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人物 王有德、王复生、王德三——从亢慕义斋走出的“云南三王”(一)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吾党多英杰,云南有三王”,这是罗章龙《忆云南诸英烈》一诗的开头句子,指的是3位云南籍北大学子王有德、王复生、王德三。他们从亢慕义斋走出,奔赴陕西、广东、云南、东北各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引燃革命星火,用生命谱写了一曲为信仰不屈奋斗的英雄赞歌。
“云南三王”中,王复生和王德三是亲兄弟,来自云南省祥云县一个耕读世家,从小跟随在乡设馆办学的祖父读书,旧学功底深厚。中学时赴大理求学,开始接触新学。兄弟两人,哥哥刻苦自励、才思敏捷,甚得老师和同学赞许;弟弟成绩优异、才能颖敏,曾为营救被巡警关押的同学发动全校罢课。王有德则来自云南省砚山县红果树村,天资聪颖的他自小勤奋好学,先后在开远和昆明求学。
因受进步思想影响,这3位云南青年,不远千里,从昆明来到北京,先后考入北京大学。3人年纪刚好相差1岁,依次是生于1896年的王复生、1897年的王有德和1898年的王德三。
最早入学的是王有德。那是1917年初秋的一天,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车在校门外,被一位模样朴实的青年拦下。这位青年便是王有德。他凭学识考取北大,却无钱入学,只好趁蔡元培外出时拦车。蔡元培得知他是北大新生,因赶着外出,便说另约时间详谈。
几天后,蔡元培收到王有德写的一封“”,详细介绍自己的经历。蔡元培见他文采颇佳,确实经济困难,便安排他到总务处报名,每天下课后做一两小时工。就这样,王有德顺利进入北大德文系。没有学过德文的他从头学起,异常刻苦。
王复生原名王濡廷,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预科班,次年升入法文系。他成绩优异,是北文班班会负责人。王德三原名王懋廷,受哥哥影响,1920年来北京考学,1921年考入北大理科预科班。
王有德、王复生进北大时,正是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之际。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各种思想、各个学派交相论争,十分活跃。两人耳濡目染,眼界大开,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主将非常推崇。王有德爱好文学,当时鲁迅在国文系兼任讲师,他常去听鲁迅的课,并不时登门求教。王复生则像一块海绵,努力吸收古今中外各种学说,从孔孟老庄到克鲁泡特金、托尔斯泰,再到卢梭、杜威、罗素,还有马克思、列宁,无不涉猎。
五四前夕,王复生通过同宿舍好友罗章龙,秘密参加了北京多所院校青年学生的秘密行动小组。小组主要成员有易克嶷、罗章龙、宋天放、匡互生、王复生、李梅羹、陈德荣、张树荣等二三十人。小组没有正式委员会或书记,对外也没有名称,以北大学子为主,平时分散活动,遇有大事则集中讨论。
5月3日晚上,北大召开学生大会,决定第二天到前举行北京各校学生联合大会并组织大规模游行。行动小组连夜做了安排。王复生分在交通队和口号队,把标语传单和口号译成英文、法文,便于国际社会了解这次游行的主张。
5月4日当天,王复生、王有德和众多北大学子举着校旗、标语,走在队伍前列。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喊着口号前进,在东交民巷受阻后,转道去了位于东城赵家楼胡同的曹汝霖住宅。
6月3日,因北洋军阀政府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北京学生纷纷奔赴街头巷尾,开展演讲活动。王复生和王有德也积极加入,王复生在回校途中被捕,与170多名学生一道被临时关押在北大三院。监禁时,他用但丁的两句诗激励大家:“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当局的引发全国范围内的罢课、罢工、罢市,北洋军阀政府迫于压力,几日后释放了被捕学生。
在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王有德和王复生思想受到洗礼,认识到西方列强的虚伪蛮横和北洋军阀政府的腐败无能,他们开始热心时政社会问题和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为体现与旧我彻底决裂的决心,“作成有益于社会、国家、世界、人类的工作”,王复生取“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之意,将名字“濡廷”改为“复生”。
(本文来源于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红楼风云人物》,北京出版集团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版,第178—185页)
原标题:《风云人物 王有德、王复生、王德三——从亢慕义斋走出的“云南三王”(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