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年太原之战:北宋三大名将世家同台竞技谁才是北宋第一将门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北宋政和年间,宋徽宗派大臣童贯出使辽国。途中,一个名叫马植的辽国人秘密求见,向童贯献上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联金灭辽”之策。宋辽之间是百年仇敌,辽国霸占原属于中原的燕云十六州地区长达将近二百年,宋朝历代皇帝都想收复燕云旧地,但苦于军事实力有限,始终未能如愿。
马植向北宋透露了一个重要消息:在辽国的东北方,女真人的金国正在急速崛起,与辽国矛盾尖锐。因此他建议宋朝应当派遣使者与金国结成同盟,两家联手,腹背夹攻,可一举灭辽。宋徽宗得知此计,大为欣喜,立即依计而行,与金国订立“海上之盟”,并在1125年如愿以偿与金国一起灭掉辽国。
然而宋徽宗做梦也想不到,这是他此生最为愚蠢的决策之一。金国南下中原的野心比辽国更大,军事实力也比辽国更为强悍,失去了辽国的缓冲,宋朝马上成为金国的下一个进攻目标,灭辽之战烽烟未散,金国人的骑兵已经卷地而来,向宋朝发起大规模进攻,宋金战争由此拉开帷幕。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两路进攻南宋,东路军直逼宋都汴梁,西路军由完颜宗翰率领,沿大同、朔州一路,试图攻取宋朝山西重镇太原。河北河东宣抚使童贯就在城中,闻听金兵大举来攻,立即弃城而逃。
好在太原知府张孝纯、宣抚司都统制王禀,都是忠心耿耿的大宋忠臣。童贯虽然一走了之,张孝纯和王禀却决定留下来,与太原城共存亡,誓死抗击金兵。二人身先士卒,日夜坚守城头,修缮城池,打造军械,督办筹集粮草,日夜与金兵鏖战。在他们的指挥下,太原军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打退了金兵一次又一次进攻。
但太原城中毕竟兵力和粮草都很有限,在金兵长达半年多的围攻中,士卒死伤严重,粮草日渐耗竭,局面岌岌可危。宋钦宗深知太原是西北重镇,与汴梁互为犄角,有太原在手中,金兵就不敢全力南下攻打汴梁,于是不惜血本调集重兵,前去解救太原之围。北宋三大名将世家,都在此战中悉数登场,同台竞技。
1125年底,宋朝著名的折家将领军人物折可求,带领2万精兵,从岢岚、天门关、松子岭挺进太原。折家将世代为宋朝镇守西北长达百余年,在与强敌西夏的战事中尽显雄才,历代名将辈出,被宋朝皇帝视为西北长城。
但这次折家将却威风不再。折可求在交城之战中被金兵击败,退屯汾州。次年七月,在宋钦宗一再催战下,再次领兵北上,结果在文水县两次被金兵击败,损失惨重,无力再战,只得领兵仓皇退回府州。随后的靖康之变中,折可求眼看宋朝大势已去,居然投降金国。
宋朝另一个名将世家姚家将也参加了援救太原之战。姚家将的领军人物是姚古,姚古之父姚兕、祖父姚宝,姚古之子姚平仲,四代人都是北宋西军名将,是宋朝抗击西夏的骨干将领。姚古领兵增援太原,现在隆德府小胜,但紧接着又在盘陀之战中大败,从此畏敌如虎,迟疑观望不敢再战,最终狼狈撤回,被宋钦宗撤职查办,发配岭南。
宋朝的种家将也参加了此次太原保卫战。老将种师道白发苍苍依然不减当年,他坐镇汴梁,多次向宋钦宗提出中肯建议,但都未被采纳。后来事实证明,宋钦宗哪怕只采纳种师道一部分建议,靖康之变的结局都可能逆转。
种师道之弟弟种师中,则带领一路人马,北上救援太原,并在寿阳之战、榆次之战中连续击败金兵,军威大振。
但遗憾的是,宋军此次援救太原组织的极为混乱,种师中的人马粮秣不继,连肚子都吃不饱。加之协同作战的姚古、张颢等宋将畏敌如虎,逡巡不前,最终导致种师中孤军深入,在山西寿阳西南被金兵重重包围。种师中毫无惧色,舍命死战,身边将士伤亡殆尽只剩下百余人,他自己也“身被四创,力疾斗死”,为国捐躯。太原城最终粮尽援绝被金兵攻占。
从这场惨烈的大战可以看出,北宋三大将门世家,不论勇气还是实战能力,都以种家将为最强。他们不仅能在抗击西夏的战场上一柱擎天,而且足以与强悍的金兵抗衡。如果宋朝军队都像他们一样忠勇报国,又岂会发生亡国之祸。他们才是北宋第一将门。可惜遇上宋钦宗这样的糊涂皇帝,和畏敌如虎的友军,最终导致一门忠烈血染黄沙,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