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玲:天津历史与城市文化的形成发展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2021年10月16-17日,“天津论坛2021”旅游圆桌会议在津举行,天津市艺术研究所所长钱玲研究馆员受邀出席会议并发表《天津历史与城市文化的形成发展》主题演讲。
钱所长指出,天津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是天津旅游发展的资源宝库。天津地处以燕山南北和长城为中心的北方文化区系,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大约距今8000年前,来自北方的一个部族出现在蓟县(今蓟州区)山前平原的青池一带,其物质文化以筒形罐为代表;此后,来自太行山以东的另一个部族也进入蓟县山前平原,在下埝头、弥勒院一带居住下来,物质文化以釜、支脚为代表。天津遂成为农耕与游牧两种文化的交汇之地,他们共同构成了天津的文明基础。距今约3800年,天津平原地区通过波浪式的海退逐渐成陆。
天津是因河而生的城市,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早在唐代,天津的母亲河海河就承担了粮食运输的任务,海河口也因此成为海运运输的重要基地,此后南北运河陆续浚通,天津航运重镇的地位也更加稳固。在辽宋时期,海河是辽宋的界河。为了保护漕运枢纽,金政府于1214年前在天津地区设置了军事组织“直沽寨”,由都统镇守,这是天津留名青史之始。元代改“直沽寨”为“海津镇”。明成祖朱棣于1404年设卫筑城,商埠形成并逐渐繁荣。清雍正九年(1731年)撤卫设府,天津完成了军事要地向运河城市的转型。
明清时期,天津已经转变为一座大型运河城市。漕运、商业、盐业是此时期天津城市经济的三大支柱,对于城市史的发展及城市文化形成至关重要。自明代设卫筑城,大批军人及家属来到天津;漕运、商业和盐业的兴盛,使得天津成为五方杂处的城市,移民构成了天津城市人口的主体,人口来源非常多元化。明末清初,天津已经发展成为北方重要的都会,中国的三个主要港口之一。经济的繁荣兴盛,移民城市、处于流动中的城市人口,以及围绕漕运、盐运等等码头为中心逐步形成的市民文化,使天津最终形成了开放、包容、重商的城市文化特性。
这些影响还体现在天津的人口结构上。天津城市文化深受移民城市特征的影响,是一个平民化的城市,有着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这点体现在天津的各个方面,不管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还是旅游消费的方式,都能看到它的痕迹。天津是一座市民城市,因此也是一个宜居城市,一个适合旅游休闲度假的城市。
总的来说,从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两方面来看,天津地处九河下梢,位当京畿通衢,自古以来就是舟车汇聚之地,人文荟萃之所。天津境内有山、有河还有海,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全国的大型城市里非常独特。天津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长城与大运河,它们体现了天津在南北交流和融合沟通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近代开埠后,滨海的天津一跃而成北方京畿中心和文化重镇。近代化进程使得天津成为近代史上中国最具特色的城市之一。很多开风气之先的事儿都发生在天津,既包容、开放,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又注重传统的城市文化性格逐渐形成。东西文明的碰撞的火花给这个城市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印记。每个城市有其自然禀赋与历史文化,它们决定了这个城市的文化性格,城市文化性格是一个城市市民审美需求、生活行为方式、消费习惯等等普遍性的反映和体现,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天津这座诞生在渤海涛声,成长于海河光影,繁荣于运河漕粮的城市,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累积下丰富的文化文物资源,这些文化文物资源是天津旅游发展的资源宝库,我们该怎样设计相应的旅游产品,发挥资源优势,构建自己独特的旅游格局,是我们梳理和总结天津历史与文化之后最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总而言之,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根植于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创新发展之路是新时期文旅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要紧紧围绕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和“魂”,通过活化利用人文自然遗产资源,不断探索适合天津的、具有鲜明天津特色的新的发展路径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