统筹打好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两场战役?西畴给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

  江龙村,坐落在一个如平底锅状的山凹里。全村的森林覆盖率由1995年前的32%提高到现在的80.4%,数据惊人。“水土流失恶性循环”“唯一水源断流”“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历史的斑驳痕迹在江龙村再也难觅踪迹。

  现在,江龙村别致的小洋楼、漂亮的小庭院、硕果累累的柑橘园……一幅美丽乡村图景徐徐展开。

  放眼西畴全县,面对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石漠化程度深、水土流失严重的生存发展困境,西畴人以“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精气神,探索出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实现了从石漠遍布到喀斯特绿洲的美丽蝶变。全县治理石漠化140多平方公里,土地复种指数高达300%,森林覆盖率从25.2%提高到53.3%。

  “三光”片区曾是西畴县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多依坪村是其中的典型,石漠化程度高达99.9%。2013年,西畴县在多依坪村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以村民夏应书家为例,家里原本的20亩石旮旯地摇身一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台地,土地面积增加到44亩。

  2018年4月28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在文山召开,西畴县“三光”片区作为现场参观点,水利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领导充分肯定了西畴石漠化治理成效和经验。同年,“三光”片区获批国家AAAA级石漠公园项目。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进入新时代,面对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西畴县结合区域自身生态功能地位,突出规划,强化项目聚合力,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农业县,提出“养好一只鸡”“栽好一山药““种好一园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展观光农业,彻底告别了“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的历史。

  橘绿橙黄秋正好,眼下走进兴街镇江龙村,群众家的小庭院各具特色,房前屋后的橘子树与田地里、山坡上的树木连片成林,整个村庄被果园紧紧包围。去年,江龙村种植果树1100多亩。最近,村里利用上海扶贫资金建起了冷库。“延长时间,错峰销售,果子还有赚头。”江龙村党支部委员刘超仁高兴地说。

  “要想持续增收,除了卖果子还要想方设法‘卖风景’。”73岁的刘超仁说话依然声音洪亮。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严禁开荒种田,不再上山砍树,村民放下柴刀“种”风景。江龙村进行庭园改造,家家户户配上了凉亭桌凳、园林假山。

  恢复绿水青山,又让绿水青山带来不断的金山银山,推动绿色发展始终是西畴乃至全州综合治理石漠化的主旋律。

  程敦儒是土生土长的西畴人,他希望通过中药材的种植,让石漠化严重的家乡重新披上绿装。2001年,他尝试利用喀斯特地貌在石山区培育重楼和山豆根等中草药。如今,在程敦儒的带动下,西畴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77258亩,产量4075.4吨,实现产值10923.9万元。

  眼下,多依坪村的高仕仙家里每天都会迎来几桌客人。他家的农家乐就位于石漠公园景区的核心区域。2016年,西畴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政企投资近5亿元,建成以种植有机猕猴桃为主的5000余亩高原特色水果综合基地。通过土地流转,高仕仙家获得了土地租金,以此为资金基础,建成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

  为遏制石漠化蔓延趋势,文山州在石漠化治理中,积极整合各类资金,针对不同类型的石漠化地区,因地制宜地实施相应的项目,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石漠化治理的有机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林牧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为大地增绿,为百姓增收。在西畴,绿水青山真的变成金山银山了,石旮旯里真的不是只会生长贫穷。近日,生态环境部公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西畴县赫然在列。

  在砚山县维摩乡幕菲勒片区,有一个踏春赏花的好去处。当地人介绍,每到阳春时节,2500亩桃花竞相绽放。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在桃花灼灼中沉醉,留下美丽倩影。入秋后,果实早已采摘完毕,剩下一片生机勃勃的绿。在基地务工的村民闫家安唏嘘不已:“过去,这里是一片石旮旯,种玉米都难。”石旮旯如何摇身一变为“网红”打卡地?

  2017年,当地党委、政府充分结合沪文对口协作帮扶项目,推动引进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处和云南彩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科研+企业+农户”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攻克石漠化种植技术难关。桃树种下去后,在地面上覆草,形成绿色覆盖,防治水土流失。

  经过近5年的精心管护,这片桃园全部进入盛果期,年总产量达3000吨以上,成为维摩乡促农增收的重要产业。该基地带动了1654户农户种植黄金油桃8000多亩,被列为第一个“云南省石漠化示范基地”“社会扶贫先进典型”,每年可吸引富余劳动力就近务工4万余人次,仅务工一项就可助民增收600万元。

  在游客眼里,普者黑是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在专家的眼里,普者黑是喀斯特地区非常罕见的大面积溶蚀湖群水域,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在当地人眼中,普者黑是滋润一方土地、养育沿岸百姓的母亲湖。

  山连水,水绕山,青峰错落,湖泊星罗棋布,普者黑在超凡脱俗的“容颜”背后,还隐藏着生物多样性的“机理”。

  普者黑处于滇黔桂喀斯特地貌的核心地带,有峰丛与河流、有喀斯特石笋,呈现出多样化的喀斯特地貌特征。最为奇特的是由于该区域地质结构组成的特殊性,形成了类似夹心饼干似的隔水层,保留住了喀斯特地貌区最为珍贵的地表水,形成了喀斯特地区非常罕见的大面积溶蚀湖群水域。

  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水文环境,孕育了普者黑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特有性。分化了许多普者黑地区的狭域特有物种,如:洞穴鱼类中著名的无眼金线鲃、丘北盲高原鳅,湿地植物中最富观赏价值的莲等。

  守护生物多样性,普者黑的脚步从未停歇。2011年12月,规划总面积1107.4公顷的云南普者黑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并于2017年12月通过国家级验收。在此期间,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为抓手,普者黑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全面提速,动物生境日益改善,生物多样性愈加丰富。

  6年里,普者黑湿地鱼类资源从18种增至89种;湿地鸟类从原来的142种增至208种,新增了66种鸟类,增长了46%;分布植物共823种,增加了358种,增长了70%以上。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普者黑答卷,得益于生态保护边界的扩大。从普者黑湿地国家公园扩大到了388平方公里的普者黑景区,得益于一系列硬核的“加减法”:生态做加法、治污做减法。

  “退”。退湖边房屋和设施,建立湖滨生态带。先后拆除“两违”建筑339户31180.8平方米;实施湖滨生态带一、二期工程300亩,完成3.5公里湖滨带污水管网建设;复垦建筑土地30.2亩,清理鱼塘93个,退塘还湿1860亩。

  “减”。严格管控规划,实行人口不断往外移。制定村规民约,限制和管理群众对外出租房屋行为,控制房屋对外出租增量。在景区外规划建设宾馆酒店,目前正在建设2个五星级酒店,城区床位从9000个增加到9500个,引导游客游在景区、吃住在城区,减轻境内污染负荷。日处理污水5000立方米的普者黑污水处理厂于去年8月投入试运行,可满足2.5万游客及8个核心村寨1万人的污水处理需求。

  “调”。不断调整流域产业结构,划定禁养区848平方公里,建设有机绿色产业带,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治”。全面抓好环湖截污和城乡污染治理。先后投入10亿多元,从“三水”共治入手,实施一批节水灌溉、河流治理等水资源保护项目,一批污染源治理、人居环境提升等水环境治理项目,一批湖滨带治理、面源污染削减等水生态修复项目。

  “管”。强化监督管理。制定实施《普者黑景区保护管理条例》《普者黑民宿管理办法》等管理法规,编制落实《普者黑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普者黑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等系列规划,建立完善了《普者黑两污管理收费制度》《普者黑保护联合执法机制》等一批长效机制。

  按照“退、减、调、治、管”思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治理普者黑,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迈入“十四五”,文山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对普者黑污染防治再次拓宽范围、提档升级,对普者黑湖695.2平方公里流域进行全流域共同保护。

  在普者黑景区入口,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颇为醒目。践行“两山论”,普者黑人有着深刻的体悟。“大家都知道,游客来这里,就是为了看这片花,看这一湖水。没有这一汪清水,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普者黑仙人洞村村支书范成元说,享受过生态的好,才更知道保护生态的重要。

  “核心区居民的生活污水,通过污水厂处理的水质能达到一级A类,是目前国标的最高级别。”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副局长师卫介绍,保护区自加要求,规划建设了200亩尾水生态湿地公园,对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强化处理。“通过污水处理与尾水湿地两个环节,最终进入普者黑的水质能达到Ⅲ类水。”

  普者黑的美如一面镜子,照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美美与共。(张文峰 胡梅君 马喆 黄鹏 殷洁 吴沛钊 刘畅 杨质高)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云南:重塑文化旅游新体验

下一篇:古滇文化的传承之地还是昆明面积最大的湿地公园又美又有内涵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