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款贺卡禁令之后 天津传统礼品回归本色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年关将至,又是人们购买、互赠贺年卡的时候。贺卡虽小,却寄托了美好的祝愿,丰富着人们的节日生活。然而近年来,贺卡的外观越来越奢华,里面的问候却越来越程式化,甚至变成一种公关和宣传手段,成为“鸡肋”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小的浪费。而中央纪委日前出台的“公款贺卡”禁令,不仅遏制住了贺年卡、明信片、年历等产品的公款消费,也让贺年卡这一传统礼品回归本色。
走进万隆大胡同八、九区的文化用品商城,各类贺卡、挂历、台历琳琅满目,专销贺卡、年历的商铺就有好几家。贺卡从五毛一张到七八块一张价格不等,小小一张贺卡在装饰上就有剪纸、金箔、烫银、镂空、立体、干花、熏香等种类之分,图案也从传统国画到流行卡通人物,花样百出,不少精美贺卡拿在手上颇有分量。而挂历、台历商品更是丰富,国画、风水、卡通、收藏、美食等,都是可以拿来一用的主题,光是以国画马为主题的年历,就有十几种,价格在十几元到六七十元之间不等。
虽然商品种类繁多,但这些商铺却在年末热闹的氛围中略显门庭冷落。在问及2013年生意情况时,各商户纷纷摇头不语。一名商户告诉记者,“公款贺卡”禁令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贺卡、年历尤其是高档产品少人问津,大家的生意“很不好”。“商户往年主要靠批发的订单,2013年不让单位买了,大订单几乎没有了。”批发市场管委会一名负责人介绍到,2013年的贺卡、年历市场较之以往明显不够活跃,突然到来的“贺卡禁令”让商户们有些措手不及,“不少商户都能联系南方厂家定制贺卡、年历,从几块钱到百元的各种档次都有,以往他们主要靠的就是批发和定制。但这些订单都没了,商户手里积压了不少货销不出去,情绪都不太好。”
近几年,一些企业、单位经常用快递的方式寄送贺卡,但2013年的冬天,本市几家快递公司的快递员们却感受到了贺卡邮寄数量上的显著变化。一名快递员表示,2013年中秋节前后还有不少单位通过他们公司寄送了贺卡,一个大信封装一张小贺卡的情况并不少见。但临近年关,反而没人找他们寄贺卡了。
也有商户表示,贺卡和年历的批发额虽然大减,但零售额却“还可以”,甚至比往年有所增加。“有的老人就认这个,没人送了,大家还得自己买。中低档的产品卖得比较好,十几二十块钱的挂历,一天能卖出不少。”
而主要客户群以中小学生为主的学校周边的文体用品经营者则并未感受到禁令的影响。某小学附近一名商户表示,因为邻近学校,岁至年末或者教师节等节日前夕都有不少学生来他这购买贺卡,所以他除了主营文具之外,也顺便销售贺卡。学生购买力不高,购买数量有限且购买时间比较晚,所以他通常到了十一月中下旬才会进货,店里贺卡也主要以平价卡片为主。到目前为止,他没有感受到禁令对他的贺卡生意造成的冲击。
市民刘女士每年12月都会到邮局购买明信片,一买就是几十张,这些明信片都是为她80多岁的父亲买的。
刘女士说,每年她父亲都会将一张张写好的明信片寄给各地亲朋好友,这个习惯已经延续了十多年。“以前老人会去邮局自己买,这些年腿脚不好就把任务交给了我们。”刘女士自己已经好几年没有专门为了拜年而寄贺卡了,由于比较忙碌,她觉得在节日里用电话或短信的方式问候朋友更适合自己,“但家里的老人不这么想,他们更喜欢写信、寄贺卡。看到别人从大老远给父亲寄的贺年卡确实也挺感动的,老人们年纪都大了,还坚持一张张亲笔写,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市民张女士陪着女儿在大胡同一家文具摊前翻了半天,女儿开心地挑选了十来张单价两元的贺卡“准备送给老师和同学”。张女士说自己单位以前会“发贺卡”,但2013年没有了,她就带女儿来批发市场买。虽然自己买的贺卡没有往年单位发的那么华丽,但女儿更喜欢她自己挑的卡通贺卡。她说,贺卡、年历等礼物只是一份心意,“搞得太豪华浪费也没必要”。
在本市某小学担任六年级班主任的康老师每到新年或者教师节都会收到不少贺卡,这些贺卡大多来自她的学生。“教师节和圣诞节、元旦期间都会收到不少贺卡,有班上学生送的,还有往届生寄来或送来的,最多能收到二十多张。”康老师说,她收到的卡片都不复杂,立体卡或音乐卡算是最高级的,看样子像是学生们在学校附近的文具店买的。“每张卡都有学生一笔一画写的祝词,比如‘万事如意’‘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之类的。”每一张卡片她都保留珍藏着,“纸片能珍贵到哪里去呢?让我感动的是学生们的心意。”
刚到12月,大学一年级学生小向已经买好了二十多张以学校和天津城市风景为主题的明信片和足量邮票,她和以前的同学亲友已经约好,过年的时候互相寄。小向和她的朋友们都非常喜欢收藏明信片,也享受这种亲手挑选、写祝词、寄送和收取的过程。除了节日期间,她外出旅游时也会从风景名胜处寄明信片给亲友。小向说,虽然电子邮件很方便,但这种原始的联络感情的方式也有不少优点。“我觉得书写更能体现出心意,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干脆画几笔简笔画给朋友。短信和邮件很快捷,但不太好发挥个人创意,明信片便宜好寄,还便于收藏。”小向表示,收到那么多盖着不同发出地邮戳的卡片让她“特有成就感”,大家的祝福和精美的卡片也非常值得保留。
除了购买现成的贺卡,自主定制贺卡成了“爱卡一族”的新选择。大学生小杨平时爱好摄影、绘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学校的打印店可以来图定制明信片,于是他灵机一动,将自己几幅得意的作品印成了明信片送给朋友,小杨和朋友都非常喜欢这种形式的明信片。
新年将至,小杨给不少朋友都寄出了自己定制的明信片,他说,除了实体打印店,也可以直接把图发给网店卖家定制。一家淘宝打印店店主介绍,11月以来,他店里的明信片定制业务有200余笔,近一个月内的销量尤其不错,“什么图都可以印,风景或者宠物的照片、偶像写真、手绘图画、动漫卡通,还有人拿来全家福来定做明信片。”
贺卡收藏者封先生对带有怀旧气氛的物件情有独钟,贺卡也是他感兴趣的一项收藏。封先生从2008年开始收藏贺卡,主要以1995年之前的贺卡为主。这些宝贝大多淘自旧货市场,最老的一张大概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封先生的藏品中,既有古香古色的红楼梦主题贺卡,也有曾经风靡一时的电池纽扣音乐贺卡,每一张老贺卡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从一张张小小的卡片上,可以读出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人们的生活特色、风土人情。封先生说,贺卡虽小,却记录着这几十年人们生活的变化、文化的变迁,每一张都弥足珍贵。
据天津市收藏协会邮币卡专委会一名负责人介绍,贺卡收藏比较“偏”,本市收藏者较少,很多人都是在收藏其他物品同时附带收藏贺卡。封先生也不例外,他坦言自己的贺卡藏品并不算丰富,这一方面是由于目前贺卡收藏与其他收藏相比比较“冷门”,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个市场比较慢热。
虽然从事贺卡收藏,但封先生现在已经很少收到别人赠送的贺卡,自己也很少寄出了。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上通讯手段的发展,碍于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贺卡已不像以前那样与人们的节日生活不可分割。但封先生认为,贺卡在今天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首先,贺卡、请柬在一些场合还是很常见的,比起短信、邮件更显正式隆重;其次,贺卡体现着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我们今天的贺卡肯定和十几年前的贺卡风格样式都不一样。贺卡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是传统更是文化。”封先生觉得,虽然现在贺卡的使用频率大不如前,但因为其这种不一样的特性可能会让其作为一种“怀旧”商品而重新成为一种时尚。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黄旭涛认为,贺卡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和礼品,具有巩固人际关系的作用,早已与中西方的节日文化密不可分。节日期间,人们给自己交际“圈子”内的人递送贺卡,一方面舒畅了心情,一方面传递祝福表达思念,可以巩固维护发展社会关系,对社会和谐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黄旭涛认为,贺卡作为一种传统,不会因为时代发展而退出社会舞台,反而会因为技术手段的创新而在形式上愈加多样化,如电子贺卡等。虽然电子邮件、短信等通讯手段简单易触非常方便,但纸质贺卡也有其特有的优势,其传递出了寄方的一种“书写的温度”,能带给收方更多不一样的感受。同时比起电子贺卡,纸质贺卡能更好地表达出寄方的创意、个性,也显得更加正式。
关于近年兴起的包括贺卡在内的佳节礼品奢华化趋势,黄旭涛称其并非一种良性发展,相反这种现象的背后充斥了很多负面情绪,如虚荣、攀比等。她认为,贺卡的意义在于“用心意去打动人,而不是用物质”。作为一种礼品,贺卡在生活中实用性并不大,人们看重的是寄托在一张卡片上的人情,简单大方即可,不用过分追求外在装饰,“有些单位在贺卡的装帧上大费心思,一张卡片动辄单价数十元,而打开华丽的贺卡后,却只有寥寥几字生硬的印刷体贺词,这种行为更像是用贺卡来彰显自己的‘面子’。这不仅造成了公款开支的浪费,也与反腐倡廉的精神相违背。”这样的贺卡,对于接收者而言,保留的意义不大,丢弃又着实可惜,颇有“鸡肋”之感。
黄旭涛副教授认为,“公款贺卡”禁令的出台肯定会对贺卡市场造成一定影响,但并不会让贺卡因此消失,而是让贺卡的职能“回归本位”。黄旭涛说:“以贺卡作为公关手段或宣传手段,一定程度上是延伸了贺卡的使用意义,禁令出台后,单位、企业可能会换一种别的方式作为宣传手段。而愿意自费买贺卡、写贺卡的人,大部分还是单纯地用贺卡在特定的仪式场合表达问候、祝福,这也是贺卡最原始的功能。这个自费购买的人群才是贺卡的真正市场,它一直存在,而禁令也不会对这个市场造成影响。”
家住天津市河西区的李大爷每逢新年都会给亲友寄贺卡,同时也会收到不少。老人和朋友们比较偏爱中国邮政的有奖明信片,因为“自带邮票,方便邮寄,又能兑奖,比较有趣”。
从老人收藏的贺卡中可以看出,上世纪90年代初的卡片样式图案大都非常简单,明信片的正面只印了一小块图案,如民间剪纸、卡通动物、农民画之类的,卡片正反面都留有很大的空白以供书写,老人手上不少卡片的正反面都工工整整地写满了祝福;1995年之后,明信片上图案占据的比例增大,往往一整面都是艳丽的图案,留给人们自己发挥的地方越来越少了;到了2000年左右,李大爷收到的贺卡中开始出现了“某某单位”“某某公司”印制的贺卡,这些卡片大多“很高级”,或金箔烫银,或镂空立体,或以中国结点缀,或以宣纸国画作表,有的甚至有16开大小,比一本书还大,非常豪华,一些明信片甚至直接以宣传照片、广告和口号作为主体,有些略煞风景。老人也收到过令他哭笑不得的“乌龙”卡片:“里面全是印刷的,祝词只有一两句,剩下的全是宣传语。信封上写的我名字,贺卡抬头却是别人。”
贺卡虽小,带给人们的感动却不少。李大爷还能找到的最老的一张卡是1983年的贺年明信片,这张卡片以水仙花照片为主题,小巧可爱,寄信人是老人本市的亲戚,寥寥数语不乏温情;有的卡片祝词全部由毛笔手书,厚重有力;有的寄信人在贺卡信封背面注明不清楚邮编,感谢并请邮递员协助投递;有一张卡片上写着两个落款日期,寄信人注明一开始写错地址被邮局退信,核实地址后又重新寄了一遍,尽管再寄日期已经到了转年的二月底……
李大爷说,越到后来,“收到的贺卡越来越少了,公家印制的比例却增加了。”老人也不知道还能收到几张贺卡,不过他还是希望:“浮华的外饰少些,手写的祝福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