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政协建言特色小镇建设 留住民族文化的“魂”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特’就是要唤醒千姿百态的山水人文魅力,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特色小镇的‘灵魂’所在。”7月20日,云南省政协围绕“突出民族文化元素,打造特色小镇”为主题,组织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赴省内少数民族聚居的州市开展专题调研,提出了诸多科学、具体的可行性建议。
自2017年4月云南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全省上下掀起了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为深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及时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云南省政协将其纳入今年重点工作安排,并计划于8月中旬召开专题协商会。
为使协商内容富有深度,7月中旬以来,省政协民宗委牵头率队深入普洱、临沧、红河、大理、楚雄等州市实地走访、开展调研。
白族勤劳智慧,彝族热情似火,傣族能歌善舞……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1500余万人。多民族聚居的云南,“民族”是其最大的特色,这是调研组所有成员的共识,而如何发挥云南最大的优势和特点,把民族文化作为“灵魂”融入特色小镇的建设中成为调研中大家关注的焦点。
“你们现在每年收入能达到多少?”“全村共有多少人从事传统银器加工?”“这里每年的游客有多少?”在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银都”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调研组就当地白族传统民居建筑、传统银器加工技艺传承与保护、特色产业发展规模等方面进行调研走访。
“一定要结合特色小镇建设,设立专项资金,对银器及当地文化进行系统搜集、整理和保护,系统挖掘银器文化内涵,加强传承保护。”当得知新华村的银器制作产业,因其手工制品工艺精湛、风格多样,产品已远销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去年创造了近4亿元产值后,委员们激动地建议道。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调研组深入屏边苗族自治县,通过走访与当地政府部门、民族文化专家、少数民族群众等深入座谈交流后认为,屏边县滴水苗城特色小镇建设中依照“风雨走廊”为核心的“屏边苗式”概念进行精心打造,将当地苗族传统建筑元素与其他地方苗族建筑的典型特征相融合,并将“屏边苗式”建筑等写入城市管理条例,民族文化传承和城市管理实现法制化,“苗城”建设已初具成效。
通过近一个月的调研后,调研组认为,省内部分特色小镇由于有效彰显了民族文化元素,较好融合了地方人文与自然禀赋,形成了许多亮点,初步积累了一些值得总结的经验。但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彰显民族文化元素时重外在轻内涵,重有形轻无形的现象;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使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挑战;部分地方民族文化传承开发违背传统规律,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困难等问题。
调研组建议,特色小镇具体建设要在“特”字上下功夫,建议相关部门将文化产业规划纳入特色小镇建设总体规划中,提炼出当地民族文化核心内涵,融入小镇建设,尽快制定出台“特色小镇民族文化建设实施意见”,对小镇文物保护、文化生态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产业发展等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提出相关具体要求和建设规范;因地制宜,一镇一策,基于不同的文化和自然禀赋将民族小镇划分为保护型、开发型、提升型等不同类型谋划创建;在“融”字上下功夫,利用和发挥特色小镇资源聚集的平台功能,实施“文化+”相关产业工程,重点推动民族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产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