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云南大学:十秩峥嵘薪火传 百年恰是风华茂

2023-04-19 04:22分类: 云南名人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2023年4月20日,云南大学迎来百年校庆。回望百年办学历程,云南大学始终励精图治,不断向前,走出了一条卓越不凡的发展道路。

  清末民初,百废待兴。地处中国西南边疆的云南为改变政治、经济及教育文化落后的状况,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呼吁创办大学。1922年12月8日,东陆大学宣告成立。1923年4月20日,东陆大学举行隆重的会泽院奠基暨首次开学典礼。首任校长董泽提出:“是东陆大学,非一人之所专有,更非云南的、中国的,实世界的也。”学校建设之初,即以“发扬东亚文化,研究西欧学术,造就专门人才,传播正谊真理”为办学宗旨,放眼世界办大学,引领西南新风气。在开办预科的基础上,本科开办文、工两科。延聘名师任教,邀请国外名流学者来访,鼓励学生留学深造,办学的起点和水平在当时大学中“居优胜地位”。

  1930年,私立东陆大学改组为省立东陆大学。1934年,又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7年,熊庆来受聘出任云大校长,提出慎选师资、严格考试、整饬校纪、充实设备、培养研究风气五项治校举措,通过聘请诸多国内外知名教授任教,极大提升云大的教学科研水平,云南大学成为继西南联大之后又一名师汇集之地,有力推动了云南大学的快速发展。抗日战争时期,云大师生怀抱学术救国的热忱奋楫笃行,在烽火硝烟中弦歌不辍。部分青年学生投笔从戎、征调从军,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贡献。在中共云南地方组织的领导下,云南大学师生积极投身爱国,使学校成为“西南民主堡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大学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大学建设的发展道路。1950年2月24日云南解放,云南大学在中国的领导下,顺利完成交接过渡。同年6月13日,国立云南大学更名为云南大学,直属中央教育部。1951年10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周保中兼任云南大学校长,周保中校长在写给同学们的勉励词中写道:“伟大和光荣的任务,将落到新时代青年们肩上,必须从头坚持奋斗到底。”

  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云南大学经历了院系调整,航空工程系、畜牧兽医系、法律系、政治系、铁道管理工程系等众多特色优势学科调出了学校,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此外,工学院、医学院、林学系和农学系也都独立建校,为云南的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云南大学作为唯一的施行“高校六十条”的地方高校,强调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开办国家急需专业,开展扎根云南的科学研究,积极服务国家需求,在边疆民族研究、生物生态学研究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也为边疆地区稳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改革开放后,云南大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78年2月,云南大学被国务院列为全国88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通过调整学科结构,充实教师队伍,提升科研水平,扩大对外交流,云南大学取得长足进步。1996年,云南大学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云南大学以此为契机,励精图治,勠力同心,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成绩斐然,为之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和一流大学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回望过往,路途艰辛;百年云大,成就辉煌。云南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积淀和凝聚了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云大人把这种精神提炼为“会泽百家,至公天下”。 “会泽百家”意指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百家争鸣、融合创新;“至公天下”意在以天下为公,求“公在天下”。这是大学精神在教育观念、办学思路、发展目标、教学理念、治校之道中的体现,现已形成云南大学精神文化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集中体现为会泽百家的学术传统、至公天下的爱国传统和与之相呼应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负重进取的自强精神。

  回首来路,云南大学励精图治求发展;放眼未来,云南大学再展宏图创辉煌。壮阔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辉煌的成就历历在目。百年云大走出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道路,云南大学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肩负时代大任,在一流大学的建设道路上再创新的辉煌。百年赓续,薪火相传;百年云大,风华正茂。

  云南大学党委始终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以一流党建引领和保障“双一流”建设,推动学校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云南大学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出台一流党建实施方案等15个文件,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组织生活会制度,确保学校始终成为坚持党领导的坚强阵地,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

  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学习宣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聚力全覆盖培训、聚焦全方位突破,着力打造课程建设体系化、培训对象类别化、教学方式多样化、管理制度规范化的党员教育培训新格局。2017年以来,云南大学以“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为抓手,累计培训党员40000余人次;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30000余人次。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化“对标争先”计划,培育创建全国党建标杆院系、样板党支部8个,省规范化创建示范党支部2个,省高校“一流党建”示范基层党组织19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个;1人获评全国优秀员,1人获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省委表彰1个院级党委和3名党员,2人获省高校“一流党建”研究生党员标兵;1个支部典型案例被高校思政网推介。抓实党建研究,学校入选省首批党建研究基地。

  坚持好干部标准,围绕“双一流”建设和学校中心工作,着力打造适应一流大学建设的高素质干部队伍。2016年以来,学校8名厅级领导干部进一步使用或提拔交流,7名校外干部通过挂职等方式进入学校领导班子,连续6年在省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积极探索实施干部聘任制和职员职级制,在全国聘任23名高水平专家学者担任中层干部,干部队伍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持续举办中层干部培训班,着力打造青年干部培训精品项目,灵活运用各种培训方式,不断增强干部培训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政治三力”和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抓细做实干部监督和管理服务工作,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2017年,云南大学列入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确定云南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贯彻新时代党中央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重要举措,是贯彻习总书记对云南发展“三个定位”重要指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云南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需求的重要体现。在教育部和云南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云南大学全面完成首轮“双一流”建设任务,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边疆民族地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之路。2022年2月,云南大学顺利进入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一流大学建设进入新的奋进阶段。

  按照“既立足云大看云大,又跳出云大看云大,更承前启后看云大”的思路,学校确定了未来发展的四个定位:将学校建成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西部高校的排头兵、高等教育改革的示范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高等教育高地。定位决定着前进方向,体现着发展站位。这四个新定位,体现着国家的需要和云南的需要,体现着云大的地位和作用,体现着云大的特色和优势,也体现着云大未来发展的要求。

  根据这一定位,学校确定了“双一流”建设的总目标,那就是把云南大学建成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这个目标分两步走:到2035年,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成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到2050年,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享有卓越的国际声誉,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为实现这一总目标,学校牢牢把握两个着力点,即追踪融入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聚焦“三个定位”,打好“三张牌”,着力体现“三个性”。即紧紧围绕习总书记考察云南提出的“三个定位”,着力打好民族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地处边疆与紧邻南亚东南亚这“三张牌”,着力体现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科学研究若干领域的前沿创新性以及对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这“三个性”。

  学校依托云南资源和区位优势,深入实施“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基础学科振兴计划”“新工科发展计划”和“新文科发展计划”,重点建设民族学、生态学、统计学、生物学、政治学、天文学6个一流学科,大力发展“四新学科”,着力培育区域国别学等交叉学科,巩固学科优势,补齐学科短板,拓展发展空间,逐步建成文史哲、数理化、政经法管、生药医、地空天,以及信息、材料、环境科学等新工科构成的适应未来发展的学科新体系,形成能支撑国家和云南省未来发展需要、具有云大特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格局。

  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民族学、生态学、统计学3个学科位居全国前列,政治学、生物学等学科优势进一步巩固,24个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全省共94个。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了学科整体发展,地理学、社会学、物理学等学科水平明显提升,化学、植物与动物科学、材料科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工程学、地球科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新特色学科培育初见成效,已形成以南亚研究、东南亚研究为优势,以西亚非洲研究和“一带一路”国别调查与研究为特色,以区域国别理论与方法研究为基础,缅甸和印度国别研究全国领先的具有云大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新格局,区域国别学成为学校学科新增长点。医学学科短板迅速补齐,充分利用省二院划归学校作为附属医院契机,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稳步推进。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瞄准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推出“东陆人才计划”“青年人才培优计划”,聚焦人才引进和培养两个重点,做好引人、育人和用人“三篇文章”,完善岗位聘用、考核评价、奖惩激励、薪酬分配“四大机制”,尊重用好现有人才、大力引进急需人才、着力培养未来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流师资队伍,高层次人才总量显著增加。

  通过引进和培育,学校拥有高层次人才近200人,其中新增院士等高层次人才近70人,实现自主培养院士突破。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初步形成民族学、生态学、统计学、生物学、政治学与边疆问题研究、天文学六大人才高地,初步建成以院士、长江学者、杰青领衔,由6个团队组成的生物医药战略科学家群体,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为云南高质量发展储备了一批战略性高端人才。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构建一流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具有批判精神、独立思考能力、高度社会责任感、跨学科知识和国际化视野的一流人才,初步建成有云大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基本建成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学位授权和专业体系。新增10个博士和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别达到22个和42个,成为西部学位授权体系最为完整的高校之一。新增18个国家、16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分别为47个、21个,合计占全校本科专业的81.92%。生物科学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现云南省零的突破。“增A去D”成效明显,45个专业在省专业综合评估中排名第一,新增B级专业5个,10个小语种专业全部“去D”。入选省一流专业6个、新兴专业5个。

  建成一批优秀课程和优质教材。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7门;建成154门优质在线课程和线下精品课程,引进优质慕课120余门次;6项案例入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2021年主题案例,入选案例数与北大、人大等高校并列第一。出版120余部高水平教材,3部教材获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1人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学科竞赛取得好成绩。入选国家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近两年获“互联网+大学生”双创国奖19项,获全国高校先进集体奖;首获挑战杯国赛特等奖,获奖总数并列全国高校11位,首获进步显著奖(全国15个);2022年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143项,其中一等奖(含特等奖)24项;研究生在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华为杯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MSW研究生案例大赛、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华为专项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竞赛中连创佳绩。

  思政教育卓有成效。学校入选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理解中国”系列项目连续3次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学校坚持学术兴校,聚焦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以提升科学理论原始创新、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为核心,建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平台和创新团队,产出一批原创性强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云南大学和云南省国家自科基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2022年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创历史新高。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保持全国高校前10(2020年位列全国高校第三),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重大专项项目35项。

  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多年生稻研究成果入选《Science》“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国际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Cell、PNAS发表论文数量连创新高,新增16篇达到25篇,2019年中国大学CNS论文排行位列全国第13;《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3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36篇;36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专著在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兰培德等国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7项,其中,一等奖2项(排名全国高校第16位)、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重大科研设施平台培育建设有序推进。新增科技部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光电子能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水污染光催化方向),教育部西南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周边外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云南重大生物演化事件及古环境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云南亚洲象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农村部多年生稻生物学及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一带一路”研究院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获批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云南分中心;入选首批全国11家国家民族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重点研究基地;入选首批全国10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世界一流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古生物研究中心、天文学研究中心建设不断推进,电镜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正全力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

  学校坚持服务导向,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服务云南发展,努力成为区域发展的动力源和思想库。

  服务云南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覆盖云南42个县(市、区)的云南乡村社会大调查,提炼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经验,揭示云南乡村振兴密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云南样本;出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读本》等,对民族语言文字教材库建设、民语文课程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有效服务国家教育发展和民语文教材建设。

  服务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围绕杞麓湖、抚仙湖等高原湖泊开展保护治理研究,云南澄江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研究专家服务基地入选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助力亚洲象群北迁跟踪观测与安全防范工作,服务COP15和亚洲象国家公园申报建设。为金平蝴蝶大爆发及保护提供学术支撑。

  服务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一带一路”建设。22份咨询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习谈治国理政》(第1~3卷)、《习扶贫论述摘编》、《摆脱贫困》等论著外译持续推进。学校成为GMS知识网络中国国家协调中心(FP)。承接印度、孟加拉国商务汉语培训班和3期中孟语言交流营。

  服务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和乡村振兴。多年生稻一个品种入选2022年全国29个水稻生产主推品种之一,一个品种在乌干达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相关品种在我国南方9省及“一带一路”沿线国推广。一个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五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是云南省唯一的入选项目。云南陶瓷设计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研修班获优秀评级(全省第三名),并以第一名推荐上报国家级优秀项目。

  服务经济主战场。杀线母药及制剂生物农药转让预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5亿元。与云天化合作建设600吨/年高性能磷酸铁锂产业化示范线万元以上的直接经济效益。2个多年生稻品种权以技术入股形式与华大基因合资成立云南华大云谷科技创新发展有限公司(落地昆明),开展多年生稻技术推广。与贝泰妮集团合作开发的射频美容仪进入临床实验阶段,预期2023年上市。

  服务人民生命健康。与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推动新冠疫苗评测等生物医学应用转化研究。开展新冠多技术路线疫苗临床评价研究,探索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有效序贯接种策略;推动云南mRNA疫苗贡献疫情防控;通过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提交咨询报告。研发新型远程医疗技术获云南省发展改革委支持在德钦开展示范。研发的靶向治疗癌症药品、治疗痛风(降尿酸)保健品进入临床前实验研究。研发的3D骨骼增材制造技术在云南省肿瘤医院合作完成近20例病人治疗。合作完成的儿童近视防控融合体系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等65家医院应用。

  学校充分发挥毗邻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和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着力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学术文化交流和留学生培养三大体系。

  建成覆盖南亚、东南亚、西亚、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较为完备的区域国别研究体系,8个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获教育部备案,建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综合调查数据库(一期);与英国、缅甸、尼泊尔等国建立云南重大生物演化事件及古环境国际联合实验室、中国—缅甸生态环境保育联合实验室、中国—尼泊尔地理联合研究中心。

  发起成立16国120多所高校参加的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举办两届南亚东南亚大学校长论坛,主办西南论坛、澜湄合作智库论坛等;建成孟加拉国南北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云南大学—达卡大学中孟研究中心、中孟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孟加拉国研究中心等一批国际研究平台和汉语推广基地。

  深入实施“留学云大”计划,在校学历教育留学生总数近1400人,实现来华留学生南亚东南亚国家全覆盖,初步建成国内面向南亚东南亚最大留学生培养基地。

  云南大学将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四个面向”,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准确把握“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和根本要求,聚焦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人才、一流科研、一流治理、一流贡献“六个一流”,攻坚克难、锐意进取,谱写高质量发展新华章,为云南省和中国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云大力量。

  云南大学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坚持“四个面向”,准确把握“国之大者”对教育工作的要求,保持战略定力和延续性,把握好新时代国家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重大机遇,加强党对“双一流”建设的全面领导,根据“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省情,全面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和云南省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一体化发展,将资源和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能力和水平,为云南和中国西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国家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到2025年,学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云南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努力成为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和云南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西部高校的排头兵、高等教育改革的示范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高等教育高地。一是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升,重点建设学科部分领域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基础学科创新能力和应用学科服务能力大幅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四新”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二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新的突破,建成面向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急需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民族与边疆、生物与生物医药、生态与环境、天文学、区域与国别等特色优势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品牌。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突出,引培一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围绕优势学科建成若干特色优势领域国家人才高地,建成生物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群体。四是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显著提升特色优势领域国际国内学术话语权。五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构建、“一带一路”建设、云南发展“三个定位”、聚力打造“三张牌”、重点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和谐提供高水平服务。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取得新进展,在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中外文明互鉴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效。

  一百年来,一代代云大人接续奋斗,励精图治,使学校不断走向卓越,不断走向世界。今天,云南大学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建成一流大学是全体云大人的共同梦想,是全省人民的期盼,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重托,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云南大学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深化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增强紧迫感,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切实肩负起一流大学建设历史使命,不断开创学校建设发展新局面。到2035年,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成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到2050年,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享有卓越的国际声誉,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云南省正能量网络名人暨“绿色正能量生产基地”征集活动公告

下一篇:凭一己之力撑起整部剧长相很有辨识度出道6年卢洋洋迎来王炸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