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历史 感受海河文化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在和平区黑龙江路隆泰里19号,有一处里巷式砖木结构的二层红砖楼房,在这里,有一段令人心潮澎湃的革命历史,它便是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纪念馆,是中共中央北方局1936年3月至1937年2月在津办公驻地,也是同志任北方局书记期间居住过的地方。
纪念馆内主要包括以照片、资料为主的图片陈列和以场景实物为主的复原陈列两部分,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再现了北方局从1924年12月宣布成立到1945年8月撤销,21年时间里领导北方人民不畏艰难困苦、坚持开展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
1921年7月,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不同地区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先后在全国设立了十几个中央地方局。走入纪念馆,一幅中国地图映入眼帘,在地图最上端有一座宝塔,它象征着革命圣地延安,地图下面有代表天津的解放桥和海河,中间呈现红色区域的就是当年中共中央北方局所管辖的范围。
“两侧的照片便是当年中共中央长江局、南京局、南方局的旧址照片。”小讲解员孟夕童介绍道。孟夕童是长治里小学二年级学生,今年8岁。前不久,班主任询问大家有没有人想要参加北方局旧址纪念馆“党的故事我来讲争做红领巾讲解员”实践体验活动,孟夕童主动报了名。
上周六,孟夕童到现场进行了第一次讲解,为了更好完成这项“工作”,昨天中午,她和母亲再次来到纪念馆重温和学习。“序厅这部分我已经很熟悉啦,后面的还要再学习一下。”小姑娘笑着说道。
“通过学习和讲解,不仅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孩子对这段历史也有了进一步认识,在行走中感悟历史。”孟夕童母亲告诉记者,“这就是对于红色基因的传承吧。”
纪念馆内有一处“惠兴德成衣局”的实景复原,悬挂在高处的几身中式服装,还有缝纫机,静静诉说着那段历史。
这间裁缝铺的主人名叫王惠,20世纪30年代初,王惠在隆泰里19号开设了一间裁缝铺,取名“惠兴德成衣局”,专门制作中式服装。
1936年春天,同志受党中央委派来到天津,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抵津后,以南开大学“周教授”的身份居住在“惠兴德成衣局”楼上,在这里主持北方局的工作。
为什么会选中隆泰里19号这栋小楼作为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并且在这里工作生活一年的时间呢?
据介绍,王惠非常老实本分,谨言慎行,在这里的一年时间,王惠从来没有主动打听过工作和生活的情况。而且裁缝铺是一个很好的掩饰,地下工作者能常常以顾客身份自由进出小楼,便于交流工作。
另外,从位置来看,隆泰里当年紧临海河,周边道路纵横,交通便利,码头、渡口、电车站、火车站近在咫尺,相距劝业场商业区也不远,人流密集、鱼龙混杂,地下工作者以各种身份往来联络不会引人注意。且这栋小楼三面临街有窗,非常便于在屋内观察周边情况,还有通向楼顶的天窗,出入非常方便,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可迅速撤离,很适合开展地下工作。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和方针。为贯彻会议精神,同志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于1936年3月到达天津,主持中共北方局工作,领导华北地区的抗日运动。
4月初,在主持下改组北方局,任书记,彭真任组织部长。同志领导北方局期间,正确分析北方的革命形势,全面总结了白区工作的经验教训,系统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在白区工作中的错误,提出了白区工作应采取的正确方针和策略原则,对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巨大作用。
同时,重建和加强了遭受严重破坏的华北各地的党组织,到1936年年底,天津市党员由原来的几十人发展到400余人,建立了山东省委、山西省委、河南工委以及华中、华南若干党的组织,使北方和天津的抗日救亡运动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
对于参观者邢保忠来说,作为一家驾校的党支部书记,昨天上午,邢保忠特意来纪念馆“打卡”,目的是想通过学习,把这节党课回去讲给员工们听,“当然也要讲给女儿听。”
邢保忠告诉记者,这些年,他带着家人参观过很多红色纪念地,足迹遍布全国。“比如上海市中共一大会址、浙江省嘉兴市南湖革命纪念馆、河北省乐亭李大钊纪念馆等。”
“这里讲述了在党领导下北方局带领人民群众开展艰苦卓绝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也谱写了天津革命斗争历史的壮丽凯歌,在党的历史和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邢保忠告诉记者。
1982年天津市政府将该旧址定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市政府拨专款对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进行了全面修缮和复原,辟建为“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纪念馆”,于2005年9月8日正式免费对外开放。
北方局旧址纪念馆对于开展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这里成为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不断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同时,旧址纪念馆也成为海河文化带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进一步丰富了海河沿岸的文化内涵,对促进“近代中国看天津”文化旅游品牌发展,增强天津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发挥重要作用。(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