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打造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结构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2013年天津人均GDP以101688.85元(折合16419.44美元)超越北京、上海位居全国首位;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370.16亿元人民币,GDP增速达12.5%,其中滨海新区GDP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这一系列辉煌的成就得益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装备工业、重化工业的国际产业转移,而天津顺应时势有效地承接了这一轮产业转移,在全国的再重工业化浪潮中独占鳌头,经济得以迅猛发展。
然而在这些数字的背后也有令人担忧的另外一组数字,尽管天津的人均GDP居全国之首,但天津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却只有32658元,全国排名第36位,即使在环渤海经济圈中此数值也落后于北京、济南、青岛、东营及烟台,与其人均GDP全国第一的背景不相匹配。同时,尽管近年来天津加大力度治理环境污染,但天津的环境污染问题依旧比较严重。海河流域的水资源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河道水质甚至达到劣五类水质;大气污染问题还是比较严重,雾霾频发。
以上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天津的外生型经济发展模式,靠投资、大项目、大型企业推动的资本密集型经济模式追求高额的资本回报率,势必会压制人力资本的回报率,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无法最大程度地惠及当地居民。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的天津应尽快发展内生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认真思考未来后工业化时期内生性产业结构转型及当地居民的综合福祉问题。
拥有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天津在文化经济产业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区域比较优势。在曲艺资源方面,天津是诸多曲艺形式发源、兴盛和发展的地方,相声和京剧更是天津曲艺的重要代表;在近代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天津是近代中国北方的重要经济中心,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方面,近代的租界历史造就了天津当地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和城市规划布局;在书画艺术方面,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天津出现了很多享誉全国和世界的书画艺术名家,他们以卓越的艺术成就,弘扬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西青区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艺术更是在业界久负盛名。未来天津的传统文化红利将代替人口和环境红利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源泉,而文化红利本身是内生的、环境友好的,不易枯竭的、可持续的;同时对弥平长期以来快速发展造成的城乡、城市收入差距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各阶层的“共富”。
天津作为大运河的节点城市,历来就有“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卫”的说法,西青的杨柳青、静海的独流镇、武清的河西务,其兴起都和运河有关。在近代开埠之后,西方文化与天津传统文化融合碰撞,许多外地民俗文化进入天津迅速与当地风土人情交融形成具有“融合和包容”的天津人文精神的地方文化。在当代强调将文化产业与科技等相关行业融合的今天,具有融合和包容精神的天津传统文化产品可以顺应形势寻求与市场相适应的传统文化产品进行符合当代审美及消费需求的改造,与市场很好的对接。如天津的相声艺术已经成为天津特色的表演艺术品牌并推动了天津曲艺艺术实现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影响力,从另一个角度也推动了天津特色文化旅游。
在未来的传统艺术走向市场的发展中,将传统文化产品与现代商业模式、现代资本市场对接,产生集聚效应,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在2006年5月20日,杨柳青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中国年画市场中销售持续领先。仅杨柳青一地的年画年营业额就达到4000多万元人民币,据估计如果加上天津市区年画市场的销售,年营业额将近1亿元人民币。今后如果能够整合分散的年画经营者,组建大型股份制商业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做大产业,向国内外华人市场推广传统年画,其市场潜力将远远超过当前的规模,创造更多的价值空间。
由于天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特征,本身在科技及相关服务产业有着良好的基础,其与北京差异化的传统文化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也构成了与北京文化产业的互补性。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将天津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生态农业及相关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结构不仅能够在文化产业方面促进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同时也能与京杭大运河产业带上其他省份、直辖市产生差异化文化产业经营,构建大运河多样性的文化产业结构,形成核心文化产业带并向周边省市辐射。(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 刘怀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