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天津为非遗技艺留下珍贵记忆标本

2023-04-11 05:27分类: 天津文化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在充满节奏感的锣鼓声中,由天津市非遗项目普乐八蜡庙高跷老会仅剩的几位会员所表演的最后一场演出结束了。平均年龄60多岁的演员们脱下高跷,准备卸下脸上的油彩。

  这是一场捐赠仪式,仪式过后,已有170多年历史的老会就要和观众们正式道别,一应道具、仪仗、服装等物品都正式捐赠给天津市非遗中心。

  78岁的老会员何英华告诉记者,他从十几岁就跟着师傅学习普乐八蜡庙高跷,已和普乐八蜡庙高跷相伴六十余载。为参加这次捐赠仪式,何英华在老伴的陪伴下,从妆容到服饰,他认真扮相一样不落。最后一场演出,他本该上场,然而,身体却吃不消了。

  其实,普乐八蜡庙高跷老会老龄化现象严重并非个别现象,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绝活都面临着传承人青黄不接的问题。在时代转型期,并非所有非遗都能够活态传承下去。那么,当一个活态的、原生态的非遗项目濒临消亡、正在消亡、甚至已经消亡,又该如何保护?

  去年,中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落户天津大学。该学科的正式设立,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培养进入了高层次、专业化、全新的历史阶段。冯骥才介绍,天津大学的非遗学科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给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档案,这也是他此次参加捐赠仪式的重要目的。

  “今年秋季新学期,学院将把普乐八蜡庙高跷老会作为一个非遗教学实践的案例,带着入学的首批非遗学交叉学科硕士生对其展开田野调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非遗中心主任耿涵向记者介绍,“从传承人口述史到历史的追溯,我们会为老会做一个全程的立档调查,帮助老会整理完整的历史文化档案。”

  多年来,冯骥才创造性地把传承人口述史应用到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曾将传承人口述史比作非遗保护的“灵丹妙药”。

  “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无形遗产,它的主要传承方式是口传身授,文化技艺以及手头的这些精妙的艺能都是在传承人的心里、记忆里。”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研部主任、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副所长郭平向记者介绍,通过传承人口述史的方式,可以把无形的记忆有形化,从而实现有形化的档案建立,便于将来作为文化标本留存。

  郭平介绍,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所以突出抢救二字,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常具有紧迫性,“因为人的生理生命以及身体状况对于记忆的鲜活性,以及表达能力也都是有一定的自限性,我们是在与生命赛跑。”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中国风- 天津本地宝

下一篇: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神州巡礼丨天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实民生“里子”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