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看天津的摆地摊文化。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古龙的江湖是:喝最烈的酒,恋最美的人。江湖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江湖亦是蝇营狗苟狼狈为奸。”
在天津,从小就跟家人逛着“早市儿、鬼市儿”,还有各种好吃的聚集的夜市儿。似乎摆摊、吆喝对于北方的城市来说,是一种多年以来无法舍弃的市井文化。
这几年,老佳园里、凯莱赛、洪湖里、小海地儿、辽宁路……那些耳熟能详的夜市儿都淡出了我们的实现。
我们聊过很多次“天津的夜市文化”,很多粉丝反映说:“这些地方拆了太可惜了!”
但还是有这样一群人,摆着摊、吆喝着价钱,用最纯朴的方式做着自己的小生意……
听相声长大的天津娃娃,耳濡目染会哼哼“卖布头”的段落,从小在笑声里感受过叫卖的文化的诙谐幽默。
当初听起来觉得好笑,现在想想似乎有点心酸。为了保证市场经营的规范化,摆摊人的生活越来越没有保障。
有的时候更要看天吃饭,天气不好没办法出摊儿,收入的稳定与否根本没法自己决定。
年轻时就下岗的、已经退休的中老年人,是“摆摊界”的主力军,跟不上潮流的网络电商,也没有体力去经营一家店铺。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业,怎么会这么容易赚取高收入呢?冷静想想真的很难做到高收入
天津的摆摊人,起早贪黑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卖早点的摊位,晨起三四点都算是晚的。
早起磨豆浆、点豆腐、炸果子、包馄饨、切锅巴菜……那句简单的吃顿早点!融入了许多摆摊人的辛苦。
老大哥家有对儿双胞胎男孩,在鞍山道小学上学,从小时候俩孩子只能坐那吃面。
时过境迁,吃了几年两个男孩就长大了,渐渐开始从怕烫端不动的小孩,变成两个半大小伙子,放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帮他爸爸给客人端面。
他们没有光鲜衣着,无法靠学识谋生,更谈不上老有所依,甚至是常被边缘化的群体。
这里没有所谓的摆摊神话,月入上万元,只有勤恳换来的养家糊口和孩子的奶粉钱。
老李,是个普通上班族,两口子的月工资只能足够支付家人的日常花销,还有每个月2000块钱的房租。
但为了保证摆摊人的生存,总是会提前通知什么时候突击检查,摆摊人就像休假一样,主动收拾好回家。
应该都见过那惊人的一幕吧,一句“城管来了”风卷残云的一瞬间都抱着东西跑了。
也许摆摊人的生计本事如此,没有月入过万的神话,也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