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天津记忆丨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评剧、河北梆子(卫派)

2023-04-10 03:57分类: 天津文化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2006年,2008年,宝坻文化局和天津市评剧院申报了评剧项目,并分别入选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初始得名蹦蹦儿、落子,一度又名平腔梆子戏,1935年正式使用评剧的名称。它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在剧坛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1915年到上世纪30年代,在天津的评剧班社发展到几十个,成为专业队伍的鼎盛期,并涌现出以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女艺人,开创了天津评剧四大流派的格局。她们的演唱风格在当时立刻就成为天津评剧艺术的主流,叫座率一时超过京剧大班,天津的许多大、中、小戏院被评剧班社占用。

  天津评剧艺术的演变、形成和发展源于民间,深受天津地域历史、民俗文化的影响,体现着天津地域性发展——运河文化和码头文化的传统。保存、发展这一剧种具有深远的历史、民俗、文化价值。

  河北梆子渊源于“山陕”梆腔,在未正式命名河北梆子(1952年)前,泛称“秦腔大戏”,又因其唱腔中有一枣木梆子击节打拍, 故简称梆子或梆子腔。在清同治、光绪年盛行于直隶省,称直隶梆子。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随着天津由燕赵村寨向“北洋”商城的转变,带来它声腔艺术上从慷慨悲歌到风光华彩的转折,人称“卫派”梆子,又叫“直隶新派梆子”,带有浓郁的天津地方色彩。

  “卫梆子”传燕赵之声,融津卫之韵,承直隶之腔,流山陕之源;经由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三岔河口、九河下梢之津卫文化哺育而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天津梆腔先辈,从结构到内容上完成了对“山陕派”“直隶老派”梆腔的划时代改造。

  在结构上,加入了女演员, 使舞台表演更加自然、合理;在唱腔旋律、唱法,道白、表演及剧本方面大胆改革,形成了新的舞台艺术样式。合于时代的“卫派”梆子风靡剧坛,成为河北梆腔的主流,并形成了河北梆腔空前的繁荣局面。影响已远及京、汉、沪、苏、浙、鲁及东北地区,天津成为新派河北梆子的发祥地。

  天津“卫派”梆腔前辈改革不辍,为适应天津人多层次审美要求,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和唱腔。它以独具特色的老生演唱和大批女演员的出现为标志,到20世纪50年代得到更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既有与京剧言(菊朋)派相媲美的银达子(王庆林)派声腔,又有和程(砚秋)派同出一辙的韩(俊卿)派风范。有代表时代审美、声色铿锵、行腔流畅、收腔干净利落的新派老生王(玉磬)派,还有在河北梆子“花旦”中,始创有别于“青衣”音色,贴切地塑造二八俏佳人声韵的金(宝环)派和以酣畅淋漓、一气呵成为特点的宝(珠钻)派“青衣”等。在主奏乐器传承方面, 至今坚持使用板胡,这种丝弦演奏形式演奏难度大(京、冀两地已改用钢弦演奏形式),演出效果十分突出。

  原标题:《天津记忆丨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评剧、河北梆子(卫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数字化赋能非遗文创 天津河东贡献天津样本

下一篇:天津记忆丨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雷琴拉戏与大沽龙灯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