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顷刻之间,这座已有百年历史、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被毁灭了。死亡24万,重伤16万人。地震还波及到天津、北京市。
“地震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急电全国火速救援。10余万解放军星夜驰奔,首抵市区,舍死忘生,排险救人,清墟建房,功高盖世。5万名医护人员及干部民工运送物资,解民倒悬,救死扶伤……灾后,疾病减少,瘟疫未萌,堪称救灾史上之奇迹。”
耸立在唐山市中心的《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形象地记载了当年全国各地救助唐山的情况。而从全国各地紧急抽调的“5万名医护人员”里,就有16人是从烟台抽调的,74人是临沂抽调的。
在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编发这组稿件,记载着当年援唐医疗队员难忘的日日夜夜,当年大地震的幸存者对往事的记忆和对唐山美好明天的展望。
2006年6月中旬,当30年前山东烟台、临沂支援唐山抗震医疗队部分队员张春祥、王敏、程彦唐、王月梅等重返唐山古冶区和部分当年地震中受伤的被救助者见面。时隔30年,亲人相见,悲喜交集。当年身强力壮的医疗队员,如今已满头白发,当年地震中的伤者,早已痊愈,正在安度晚年。记者见到这场活动的发起者--年轻的烟台晚报记者何晓波,沂蒙晚报记者刘蕾,临沂电视台记者孙惠。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才有眼前这感人至深的一幕……
1976年7月28日中午1点多,在烟台市传染病医院内,正在午睡的医生们被紧急召集起来,院领导向大家公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死伤数十万人。接着又宣布一项决定:本院思想进步、技术过硬的张春祥、侯书玲医生,参加由烟台地委组织的“抗震救灾医疗小分队”。鉴于当时的形势,院领导要求这两位奔赴“前线”的医生:必须严格保密。
时间就是受灾同胞的生命。他们必须马上打点行装,而且不能回家与亲人分别,好在院里同事已为他们每人准备了一个包,内装食品,洗漱用具等。就这样,烟台一行16人的医疗小分队迅速组成,坐汽车奔往济南,换火车到天津,然后再乘飞机直达唐山的开滦煤矿。
29日中午,烟台的医疗小分队到达了目的地唐山。尽管他们对灾后的唐山已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眼前的场景还是比想象的更加惨不忍睹:没有一座完整的建筑,?呛得人直流眼泪,而那些侥幸逃生的人大多伤痕累累。
第一天他们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多才回营地吃饭。所谓的饭,只是自带的饼干、炒面,没有水,更谈不上有什么菜,干得难以下咽。简单吃完后,他们又开始忙着支帐篷,从未干过这种活的队员们,将帐篷支得七扭八歪。 地震的破坏性太大,伤员多,外地药品、救援物资又运不进来,药品短缺成为当时最大的难题。张春祥带着3名队员,在当地人的带领下,冒着每天余震三、四次的危险,到煤矿医院的废墟下挖被埋的药品。现在回想起来,张春祥还感到后怕。有一次,他们正在挖药品时,余震使本已倾斜的墙向他们砸来,多亏当时年轻,反应快,才躲了过去。这样的惊险场面一天要上演好几次。虽然如此,他们一点也未感觉到害怕,一心只想能多挖点药品,救更多的伤员。 队员们每天工作都在17-18小时左右,刚来的前10多天,他们主要是救治伤员,每天忙得几乎是一刻不停,处理完重伤员,再巡视轻伤员。再后来,废墟中的人基本上都被挖出来了,大多数伤员也陆续转往附近的城市救治,医疗队救治任务才开始减轻了。
刚到灾区时,医疗队的人只能吃些自带的饼干、炒面。由于当时天太热,人因缺盐冒虚汗,浑身无力,经常有同志晕倒。当时所谓的饮用水,其实是从附近的一个饮牛的池子里抬来的。尽管水很脏,但在当时却非常珍贵。为节约这点水,有两名解放军战士专门持枪看护着:不准在此洗衣、洗澡,只准饮用。四、五天后,部分道路清理出来了,全国各地的救灾物资才运了进来,大家的生活才得到了改善。 张春祥救治的一名在开滦煤矿工作的小伙子,痊愈出院时跪在他面前,从衣服上摘下自己的徽章(此徽章正面为“开滦”二字,背面印有“5-01586”字样)放到他的手上,声泪俱下地说:“我这辈子也忘不了您这位55号的大个子医生(张春祥的工作胸牌:山东医疗队+00055),我没有别的东西,就以此做永久的纪念吧!”他当时扶起小伙子说:“我只是医疗队中的一员,你应该感谢党,感谢社会主义国家才是。”
8月20日,就在医疗队将离开唐山的当天,附近一所小学的老师组织自己班的同学,来到小分队慰问演出。节目演了一小时,大家泪流了一小时,在这些前来演出的师生中,好多人都失去了家人,有的甚至父母双亡---就是他们自己有的也带着伤。他们不是在用嘴唱、用身体舞,分明是用心在歌、在舞……
在临沂市人民医院,至今还流传着一段佳话,讲述的就是该医院护士王敏和公爹高峰岭共同参加援助唐山灾区的故事。而她的公爹却在几年前去世了。
1976年7月28日上午,临沂地区医院21岁的护士王敏接到了“唐山发生大地震,死伤人数众多”的消息,接着,在随后召开的紧急会议中,当时参加工作刚刚四年,才21岁的王敏被通知参加由临沂地委组织的“抗震救灾医疗队”,马上奔赴唐山开展救助。当时王护士已经与爱人确定了恋爱关系,公公高峰岭是地区医院神经外科的一名医生,凭借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高医生也被选进了救助队。
虽然公媳二人都必须去“援唐”,但是当时时间紧、任务急,根本没有时间跟家里人告别。“我和我的婆婆同在一个科室,所以当时只有她一人知道。”王敏说,“一家两个人参加援助唐山灾区,我们都很激动,在那个年代,被选上就觉得特别光荣。”虽然觉得无比光荣,但王敏的婆婆却也无比担心,“因为听说唐山全平了,余震不断,危险时刻存在。从唐山回来后,婆婆才跟我说,当时心里也是很害怕的,但是为了不影响我们的情绪,只是一个劲的鼓励我们。”
一切准备就绪后,院里给这18名救助队员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欢送仪式,“我在车上看见婆婆也在欢送队伍里,我使劲地跟她挥手,让她放心。”送行的人群一直跟着车走了好远,婆婆的心也跟着车追出了好远。
经过20多小时的颠簸,7月30日,临沂医疗救助队来到了目的地-唐山古冶的一所矿厂附近。还来不及做任何休整,队员们马上投入了工作,王敏当时主要负责救护工作,每天都要工作十七八个小时。“那是我遇到的最艰难的手术,因为有大量的清创缝合,大量的截肢,甚至还有开颅,一切都在极其简单的条件下进行。” 虽然和公公在一个医疗队里,但王敏却不能照顾公公,甚至连句话都没有时间说。
其实,在王敏忙着的时候,高峰岭也在紧张的工作着,每天抢救伤员,巡视群众,他也没时间和这个准儿媳妇说上几句话。在他的心里,更把王敏看作一个同事,看到小小年纪的王敏迅速成长起来,投入到了忘我的工作中,并且表现出色,他为这个女孩子感到由衷的高兴。
“直到8月30日临沂救助队的全体队员安全返回了医院,一直牵肠挂肚的婆婆才放下心来一进家门,婆婆便慈爱地摸着我的头说,回来就好啊!孩子,你瘦了,这些天你们受苦了,可是你们爷俩为咱家争了光。”王敏说,她分明看到了婆婆眼眶里的泪水。
虽然已经离开唐山整整30年,但是王敏依然挂念着那里的人民和土地,她的眼神充满了向往,“每次看电视,我都不会放过一点有关唐山的信息,看着那里的一草一木,我心里特别亲切。”
这次王敏回到唐山,感慨万千,当年的一片废墟,如今已经被一座座现代化高楼所取代。“我很自豪,我曾经是唐山重建的一分子。”王敏说她经常会梦到唐山,梦到那个让她魂牵梦绕的地方。有时,会偶尔翻出来那张“援唐”队员们的集体照,孩子们经常会问起她照片的故事,“我总是跟他们讲,这是妈妈最自豪的一段经历。”
和王敏一起重返唐山的原临沂人民医院医生程彦唐是当时的“援唐”医疗队员之一,说起当年的往事,老人依然历历在目。
1976年7月28日下午1点多,地区医院思想进步、技术过硬的程彦唐等18名医生、护士,参加由临沂地委组织的“抗震救灾医疗队”,并且告诉他们当地条件恶劣,没地方住没饭吃,甚至没水喝,希望队员们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让我们准备的是一周所需的医疗用品和药品,并不是个人生活用品,更不是和家人道别。”程彦唐等人马上进入紧张的准备工作中,而考虑到地震过后骨折、外伤的病人居多,他认为应该多带些酒精和石膏,除了必备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程彦唐决定带上25公斤酒精和一大箱石膏,“当时院领导要求我们每人带500cc酒精,事后证明我当时的决定是对的。”
队员们星夜兼程,7月30日上午,临沂的医疗小分队到达了目的地唐山古冶区的赵各庄矿区。尽管医生们都参加过不少抢救现场,但眼前的惨痛的场景还是让大家怵目惊心。
“真的是麻木了,几乎听不到哭声,灾民的表情都很麻木,木然的看着眼前的一切。”程彦唐清楚地记得。 地震破坏掉了所有的水源,救助队员和灾民都处在饥饿中。“缺水是最大的问题,因为找不到能直接引用的水源,大家都在忍受着极度的口渴。”程彦唐说,因为缺水、大量出汗,当时很多队员的小便都成了红色的了。
这一切,在折磨队员们的同时,也让他们疼在心上:灾区人民受苦了,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减轻他们的痛苦。
医疗队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立了巡回医疗小分队,除了救治亲自上门的伤员,哪里有受伤的人,哪里有呼救声,他们就出现在哪里。扒出来的人几乎都是生命垂危的重伤员,时间就是生命,不允许有丝毫的耽搁,也不允许几个人商量如何救治,只能凭着以往的经验进行紧急抢救,然后转往临时医院。 “老百姓真是善良,我们挨家挨户进行巡诊时,进了门他们拉着你的手,先问你怎么样,饭够不够吃,然后才说自己的伤。”程彦唐动情地说。
“8月20日我们离开时,男女老少都来车站送我们”,说到这里,这位古稀的老人眼含热泪,“大地震让很多家庭家破人亡,很多儿童成了孤儿,或许是麻木了也或许是坚强,救助的时候几乎看不到他们流泪,但是那天,所有人都哭了。” 程彦唐说当时他们走时并没有告诉当地的老百姓,但是细心群众还是从队员们撤帐篷、整理物品等举动中感觉到这些舍生忘死救助他们的恩人要离开了,他们自发的来了,当天,火车站满是欢送的人群。 临上车时,当地的老百姓拿出从废墟中挖出来的瓷器,张家一把壶、李家一个碗,凑成一套套唐山特产瓷用品,硬往队员们的手里塞,队员们含着泪婉言谢绝了。亲人分别就好像生与死的诀别,车已经启动了,紧握的双手还没有松开……
追溯往事,程彦唐动情地说:别看我已75岁,如果需要我再上“战场”,我仍旧会像当年那样毫不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