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化产业与文化品牌如何才能崛起于新时代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我们山西文化人,从陶寺遗址上走来,点着荀子的火把,穿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外套,骑着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六骏,喝着杜牧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老酒,吃着傅山的头脑羊杂割,扒拉着晋商老掌柜的算盘珠子……”
在山西中华文化促进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副院长、山西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王进的发言充满感慨:山西人说起历史来,滔滔不绝,诗意盎然;说起现实来,唉声叹气,自叹不如。说起文化资源来,内容丰富、种类齐全;说起文化产业来,纸上谈兵,囊中羞涩。
如何才能突破瓶颈,助力山西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迅速崛起,王进开出自己的“药方”:准确的文化定位,高水准、有创新、易操作、科学性的文化产业规划,培养一批懂文化、能干事、干成事、干大事的文化人才队伍,加大思想解放力度为文化产业“松绑”,形成自己的文化产业品牌矩阵。
“陕西的文化定位:秦中自古帝王州;河南的文化定位:老家河南、中华根脉;云南的文化定位:彩云之南、孔雀故乡;四川的文化定位:天府之国、熊猫故乡……”王进认为,这些定位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和排他性,而山西将“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作为自己的定位,追求了大而全,实际上经不起自己推敲,更不具备排他性。“山西最大的文化卖点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的文化口号定位依然应该是‘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王进建议说。
近年来,各地古城建设盲目推进,拆真建假事件层出不穷,不仅破坏了历史传承,也让地方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究其原因,背后更多的是项目决策上“专家意见少了而领导意志多了”。在王进看来,一定要建立高规格和高标准的产业规划体系,才能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做出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产业项目。
“当前南方地区经济发达的真正原因是营商环境好,政府官员都在想着为企业做服务,企业家地位很高,做事的环境和热情高涨。而纵观北方地区,部分官员的政绩思想太重,部分企业家的生存环境普遍较差,经济发展自然很难上去。”在王进看来,做文化产业是一步慢棋,需要一支懂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的高水平、专业的人才队伍,切忌滥竽充数、盲目组队。
“纵观晋商历史上,每一次辉煌灿烂的时期,都是思想大解放,引领全国乃至世界的风气之先。明朝的晋商,开辟了万里茶叶之路,引领了西方的文艺复兴。马克思在皇皇巨著《资本论》中唯一谈到的东方经济,就是山西的晋商:每年在恰克图的茶叶交易量高达一千五百万美元……”王进认为,山西文化产业要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开放和思想解放,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山西文旅产业发展最好的平遥古城、五台山,年客流不超过500万人。湖南凤凰古城是800多万人,浙江横店影视城是2000多万人,北京八达岭长城、西安兵马俑是5000多万人。我们和人家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王进举例说,海南文旅同样起步较晚,但如今发展成为了实际旅游目的地,如今只要靠近海岸线的地方,大片大片的文旅小镇迅速崛起,成为了当地发展的亮点。
“北京的文博会是文创加文化,上海的文博会是金融加文化,杭州的文博会是电商加文化,深圳文博会是科技创新加文化。”山西文博会应该是什么?王进认为应该是古玩艺术品交易加文化。但让他失望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好不容易形成了一个南宫古玩市场,最后因为南宫升级改造,在没有任何引流、导流、分流的措施下,活生生把一个生龙活虎的古玩市场掐死了。
“山西有传承悠久的酒文化、醋文化,拥有取之不尽的历史文化资源,缺的是做强做大文化产业的决心和品牌规划。”王进认为,山西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要想崛起于新时代,必须要找准定位,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形成自己的品牌矩阵,构建出完整的产业链,“相信山西文化产业一定会由大到强。”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