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络名人说」Vol10 植物学家上官法智:探寻云南生物多样性就像开盲盒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原标题:「云南网络名人说」Vol.10 植物学家上官法智:探寻云南生物多样性就像开盲盒
论一个吃货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云南网络名人说”第十期嘉宾植物学家上官法智,收集了来自全世界近500种植物,打造了一个能吃的植物园。而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宝藏云南,他就像城市中的“寻宝人”,运营着“五木的日常生物图鉴”账号,用简洁有趣的科普短视频,向众多网友介绍、展示云南人身边的生物多样性。
茂密丛林中玩耍嬉戏的亚洲象,曾搭乘“天宫一号”开启太空之旅的望天树种子......云南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造就了如今令人向往的春城,“云南网络名人说”带你走进植物学家上官法智的向往生活,一起探寻云南生物多样性,拆开充满惊喜盲盒,揭示我们身边的宝藏。
上官法智:在云南差不多有十多年了,老家在贵州。一开始没有确定在这,但我的妻子研究生毕业以后也在云南,所以就选择留在这。一开始其实是只是觉得在云南做研究应该有意思,后来发现它还是真的挺有意思的。就你越玩,找到的东西越多,你就觉得越有意思。
上官法智:科普这事其实挺小众的。做科普的原因就是,来到云南以后,我发现地方很多东西都有意思,再加上本来我做的领域实际上是相对比较有专业性的东西,我前期主要做的都是和植物的分类、鉴定等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就发现云南有大量本土的、很有意思的动植物,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和故事,还有很多可以做菜、做调料的,或者以前只有资料上才能见到的很神奇的物种。但是这些物种我会发现好像除了我知道,当地老乡了解一些,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也没有人去说它的故事。那我就觉得,为什么我不能把那些云南的好玩的生物多样性知识转化成大家都知道的,至少让更多人知道原来自己的家里面也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
昆明信息港:植物科普作为一个小众领域,在运营新媒体账号时您会怎样去选题、创作优质内容,吸引粉丝关注?
上官法智:植物学其实是专业型学科为主的,如果一开始我跟你说,这个植物是哪个科哪个属,你听的下去吗?或者把再神奇的种子全部堆在一起,那你也没办法去讲,你不会觉得它有好,有多特别,有什么故事。所以我们就会需要把不同的专业性知识它转化,像香料植物,就可以把它做成的饮料玩给你看,让观众能有更直观的感受。
上官法智:昆明是滇中地区,很多东西都是特有的,比如我们走在金殿,门口那些高大的林木都是滇油杉,这就是昆明比较特有的,很有代表性的植被。还有像长虫山、西山这些石头山是很漂亮的,这就是石灰岩,经过风雨侵蚀,景观独特,里面的物种也很丰富。
昆明最好的是气候,产生了极大的可塑性。为什么很多昆明鲜花做到这么大产业,就是气候不冷不热,调控植物生长条件是最好的,不需要加温和保温,满足绝大植物生长的需求。
昆明信息港:家里有一座“能吃的植物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作为顶级“吃货”,想请您安利一两道用植物园植物制作的美食。
上官法智:我觉得对我来说其实是本末倒置了一点,不是家里面有一个可以吃的植物园有什么感受,而是我先感受了,然后我就把它变成了可以吃的植物园。
一开始我觉得傣味的很多植物很有趣,像香茅草排骨这样料理,我发现其实做起来很简单,你只要有那个叶片,排骨上面缠了放一点盐,几乎不需要任何技巧的你就可以做出来。那我心里面就香茅草的味道了,然后我就把它放在院子里面。后来发现,冬阴功汤也挺不错,我倒推它有哪些必要的调料,那我就保留这样的味道,种在院子里。比如哪天我又看到了哪个国家的菜或者哪个地方风味的菜,比如像木姜子鸡脚的核心就是木姜子嘛,那我为什么不能种两颗?
当我想尝试全世界不同的味道,我就有了全世界不同香料的物种。我想吃它的时候,我就把它从不同的形式变成像我后面那100多瓶干的香料,以及外面种的各种活的香料,就变成了世界味道的地图。
我觉得有趣的是,实际上也是因为有么多奇奇怪怪的植物,让我们产生这么多丰富的味道。比如保山每年秋天都吃咳地佬,冲水喝、泡酒,对嗓子也好,回甜回甜的。那是因为那东西叫滇藏杜英,杜英实际上就保山分布得比较多,属于地区特有,那就使得那个地区会有吃那种东西的文化。如果是说,你没有那种东西,怎么能产生文化呢?我觉得种观点其实挺有趣。
上官法智:目前香料的线种,我后来又陆陆续续种的,加上我们基地种的东西,可能有四五百种。
世界范围内经常吃的我绝大多数也都有。我每去到一些地方,特别是在云南的一些村子或者一些不是很起眼的地方,你都会发现当地用的一些香料植物或者是有趣的植物。这个东西就像探宝的过程,在挖掘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它是源源不断的。
昆明信息港:对于普通网友,生物多样性可能是一个比较概念化的词语。能和大家分享几个云南人身边常见的生物多样性吗?
上官法智:很多人来云南菜市场惊叹:哇,一个宝地。是因为没见过的东西太多了。你如果不知道,拍拍照,打打卡就完了。假设那卖的那些菜,你都知道它是干嘛的了,还能做菜,那会带来样的结果?如果你认识那些菜,你就可以复刻出很多各种不同的味道出来。
昆明的菜场,相当于是就把云南各地州,不同季节各个地方自然特色种类集合起来,是云南各州市不同地方味道的窗口。举个例子,春天的时候,吃棕包是保山的,别的地方不会吃,苦苦的,但是很香。昆明的棠梨花、奶浆花、苦参,奶浆花其实是昆明4、5月份特有的食花文化特产有。还有2、3月份卖的木棉花,木棉其实好多地方也会种,但是它是金沙江流域那一带,丽江和楚雄那边会吃。
这又带出一个很好玩的问题:丽江不是很冷吗?那丽江还出芒果?其实丽江是全云南最大的芒果产地。我们以为丽江都是那种高山雪山,实际上,他很多区域是很热的,可以生产芒果。这里面就有挺好玩的东西,通过“吃”,你能吃出各个地方的自然和文化和云南自然地理的关系,这些其实很容易被我们忽视,就是因为会觉得是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部分。
昆明信息港:生物多样性是怎么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在云南有没有哪些地方的习俗习惯其实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但是被我们忽视了的?
上官法智:很难说是“改变”。生物的多样性比我们人类要早很多,是自古就存在的。实际上是生物多性塑造了我们,或者是既塑造了我们,也成就了我们,才有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的生活方式。因为生物多样性给我们创造那么多,但是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发现不够,而因此,我们更应该去重视和保护,去更好的认识和利用。
就比如说刺老包,其实它是对环境很敏感的一种生物,不是哪里都会长。如果说,我们既知道它的价值,也能很好的让大家去了解它,那么保护、发展也就出来了。还有像哈尼梯田,背后有很多很好玩的故事。为什么可以种那么高,山上还有山,你去看会发现,山上会有风水林,也就是水源林,林子是不能让外人随便踏入的,这样一种民族习俗,实际上是千百年来民族智慧和习惯,最终形成生物多样性里面传统文化和保护的重要一部分。
昆明信息港:对“更多云南年轻人成了在家养花种草的主力军”这一现象,您认为这对云南多样植物保护、发展有什么意义呢?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又有什么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
上官法智:实际上,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和我们直接关系最紧密的东西了。我觉得我们更需要的是认识到我们周边,很多常见的植物、动物和我们的关系,你才会觉得,原来大自然和我们有那么多的联系。如果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每个物种多一点热爱,自然而然的也就会更好的谐共处。这种保护机制其实是建立在相互平衡上,来自于大家应该多一点的认知。不一定说一定去认识这个物种的名字,但是就像我刚才说的,来自世界各地风味的菜看似是饮食文化,背后实际上是人和自然物种的相互联系。我们认为线很远,但实际上不一定那么远,是我们没有关注到而已。
所有的保护来自于它的关注。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我觉得云南省近些年在保护上最大的变化在于大众对于整个大自然或者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比以前是在逐步提高的,而且也只有大众去认识这些东西,才是真正去保护生物多样性或者让它可持续性的。
昆明信息港:昆明信息港彩龙社区正在开展2022第三届春城昆明家庭养花大赛,您可以向广大网友推荐几种小众但好吃家庭养殖的植物?
上官法智:比如说我们这边这个季节常见的一种东西,叫牛至,也就是披萨草,差不多二三十块一小包,这种东西昆明山上有的是,味道不一定说明显,但是配着披萨烤进去会挺有风味的。这种东西一年四季都是常绿的,而且又是本土的,特别好养,没事来泡泡茶,或者烤个披萨,你看地中海范的是吧?就挺好的。
还有姜味草,也是昆明周边种石灰山很常见的。它的味道有柠檬和姜的香味,拿来泡茶味道很特别,也很好种。这个植物你去别的地方还不一定见到,但对昆明人来说,其实我们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可能就有。
上官法智:好玩呗。吸引我的实际上是在于探索云南时,有一种无尽盲盒的感觉。比如说,诶,云南到底有多少种好玩的香料?多少好玩的自然地理景观?或者好玩的习俗。每一个点好像你都有无尽的可以去发现的空间。而且你发现空间之后,你还能够对应到周边地区和国家,又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比如说,我们一开始都听说过网络上很出名的印度魔鬼椒是吧?特别辣,怎么变态,作为噱头。一听可能和中国没什么关系,其实去到德宏那边,那边有个东西叫涮涮辣。一锅汤,拿那个涮涮辣刷一圈出来,然后整个汤就有辣味了,很神奇。后来鉴定以后,原来德宏那边吃了几百年的涮涮辣就是魔鬼椒。从研究“吃”这件事,你就会引出各种自然、文化、民族、地理的故事线出来。
在“五木的日常生物图鉴”中,你能看到拥有世界上最大叶片的大叶蚁塔,了解见手青中毒为什么会产生幻觉,昆明周边小公园发现云南特有的珍稀鱼类云南裂腹鱼...这些奇妙又有趣的生物多样性故事,让更多网友领略云南生物多样性风采,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未来,上官法智将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带领网友透过屏幕动态看云南。(昆明信息港 记者廖涵雨 实习记者李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