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通海:文化元素上墙 传承民族文化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近年来,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兴蒙乡围绕“农业稳民、生态立乡、特色兴乡、文化促乡”的发展战略,通过加大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和特色民居民族文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留住美丽乡愁。
在兴蒙乡下村白沙凹片区,一幢幢崭新宽敞的民居拔地而起,宽敞平整的水泥道路连通到每家每户,“见缝植绿、见缝插绿”的空地生机勃勃,环境干净整洁。在这些民居外墙,一幅幅充满蒙古族特色的彩绘作品:蒙古族少女、蒙古包、摔跤比赛、马头琴、敖包等十分引人注目。
据作品主创人员李兴伟介绍,在这次创作中,他们以兴蒙乡蒙古族的融合、变迁为主线,依托时空长廊,认真做好彩化、美化,全面展现兴蒙乡蒙古族从牧民到渔民,再到农民的历史变迁过程。
“在接到这次工作任务之后,我们团队到当地采集了很多的资料,收集了很多照片,创作了一系列的以兴蒙本地文化为元素的大型的壁画,有献哈达的喀卓玛、牧羊女,还有蒙古族的敖包、摔跤的大汉,很多都是以蒙古族的文化为元素,然后这次的工程就画了将近20幅,全部都是以蒙古族为元素的壁画。”李兴伟说。
如今,在兴蒙乡下村白沙凹片区,民俗文化广场周边的民居均已实现了文化元素上墙,融入蒙古族文化元素,并充分融合内蒙古和通海兴蒙乡蒙古族的特色,依据房屋建筑特点,结合实际,创作了规格不同的彩绘作品,进一步地传承民族文化。
“我们在民居的大门两侧以小型壁画的形式,呈现了本地蒙古族从牧民演变到渔民,然后到现在的农民整个演变的过程。”李兴伟说。
兴蒙乡蒙古族群众王庆辉说,“这些画很漂亮的,对我们蒙古族的特色增加了很多的意义,对我们小一辈的还有比我小的这一辈的传承,对我们蒙古族文化的传承更有希望。如果是外地的游客来了,我们当地的也不需要多介绍,他们看到这些画,他们就会大概了解一个更高的文化含意。”
通过这些彩绘作品的创作,使兴蒙乡白沙凹整个村庄在历史文化、民居风格、山水格局等方面,均具有了更加鲜明的高原蒙古族特色,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留住美丽乡愁的愿景。
兴蒙乡党委副书记李珊珊说,“兴蒙乡白沙凹民居民族文化元素彩绘,是充分融合南北方蒙古族元素,用文化来赋予灵魂,做好彩化及美化,把民族风情融于生活中,既简洁美观,又充分体现蒙古族特色。”
近年来,通海县及兴蒙乡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坚持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相结合,保护传统和发展创新相结合,因地制宜,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留住文脉,守住乡愁,努力走出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之路,兴蒙乡白阁下村等7个村庄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
2020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兴蒙乡文创休闲康养小镇项目。对白阁下村原有的古民居群落建筑进行的街巷美学改造,在保持老街及古民居群建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结合通海鲜花种植特色,将整条古街道街打造成喀卓百花一条街,吸引了周边游客,极大的推进了传统村落的宣传、保护和发展。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