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说出中国特色公务接待的大实话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山西平遥县古城因为近10万人次的公务旅游接待变得不堪重负,仅门票一项就少收入1200多万,吃、住及礼品开销,更是不好统计的“天文数字”。据悉,平遥因缺乏保护资金导致城墙坍塌。而为古城开发所需的新城开发及古城搬迁,至少还存在20多亿元的资金缺口。(《成都商报》6月17日)
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那是平遥古城的幸事。有了这顶世界级的“文化”头衔,按理说文化搭台聚集的经济效应应该具有“喜剧”色彩。但从现实看,古城越有“文化”越遭遇经济上的“悲情”——虽然古城旅游业越来越火,但是一年近10万次的公务接待旅游,也就是吃白食,不仅搭上了1200多万的门票收入,还赔上了吃、喝、住及礼品报销的“天文数字”黑账。
这样算下来,平遥古城缺乏保护资金不仅导致城垣变围城,还造成了新城开发的资金黑洞。20多亿的财政缺口,按照平遥2009年全县可支配财力的2.9亿元算,要等到7年后才能补上这个窟窿。
平遥古城的尴尬极具中国特色。只要是小有名气的旅游景点,旅游经济看似一派荣景,其实那不过是矫饰的繁荣。因为盛名之下,引来的不光是自主消费的游客,还有推不掉也不敢推的公务接待。所谓公务接待,就是公款买单,而且是旅游景点的公款买单。一个冠冕的“公”字其实掩饰的是官家的特权私利。而且,如果旅游景点所在地的行政级别较低,就像平遥属于县城,上级的市、省和中央部委的各级单位任谁都得罪不起;纵然是平级的兄弟单位,以各种名义来参观考察,也不好推辞。延伸开去,上级领导的亲朋好友,平级的各类关系,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七姑八姨转折亲,一旦有人“通气”打了招呼,接待方也不得不将这帮人归到公务接待中去。
窥斑见豹,平遥古城就像是《皇帝新装》中的孩子,说出了中国特色公务接待的大实话。相信旅游热点地区的头头脑脑们,都会有一抒心中块垒的快感,和平遥古城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不过,只有情绪上的发泄无济于事。事实上,无论是封建时代还是现代社会,所谓的公务接待并非无节制的。也就是说,从上至下,规范和约束公务接待的文件和规定可谓林林总总。只是,再好的制度一到执行层面,也就变成了一张废纸。究其原因,无非有二:一是权力型社会的影响。威权体制下,官本位的等级体系森严,在此体系下的制度文本,具有对下不对上的特点,缺乏法治语境下的制度普适性。因此,中国的上级到下级去,叫做检查指导和视察巡视,是带着特权命令来的,下级岂敢怠慢?这种官本位的人治沉疴,在现代法治语境下依然残留,下级政府自然也不得不“流俗”而便宜行事;二是庸俗人情关系的影响。中国人既讲等级观念又爱人情面子,对于一般人际关系有时尚且“死要面子活受罪”,又何况是上级领导和其亲朋好友?而且,反正是公款接待,吃大户、占便宜,何乐不为?
只要特权意识的官本位残余还在,只要庸俗的人情文化尚存,类似平遥古城的尴尬依然会在中华大地上演。说白了,公务接待是一个盛满特权的大箩筐,有点身份有点背景的人都可以利用这个名目以公徇私。但我们相信,总有一天这个“筐”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