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远处的喜洲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是的,我想尽快离开这个美好的地方。在我离开之前,许多人曾经从喜洲离开,蒲公英一样飘向辽远的异乡。喜洲人的儒雅,成就了当地人在四海天涯的文治武功:张于恭,清道光年间任台湾省台南分府同知兼南路海防理番同知;赵甲南,是参加“公车上书”的留日学者、著名爱国教育家;张耀,法学家,在辛亥革命中曾任同盟会院内总干事、司法总长,民国初期《天坛宪法》起草人;杨源华,护国军著名将领,曾任上海警备军司令官;张丽珠,曾留学美国和英国,是著名试管婴儿专家;杨明,著名作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在尘世间,众多的事物让我对生前身后的种种诱惑充满了挥之不去的欲念。
而当地的人们,面对着潮水般经过身旁的外地人,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依旧过着自己朴素的生活,这让我顿时感到羞愧。在喜洲,我看到那些旧墙,在纷繁的岁月里,雨水年复一年地洗刷它们,一些泥土随着雨水淌到了地面上,回到了它们的故乡。另一些泥土,却肩负着遮风避雨的使命,渐渐地承接一些种子,在斑驳的墙头长出一些仙人掌来。深绿色的仙人掌,在阳光下默默无闻地生长,吸纳了水分,紧紧地抓住了它们的梦想,却不在乎人们的目光,无论是蔑视还是羡慕。仙人掌硕大的叶片,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象着那些充足的绿色水分。喜洲就是这样的,它选择了一个避开了人们的视线的地方,却暗藏着生命力,被阳光覆盖,长成了一棵古朴的老树。
不经意间,就看到了很多颜色:藏青、石黄、深黑、暗红……多年前,它们被一只只手涂在那些木质的雕花、墙壁、窗棂、门楼上,也许,很多人会把它们忘记,一晃眼就忽视了这些层出不穷的呈现。因此,喜洲的雕像与绘画,几百年来还是那样存在着,没有人去触动它们,也没有人靠近,去忘情地阅读,更没有人拿着锋利的刀刃,把它们铲除成灰尘。那些颜色,有的已经被灰尘和蛛网覆盖了很多年,有的已经被雨水淋湿了无数回。一种模糊把这些颜色隐藏起来,避开了太多的脚步对它们的惊扰。只有细心的人才会看到,众多的颜色深情地守护着喜洲,在村庄与都市之间,不动声色地相依为命。在喜洲,黄昏的色彩与神韵,应该算是一种惊心动魄的人性之美。
为什么要放弃呢?如果在漫长的岁月里,自身还有众多存在的理由和需要,就应该坚定地抓住沙漏里的时光。就像喜洲,如果连自己都忘记了自己的感动与泪水,那么多的尘埃,肯定会让喜洲成为一座废墟,在很久以前就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正是这种坚守,喜洲才会始终有炊烟袅袅升起,在房屋与街道之间,数不清的花朵、果实、水分、阳光、空气,还有川流不息的外地人,与它不离不弃。
离开喜洲的时候,我在心里想,如果它还能把我当成它的远房亲戚,那会是多么幸福的事!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丽江市文联副主席,云南省作协理事。作品散见《新华文摘》《青年文学》《大家》《山花》《长城》等刊物,著有《陈洪金文集》(5卷)等十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