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上头!音乐一响云南人jio就痒!

2023-04-14 13:33分类: 云南风俗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与传统意义上的民族打跳舞不同,打跳操除了具备打跳舞的围圈而行、携手共舞的特点外,还融入了健身操元素。“打跳操中健身的动作更加明显,与音乐节奏的配合更加紧密、动感,简单好学让人们跳起来充满激情,能够更好地达到娱乐健身的目的,同时也丰富了云南打跳舞的形式和内容。”郭伟阳表示。

  打跳舞原是纳西族民间舞蹈,多流传于丽江市纳西族、傈僳族及一些普米族村寨。打跳不受时间、场地限制,不管是在狭小的院坝还是在宽阔的广场,只要音乐一响,霎时就可围拢一群群、一圈圈参舞者,舞场上欢歌笑语。而随着打跳舞的发展,云南许多学校、单位、广场舞社团都将打跳舞作为集体健身娱乐活动来开展,在打跳舞里融入各民族的舞蹈特点,成为云南民族文化推广的又一载体。

  最近,云南打跳舞也在网上火了,甚至有网友羡慕地调侃说,来云南之前,一定要先学学跳舞,然后沉浸式体验云南人的快乐。郭伟阳表示,当初之所以选择打跳舞这一民族舞蹈的形式来进行创编,就是借助这样的热潮,让更多人知道并加入到云南打跳的行列。

  “我是一名体职院的老师,也是云南青联委员,这些年一直致力于云南乡村振兴和公益活动,看到了云南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了进一步铸牢青年学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丰富党建活动,我突发奇想把少数民族文化和体育相结合,并且把这次打跳操的创编、推广作为学生思政课的内容,让更多学生、职员等社会群体参与运动起来,感受这一新型的少数民族健身方式”,郭伟阳说。

  接下来,郭伟阳这套云南打跳操将在各大平台上线,他也将亲自上阵,为大家进行线上教学。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的同学们纷纷竖起大拇指:“通过这堂形式独特的思政课,我们深感作为云南人的自豪。我们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有无与伦比的体育资源,在和大家手拉手一起跳的过程中,更感受到团结友爱的快乐氛围。”

  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佤族木鼓舞是这里的佤族文化最直观生动的体现。

  沧源佤族木鼓舞由拉木鼓、进木鼓房、敲木鼓、祭木鼓四部分组成,跳舞时要敲击木鼓作为伴奏的主要乐器是木鼓舞的一大特色。

  木鼓舞是临沧市佤族“司岗里狂欢节”、佤族传统“新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2006年,沧源佤族木鼓舞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沧源佤族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木鼓歌场,每逢年节庆典,佤族男女老少都会穿戴一新,在木鼓的敲击下围绕着木鼓房,携手成圈蹁跹起舞。

  他们以屈膝、弓腰表示对木鼓的敬仰,不分男女老少一律按逆时针方向围圈缓慢移动,以甩手、走步和跺脚为主跳起木鼓舞,生动的歌舞为广大佤族民众所喜爱,佤乡人民的情感也在歌舞中汇聚。

  “最美的歌是左脚调,最美的舞是左脚舞。”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的大街小巷、城乡山野,久久飘荡的都是熟悉的左脚调。“弦子一响脚板痒”“跳脚跳到月亮落”是对牟定人民爱跳左脚舞的最真实写照。

  不限人数不限场地的左脚舞,不论何时何地,只要一把四弦响起来,寻声而来的人就一定会越来越多,舞场上整齐划一的脚步,融为一体的欢乐,让曲中之人“跳不够,玩不饱,咋会舍得走?”

  响起醉人的左脚调,跳起迷人的左脚舞,牟定人民过日子的欢快就自然的流淌了出来。过去,彝族人民把左脚舞作为劳作之后的调适,今天,牟定人民把跳左脚舞作为健身交友、休闲娱乐的最佳选择。

  2006年,牟定县成为“彝族左脚舞之乡”;2008年,牟定左脚舞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跳了千年的牟定左脚舞,如今,不仅跳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和元宵晚会,还跳出了吉尼斯世界记录。

  普米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的特有民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就生活着能歌善舞的普米族人民。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搓蹉”,是普米族在生活中的艺术表达之一,在青翠山野间、在熊熊篝火旁,人们用欢快热烈的舞蹈毫不掩饰地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

  在四弦和羊皮包所奏音乐的引导下,人们围成一圈或数圈,欢快起舞,队形、舞步变化丰富,有张有弛,少则几十人参与,多可上万人齐跳,自娱、节庆、健身……“搓蹉”的身影无处不在,民族团结和欢乐的情绪无处不在。

  苗族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

  文山州是全国唯一的壮族苗族自治州,是名副其实的壮乡苗岭,苗族芦笙舞是文山州马关县苗族群众劳动生活的写照,如手握芦笙在胸前翻转表示搓麻、半蹲侧面抻脚表示滚麻、半蹲向前抻脚表示纺麻等,反映了苗族生产生活的文化。

  苗族芦笙舞集吹与跳于一身,边吹边舞,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笙声不停舞不断,舞随声走,声停舞停。

  在苗家舞场上,常见青年男子身背芦笙口吹笛子,或是将笛子插于腰带上又吹响芦笙。“传说千变万化的芦笙调就是苗家人的‘文字’”“听见芦笙响,不跳脚杆痒”就是对苗家人对芦笙舞热爱程度之深的最好写照。

  在文山广南县壮族侬支系聚居地,壮族手巾舞则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壮族手巾舞动作刚柔并进,自由洒脱,舞蹈动作多以模拟生产劳作和日常生活的动作为主。

  参加跳舞的舞者手持手巾,和着牛角和鼓点音乐起舞,整套舞蹈过程不仅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充分展示了稻作民族的特点,也反映了壮家人心胸宽阔、豪爽朴实、开朗大方、温顺善良的特性。

  德昂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主要居住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德昂族独有的水鼓舞,是德昂族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代表,2014年,被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德昂族水鼓舞已有500多年历史,每逢佳节和喜庆之日,德昂族群众必挎鼓而舞。水鼓舞,德昂语称“格楞当”,三人即可成行,也可十余人共享声色乐动。

  水鼓舞充斥着阳刚之力,音乐铿锵有力,舞蹈动作刚劲矫健,气势雄浑壮阔,舞蹈的内容主要反映劳动生产和劳动过后的欢乐情景。众人齐跳间,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激昂荡漾,一副浓郁的民族民间风俗画卷徐徐展开。

  霸王鞭舞,白族语称为“搭哇别”“得且嘎”,是白族民间七十四中舞蹈里最具代表性和流行最广的舞蹈,白族霸王鞭舞的历史悠久,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是全国白族聚居比例最高的县份,被誉为“白族之乡”,这里的石龙霸王鞭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当地白族群众喜爱,还被中央电视台收入“闻鸡起舞”栏目作为白族标志性舞蹈向全国推广,并于2009年列入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霸王鞭舞蹈与当地白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渗透着白族的历史变迁、宗教活动、民族习俗和文化娱乐,充满着喜庆欢乐的气氛。

  传承至今,已经成为白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白族“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等节庆活动中,都能看到人们身着传统民族服饰跳起霸王鞭舞的身影。

  来 源丨云南共青团综合整理自云南网、云南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体育局、拾云南、网友评论等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守護傳統村落 留住一方鄉愁(金台視線·關注傳統村落保護①)

下一篇:“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曲靖师宗新闻发布会在五龙举行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