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拟出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附评论)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从市规划资源局获悉,《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草案已经面向社会公示,将于近期出台。根据该规划草案,本次保护规划的范围为全市行政辖区内国土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突出天津历史文化特色,构建“一市双城一区,四带三片多节点”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
据介绍,“一市双城一区,四带三片多节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中,“一市”指统筹天津市域的整体保护;“双城”指不断推动津城和“滨城”的保护;“一区”指统筹保护蓟州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四带”指大力促进大运河文化带、海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海洋文化带沿线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三片”指延续环蓟州北部山区文化景观片区、环七里海-大黄堡文化景观片区、环团泊洼-北大港文化景观片区的文化景观格局;“多节点”指包括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以及大量文物古迹与其他需要保护的建筑遗存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该规划草案提出,加强历史街区保护传承。加强津城内老城厢、古文化街、估衣街、海河、一宫花园、鞍山道、赤峰道、劝业场、中心花园、承德道、解放北路、解放南路、泰安道、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在蓟州区内划定独乐寺、渔阳鼓楼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内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及历史信息,完善历史街区功能,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加强中山路、哈密道、八纬路、大直沽、大沽化工厂、大沽船坞历史文化特色风貌片区的保护,重点保护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突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多角度、多维度深挖各历史街区的价值特色,并采用微改造的“绣花”“织补”方式,以小规模、渐进式的方式,持续提升街区活力。(记者雷风雨)
《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草案已经面向社会公示,将于近期出台。根据该规划草案,本次保护规划的范围为全市行政辖区内国土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突出天津历史文化特色,构建“一市双城一区,四带三片多节点”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都经历了千百年的漫长过程,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弥足珍贵。城市、街区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藏着一幕历史往事、一段动人记忆。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作为传统历史文化载体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但经受着时间和自然的侵蚀,而且有些遭到了人为破坏——有的打着“发展”的名义大拆大改,破坏了传统格局;有的则口口声声喊着“保护”,却拆掉真文物、真街区,重建了一批“假古董”“仿古街”。
有专家就曾指出,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建筑都是饱含历史信息的资源,是历史的“活化石”,对待历史文化遗存,要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如果不予以原貌保护,而是大拆大建破坏古城山水环境格局、搬空历史文化街区的居民,都会让历史文化在此发生根本性断裂,让传统文化底蕴在此消失,就难以担当“历史”名号。
我们看到,本市拟出台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就明确强调,要加强历史街区保护传承,同时提出要采用微改造的“绣花”“织补”方式,以小规模、渐进式的方式,持续提升街区活力。通过微改造、细修补,无疑能更好地保留城市的历史韵味,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风貌。
正如有人说,让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生活交相辉映,是历史赋予当代人的使命。精心守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城市,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才能前不负古人、后不负来者。(柏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