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津岁月 百年中国看天津百年天津还得来鸿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本文原标题:《流津岁月 百年中国看天津,百年天津还得来鸿顺里瞧一瞧......》
天津始于三岔河口。清代,天津“当海河之要冲,为畿辅之门户”,三岔河口地位具有“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的空间地缘优势,交通便捷,漕运发达,工商福辏,寺院祠堂云集,文教事业兴盛。而衙署林立、官气十足,也是这一地域的历史特征之一。尤以近代最为典型,且以三口通商大臣衙门,北洋通商大臣衙门,直隶总督衙门为代表。全是天津清代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升的显著标志。
随着交通的升级,各新型管理机构很快在这一带建立起来。政治、工业、经济、教育、文化等都发生着大变革。这个地方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天津新世界的大门,它的名字叫鸿顺里......
可以说没有三岔河的交汇就没有天津城!最早的天津聚落,大都是靠着海河而生的小渔村,所谓“万灶沿河而居”,就是这么来的。自从有了这河运关卡,天津这片土地上才开始有了生机和后续爆发力。
三岔河口一带不仅逐渐变成了天津的核心地带,还是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开放的实验中心。清末民初时期的天津,成为北洋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纽带。
当时,从北站通过大经路、金钢桥,直达海河对岸,交通十分便利。后来金钢桥被日军拆除,桥梁制造军火,仅余下四座桥墩。在新金钢桥改建竣工后,一座微缩版金钢桥在金钢公园落成。
光绪二十八年(1902)直隶总督袁世凯推行新政,直隶总督衙门就设立在这里。民国年间,改称直隶总督政府。七七事变后,这里被炸成废墟,直到1949年建成了这座“金钢公园”。在天津市民心中,老金钢桥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金钢桥海河堤岸上有块百米浮雕墙,上面雕刻着清代画家江萱所绘的《潞河督运图》浮雕,以及当代史学家南炳文撰写、书法家李德海书写的《三岔河口记》碑文,描绘了三岔河口的历史变迁。
天石舫码头是海河最后一个老渡口遗址,是当年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的津渡之处。北开渡口曾是连接红桥三条石工业区与河北轻工业区的交通要道,鼎盛时期,日渡客量达7000人次。在此建石舫,寓意深远,再现了天津城市名称的由来。
在新开河与北运河交汇的地方,“耳闸”是天津清末的水利建筑设施。初为堤头村引河滚水坝,1919年拆除后,1921年在原地上改建为新开河水闸,是为海河分洪和通航而建。1921年和1924年天津两次大水,海河得以无恙,它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津近代水利设施使用水泥,以此为肇始。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贯穿古今中外。从1902年8月开始,直隶总督袁世凯推行“新政”,开辟“河北新区”。河北新区开发中,首先就是开辟“大经路”主干道,也就是现在的中山路;二是新建一座名为“北站”的火车站。从此开辟了这一方天地!
中山路(大经路)连接了北站与海河,北站连接京奉铁路(1929年改称北宁铁路)、津浦铁路北段,是两大铁路的交汇点。大经路直通金钢桥,穿过海河彼岸,沟通老城厢。这样便捷的交通直接推动了河北新区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大发展。
如今中山路人流穿行过往,又有多少人知道,每天经过的中山路竟然这么厉害呢?
河北区中山路东端古老的“北站”只剩下一趟去往蓟州的918。1903年建成后,这里成了天津铁路枢纽的咽喉,最早叫“新开河火车站”,后一度成为天津总站。随着天津的发展变迁,成为现在的“蓟州短儿”。
北站天桥现在已经成为众多影视剧追捧的取景地,像浦口火车站一样,这里上演过许多荡气回肠的故事,既有风花雪月,也有爱恨情仇。
曾经引领全国的造币厂,先后由袁世凯和周学熙在天津筹建“北洋银元局”和官银号,生产出铜圆、辅币投放市场。不仅稳定流通市场,还增加了国库财政收入。
天津造币总厂曾是清末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造币中心,是全国9个造币分厂的总厂。这里既是全国最大的银元铸造基地,也是祖模雕刻国产化的发轫地。直到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把造币中心南迁至上海,造币总厂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除了这些,还有乳胶厂、第一金属制品厂、恒源纺织公司、北洋劝业铁工厂等各类工厂都曾在鸿顺里周围历经兴衰,不管现在我们是否还能寻到它们的踪迹,我们都不应该忘记,正是因为有它们的出现,才有了天津今天的繁荣。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