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上有个云南“唐朝大才子”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前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中,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夺冠。这位16岁美少女,用强大的实力和淡定的气魄,诠释了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网友纷纷为她的才情所折服,感叹她满足了大家“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据说,许多小朋友看完节目后,自发自觉地开始背古诗词了。
其实除了武亦姝,这档节目中还有很多值得记住的“牛人”,其中就有来自云南的“诗词达人”李浩源。18岁的他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大一学生,第一期以百人团最好成绩成为挑战者,表现非常精彩,9题全部回答正确,但最终得分比后来的擂主陈更少了8分,未能更进一步。
李浩源早在2014年就以高中生身份参加过《汉字英雄第二季》,当时的他凭借对唐朝文化的了解,被誉为“唐朝通”,圈走不少迷弟迷妹。李浩源每写一个字都能讲出一个和唐朝有关的典故,从藩镇割据、市舶司到回波舞,令评委和观众咋舌。高晓松直言:“这是唐朝大才子来了,真厉害。”马东更是夸赞:“让大家长见识,终于把你盼来了。”
但低调的他连微博都保密,很少有人知晓。虽然有网友发出“寻找李浩源”的帖子,但迄今为止关于他的个人信息还是非常少。
趁着寒假,晚报记者几经周折,联系到在昆明的李浩源。他谦虚地表示,喜爱古诗词纯粹是个人喜好,而被更多的网友和观众喜欢是意料之外的事情,能在央视的平台上跟来自全国的选手同台竞技,已经达到了参与的目的。“虽然很遗憾没能更进一步,但明年我不会再参加了,希望更多有才华的诗词爱好者能登上央视的平台。”
说起自己在古诗词方面的积累,李浩源表示,实际没有刻意去记忆或背诵,主要是受家庭影响。“我爸爸爱好文学、历史类的书籍,我从小就在他的影响下阅读,对中国历史、古诗词产生了浓厚兴趣。小时候,爸爸隔三差五就带我去逛书店,让我养成了喜欢看书的习惯,认识了很多汉字,积累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除此之外,初中、高中语文老师对李浩源古诗词学习提高颇多。“我在云大附中就读时,语文老师是引导性教学,讲到杜甫的诗,她会以分享情感的方式,带动我去理解诗人的情绪,再读懂文字;在云师大附中就读时,语文老师则是专业性教学,她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听她讲课感觉非常享受。”李浩源说,正是初高中的语文老师,让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从纯粹兴趣爱好发展成为更学术的专业学习。
虽然是一枚低调的学霸,但生活中李浩源爱好非常广泛:热爱摇滚乐与昆曲,喜欢打羽毛球,精通古琴和笛子,还常常赋诗在自己的微博和朋友圈分享。他还喜欢看艺术类的影视作品,追美剧、日剧和英剧。
以前,李浩源的愿望是办一本有深度的杂志,他不认为纸质书是夕阳产业,因为纸质报刊杂志的阅读感,并不同于电子书或笔记本电脑,越来越多的快餐文化让大家都忽视了纸质书的传统美学。而今,李浩源更期待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学家。“我会全身心投入到法学实践中,成为一名法律人,事业成功,公理常在。”
伴随《中国诗词大会》热播,国学的关注度再次走高。有不少家长和学生认为,目前在学校教学中出现的古诗词类课文较少。
“我觉得,目前初中到高中的语文课本中,古诗词的选择已经非常精炼,老师和家长应该更多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兴趣。”李浩源觉得,人文类学科的学习,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首先要喜爱,才会不断地接触和被感染,然后再去慢慢地融化成为自身的特长。“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对传统古诗词产生共鸣,从而自主地学习,可能比任何学习方法和教材都重要。”
18岁,男,云南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大一学生。初中就读于云大附中,高中就读于云师大附中。在去年高考中,以总分672分(实考分)的成绩获云南省高考文科实考总分第十九名。精通中国历史,其中最喜爱的就是古诗词,拥有2000首诗词储备量。
迷弟迷妹们都会好奇:饱览诗书学霸的朋友圈是不是会跟别人不同?记者偷偷看了一下,其中确实不乏诗词歌赋,颇有意思:
●贺:家严寿辰,儿在京叩首!(大家都学着点儿,以后爸妈生日别只会用生日快乐啦)
●#壮哉我附中#西南山区名校停电之中尤有学习之光。(在看到母校云师大附中停电后,为学生们挑灯夜战点赞)
●#听李玫瑾教授讲座后#法学生应是有琴心剑胆的,法学生应是有热血难凉的……法学生眼极冷,心极热,是故他们孑然独行,大步向前,只为天日昭昭,四海平安。(在听完教授教课后有感而发)(云报全媒体记者 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