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创刊20周年特刊——初心如磐 职责如钢 使命如山(一)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这一天,山西晚报新闻客户端以北国新闻的名字全新上线,展现出融合转型的新新生机。
这一天,山西晚报人与关心和热爱山西晚报的人们,深情凝望着“山西晚报”这4个厚重而鲜红大字,或重温,或展望,或点赞,或建言。
这一天,我们重新审视山西晚报“收藏昨天,记录今天,筑梦明天”的读者基础和价值存在,寻求她在互联网新时代下的主流阵地和主流战场,确立她在融媒体新境界下的新作为和新突破。
20年前的1999年12月1日,国内统一刊号为CN14-0051的山西晚报带着浓烈的墨香,与山西读者握手见面。从创刊之日,山西晚报的初心就一目了然,这就是:忠诚服务于党和政府,服务于经济社会,服务于人民大众,服务于广大读者,服务于山西的改革发展。
20年来,山西晚报忠实收藏昨天,初心如磐。今天的历史就是昨天的新闻。我们深知我们是历史的收藏者。我们收藏非典肆虐下的抗击与救治;我们收藏大地震下的汶川灾难与重生以及断骨连筋的晋川深情;我们收藏北京奥运的辉煌篇章;我们收藏新中国70周年庆典的恢弘阅兵;我们收藏山西在改革中前行的强劲足音;我们收藏山西人民昂扬奋斗的坚实脚步;我们收藏可以传之后人的山西大主题大变化大故事。
20年来,山西晚报忠实记录今天,初心如磐。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我们深知今天的新闻纸就是明天的历史书。我们肩负着记录时代风云的职责和使命,我们始终旗帜鲜明地、坚定不移地、不折不扣地、一以贯之地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传播规律,遵从事实逻辑,坚守新闻真实,恪守新闻价值。我们置身新闻的最前线,置身新闻的风暴源中,置身生活深处,脚下有泥土,眼里明真善,脑中存事理,笔下含深情。我们在每年3·15之时为消费者奋力维权鼓呼;我们在每年六一节之际为贫困儿童全力圆梦;我们在每年高考来临之时组织车队爱心送考;我们在万家团圆的中秋节之际关爱不能回家的人群;我们在寒冷的冬天给需要温暖的人送去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我们千里走黄河,千里走沁河,把表里山河的厚重与优美故事精彩地讲述出来。我们把今天美好的新闻记录下来,最终变成了明天美好的历史记忆。
20年来,山西晚报忠实筑梦明天,初心如磐。今天的新闻也好,昨天的历史也好,都是要通过传播,向人们展示一个充满希望、充满光明的美好未来。所以,我们始终强调新闻报道要主色调鲜明,主旋律响亮,正能量充沛,正气感强大,始终强化主流意识,体现主流媒体的主流引领和主流担当。我们连续十年举办了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在真真切切的感动中引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连续六年举办了“最美基层干部”系列评选活动,在实实在在的“最美”中诠释什么是真正的忠诚和奉献。我们每月推出一期的封面人物栏目,在鲜鲜明明的“典型”中,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我们的报道,始终向着明天讲述向真向善向美向好的动人故事,始终向着明天构筑温暖甜蜜、明艳生动、活力四射的人生梦想。
20年来,山西晚报全力以赴醉心于不断强化报道力和传播力,以求最大限度满足不同读者不断变换、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读者为天!我们的每一次新闻改革、每一个新闻策划、每一个新闻栏目、每一篇新闻报道,都是以能否满足读者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读者在哪里,新闻报道的触角就伸向哪里,着力点和落脚点就放在哪里。
20年来,山西晚报始终铭记,信息资源是我们的核心资源,内容服务,是我们的核心能力。也就是说,信息是山西晚报的核心产品,它所具有的商品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的二重性特质,就决定了内容建设服务,是我们永恒不变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对信息的采编报道过程,就是采集信息、占有信息、分析信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制作信息、分发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20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地提升和深化这个核心能力。我们通过实践和探索,从信息这个核心资源和能力入手,不断创新传播手段,不断地深化功能价值,不断地强化公众认知度,不断地扩大社会影响力,使山西晚报逐渐成为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品牌都市类主流媒体。
20年来,山西晚报始终不忘守正创新。守正是守住“内容为王”这个正,创新是创新理念、内容、形式、手段、平台、渠道、体制和机制这个“新”。在网站、微博、微信、视频和客户端这些“新生事物”,刚刚露头之时,山西晚报就开始涉足尝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全面推进之时,山西晚报便与时俱进,投身融合创新大潮,目前已拥有“一报一网”(山西晚报纸质媒体和山西晚报网),“一端两微”(北国新闻客户端、山西晚报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以及三十余微信子账号的全媒体集群。初步形成了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信息策采编发全媒体传播体系。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今天,我们在20年这个特殊的时间窗口回望山西晚报所走过的路,百感交集,心潮澎湃。20年前的今天,是山西晚报人梦开始的时候,而那个坚定不移为读者服务的“初心”始终坚如磐石,烈如火焰,固如长城,始终指引着梦前行的方向。20年后的今天,这个梦有了小结果、小成就、小辉煌。但是,我们的寻梦之路还远未终结。面对汹涌不羁的融合大潮,我们唯有造船出海,借风使力,勇立潮头,手把红旗,乘风破浪,才可达到实现梦想的美好彼岸。
昨天、今天、明天,时光交错转换;历史、新闻、理想,信息川流成河。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站在新的时间节点,面对信息的汪洋大河,我们更要不忘初心,立足主流,扎根山西,贴近生活,服务读者,进一步强化报道的党性和人民性,强化报道的综合味、本土味、民生味、经济味、公益味和文化味,进一步推进融合转型,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媒体。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美好信息的需求,是山西晚报始终如一的职责和使命。我们将更加以读者为本、内容为王,努力提高生产、制造和传播信息产品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将更加重视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队伍。
面对历史、现在和未来,作为媒体人,我们始终不变的感觉是:初心如磐,职责如钢,使命如山!
成风化人领风尚,凝心聚力促发展。热烈祝贺《山西晚报》创刊二十周年,祝愿北国新闻上线后,乘势而上,在媒体融合发展大道上阔步前进!
贵报是全国惟一以省名命名的晚报,创刊20年来,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塑造权威公信力,打造出一批批关注民生、民情、民意的优质新闻产品,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信任与支持,成为山西省影响力最大的主流媒体之一。同时,贵报抓住媒体融合发展机遇,顺势而为,推出“北国新闻”客户端,探索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对你们取得的成就,我们感到由衷的敬佩!
值此创刊20周年之际,衷心祝愿《山西晚报》越办越好!在媒体融合中再创新的辉煌!
值此《山西晚报》创刊二十周年之际,三秦都市报、三秦网全体职工谨向贵社全体员工表示最热烈、最诚挚的祝贺!
长期以来,《山西晚报》始终遵循党的宣传工作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读者至上”,定位于普通百姓,按百姓的需要办报,架起了党和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桥梁,尽心竭力为大众服务,成为了山西省最具影响力的主流纸质媒体。特别是在当前传统媒体竞争激烈的严峻环境中,办出了风格与特色,深受广大读者的厚爱。
贵报20年来连创佳绩。衷心祝愿贵报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再谱报业发展新篇章。
三晋大地,孕育出信义、坚韧、创新、图强的山西精神,孕育出守正创新的主流媒体。祝贺山西晚报20岁生日之际再启征程,祝贺北国新闻正式上线!
严冬时节,欣闻山西晚报迎来创刊20周年纪念日,特向贵报全体同仁致以最真挚的祝贺!
山西晚报与北方新报是地域相接、文化相融、血脉相通的好兄弟、好伙伴,多年来一直在业务交流、新闻策划等方面保持着亲密的合作关系。
当下,中国都市类媒体正承受着严重的生存压力,切盼贵报借创刊20周年之喜气,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转型方面闯出一条成功之路,再次成为北方新报学习的榜样,追赶的目标!
这是1999年9月,山西晚报正在为创刊招兵买马。那时,大佬们都很年轻,扬言要收尽三晋英才。
结果英才太多,原本只打算招40个记者编辑,9月27日,接到录取通知来参加第一次会议的,是56个人。
赶上报业的数字排版改革,放下纸笔学五笔。技术强人张莉莉化身容嬷嬷,编辑们在她的魔鬼训练下,飞速学会了飞腾组版。
纸媒进入厚报时代,重磅报道策划相继问世,改版再改版,扩版再扩版,我们像高速旋转的陀螺,一刻也停不下来。高负荷高强度的工作,让很多部主任在年终述职时失态痛哭,也由此打造历练出了一支能打敢拼出手不凡的新闻铁军。
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陆续离开了队伍,但说起来老东家,都感情深厚,真是越付出就越爱,尤其到了每年的这个日子,12月1日,总有人万千过往烙心头,念之,一醉。
这个平台成就了许多优秀记者,优秀编辑。到今天,一则“读者故事”的征文启事,仍能引来诸多投稿,讲述他们记忆中的那些报道,那些版面,那些活动,那些报人。很多事,我们都忘了,读者,都还记得。
但纸媒困境仍不期而遇,版面再漂亮,都好似没有意义,报道再精彩,打开报纸的人也越来越少。我们不断尝试,寻求各种突围,“内容为王”的大旗到底还能不能举?
2018年,国庆长假刚过,报社派出了“千里走黄河”采访团,沿线采访山西境内黄河两岸人文故事。命我带队,8个人,两辆车,怀揣一份文字报道方案,我们就这样出发了。
山西段黄河从偏关老牛湾入晋,流经19个县(市),在垣曲马蹄窝离开山西,一共966公里。
这段经历,被小伙伴们戏谑是“毁容式采访”“离婚式采访”,让我们不仅遭遇采访时间、强度、模式上各种极限挑战,还彻底完成了身份的蜕变。
早上8:30,唐代建筑五龙庙,直播开始。主持人和执机记者进入工作状态,跟随当地专家,边讲解边行进;两位航拍记者无人机起飞,一个负责航拍照片,一个负责航拍视频;两位摄像记者和一位摄影记者垫后拍摄视频图片,我跟着他们,一边用手机监看直播画面、信号、声音,一边提醒他们什么是拍摄重点。
9:30,直播团队和专家乘车赶往永乐宫,那是下一个直播点,途中直播不能断,所以路上要多少时间,需要说些什么内容,这在前一天的踩点中都要安排妥当;其他团队仍留在五龙庙补拍镜头,大约半小时后转场。我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线腔提线木偶表演安排在了永乐宫,直播团队到的时候,演员已经就位。这种直播环节里安排的采访,可以有效节约时间成本,也能让直播内容更好看丰富,不过就是演员辛苦了,他们在直播拍摄结束后,还要再为视频录制表演一遍甚至多遍。
直播、视频、图片所有流程全部结束,已经中午1点了。这是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候,一人一碗面,不论男女就瓣蒜;也是最紧张的时候,手机、相机、摄像机、无人机都需要充电,每次冲进饭店的一帮人都在大喊:插座!插座!
吃完饭就走,下午还有三四个采访点,晚上八点回到驻地算早的。航拍记者开始做接片,摄像记者开始做视频,摄影记者开始调片子,直播团队能歇歇了?NO!她们变身文字记者,开始写稿。
夜里跟编辑部用微信沟通,跟版到一两点,累到不行的我,哪里还顾得上出不出彩,只有一个念头:别有硬伤,就好!但很明显,社长尹长虹不这么认为,他会把改了又改的标题和挑了又挑的片子发给我:怎么样?看看!
除了前方采访团队不断补充人手,实际参与到千里走黄河工作中的有47位同事。打前站,做版面,发微博,推微信,最重要的还有设备和技术支持。“容嬷嬷”也变得慈祥起来,蚂蚁搬家一样给我们不断补充更新装备——攒电脑、接网线、接线板、稳定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她连这样文绉绉的话都会说了,就是可怜了这些“工”们,捎到前线的设备越多,捎回来的行李越多,采访车上压根没有放行李箱的地儿了,我们把所有的衣服都穿在了身上。
有一天,集体在驻地赶稿。运城记者站站长胡增春,实在觉得这群人邋遢,丢大山晚的人,就抱着大家的外套送去了干洗店,守着洗完,又买了饭,给这帮出不了门的回来喂食。
同样的相亲相爱在工作群里也老有,比如微博话题快到百万了,大半夜的,一群中年人不睡觉,等。
破了!群里欢腾不已。被关注的感觉真好,内容为王的大旗当然要坚定地扛下去。
千里走黄河最后的成绩单是全网阅读量1500万,直播62场,视频191个,抖音261条;2019年我再次出发,带队千里走沁河时,被集团及时输血的我们设备精良,经验丰富,以18天行走,10场直播,57条视频,拿下3581万阅读量。
山西晚报全力打造的旗下新品牌北国视频,主打产品直播和短视频,在上线半年后,各大平台综合阅读量达4.978亿。
历山拍摄,舜王坪海拔2358米,零下近二十摄氏度,记者们随身设备平均二十斤,连续工作三小时。全身冻僵的我,居然想起2000年的夏天,三伏天气,我从尔雅书店背着一大包书往报社走,汗如雨下,心里充满雀跃,明天我的读书版上,为大家先推荐哪些书好呢?
面试那天,姚剑问我:你从事业单位辞了职,来晚报应聘,这儿一个月可只有400块工资,你真考虑清楚了?
20载倏忽过,一路跋涉,至此也不过才刚刚到王国维所说的第二重境界——不悔。
山西晚报原社长翁小绵:山西晚报的这次活动,给我们山西的传统媒体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个是必须尽快尽早地融入“融媒体时代”。“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态,关键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办传统媒体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不是简单的互联网+报道,把报道发布在新媒体平台上就算完事,而是用一种全新理念和工作方式,把所有的发布内容和传播平台作为一个整体考量。其次,“内容为王”仍然是媒体发展的硬道理。要想让自己的报道有人看有人听,愿意看愿意听,最根本办法就是搞好新闻队伍建设,在增强采编人员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下足功夫,增强大家坚持“走转改”,主动深入下去的自觉性。这样,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新闻稿件才会源源不断。纸媒是这样,全媒体采访和呈现同样是这样。山西晚报去年的千里黄河行和今年的千里沁河行,形式上是新闻采访,意义则远远大于新闻采访本身,这是一次“四力”的践行,体现的是新时期新闻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风采。
1999年,我入职山西晚报社,从此和这张报纸不离不弃。从1999到2019,这是中国风云激荡的20年,是瞬息万变的20年。
山西晚报创刊20年来,我有5年的编辑经历,15年的记者生涯。在采访一线,我跑过时政、经济、社会、文化、社区新闻等多个领域,从重大的时政要闻,到社区百姓的民生民情,我和晚报的同事始终奔跑在路上。
回望20年,我参与报道过的新闻很多,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习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于2017年6月和2017年9月来山西考察调研的回访报道。
2017年6月21日到23日,在全省上下喜迎党的十九大召开的重要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主席习来到山西考察调研。3天时间里,习总书记一路轻车简从,考察了吕梁、忻州、太原等地,瞻仰了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深入农村、企业考察调研。所到之处,无不让三晋大地人心鼓舞。
2017年6月23日,山西晚报社接到通知,要求就习总书记来山西考察调研做一次回访报道。对晚报来说,这么重大的时政报道任务还是头一次。总编辑尹长虹亲自在社委会上安排部署,分管副总编房华高度重视。时任时政新闻部主任刘捷、副主任要维维、摄影记者胡续光组成报道团队。前方,地方新闻部的驻站记者王晋磊、郭小强紧急响应为报道组提供采访保障。
2017年6月23日、24日,报道组沿着总书记考察过的路线日返回报社后加班加点写稿。从我当时任职的政经新闻中心到编辑部门,斟字酌句,层层把关,总编辑尹长虹亲自审定后,连夜排版,并于2017年6月26日在山西晚报刊发了《总书记来到咱身边》的通讯。短时间、高强度、高质量地完成了这次报道。
总书记到山西考察,除了亲切、激动、兴奋,总书记带给山西干部群众更多是鼓舞和殷切的嘱托。
习总书记在山西考察中,要求山西抓好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民生保障、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五项重大任务。这五大任务也成为总书记考察之后山西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源源动力。
脱贫攻坚是总书记最深的牵挂和最大的担当。2017年9月26日,我和要维维采写的《总书记牵挂的赵家洼实现整村移民搬迁了》在山西晚报刊发。总书记曾看望过的刘福有、曹六仁、王三女3户人家都搬到了岢岚县城的广惠园移民新村,住上了新楼房。这则915字的通讯见报后,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人民网等多家媒体转载,向总书记、向全国人民汇报了一个深度贫困村搬迁新居的喜讯。这则通讯不仅向党中央传达了山西脱贫攻坚的新成果,同时让还在脱贫路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充满信心。这篇通讯获得第二十七届山西新闻奖(2017年度)一等奖。
刘福有、王三女只是山西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不只是脱贫攻坚,总书记考察山西这两年多来,三晋大地人心鼓舞,全省人民持之不懈、恒久为功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五大任务,成绩喜人,掀开了山西发展新篇章。
我高兴的是,山西晚报的报道团队参与、记录了这一重大事件,那些文字也载入历史,历久弥新。
2017年9月5日,我和要维维采写的《长治百姓深情讲述和总理在一起的故事》在山西晚报刊发,这份还带着油墨香味的报纸当天早上就出现在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案头,当时李克强总理还未离晋。2017年9月6日,我和要维维采写的《总理点赞临汾企业成绩单》在山西晚报刊发。报道经众多媒体转载后,反响热烈。
2017年9月4日、5日,李克强总理在长治市、临汾市考察。这是总理继2016年1月4日来山西后,时隔20个月再一次到山西考察。
在总理考察山西的前一两天,我接到总编辑尹长虹通知,说有领导人来山西考察,我和时任时政新闻部副主任要维维、时任视觉部副主任马立明组成报道组,随时待命。当时,报社领导也并不清楚领导人是谁,具体去哪里。
9月3日下班后,我们突然接到通知,连夜出发。我们三人,加上司机来杰奔赴长治。那晚路上走了有四个多小时,到了长治,在宾馆办理入住后就快凌晨两点了。9月4日早6点半早餐,我了解到这次参与报道的媒体有山西日报、山西电视台、山西晚报三家。大概上午9点左右,我们驱车来到了潞安集团石圪节煤矿等候采访。此时,我们才知道,是李克强总理来长治考察,我们的任务就是当天沿着总理的考察路线做回访报道。
当天上午,我们完成了石圪节煤矿的回访,总理说道“矿工常年在井下工作,燃烧自己,照亮社会,党和政府一定保证你们转岗不下岗。退出落后产能,未来海阔天空。”至今让人印象深刻。当天下午,要维维、我和马立明又分别行动,回访了总理考察过的山西唯美诺小微企业众创空间和长治市壶关县五龙山乡程庄村。五保户程增明难忘和总理的“三次握手”、村医程姣娥回忆总理接见时笑泪交加的情景现在还留在我的脑海里。
当天,采访全部结束后已傍晚了,报道组成员在壶关全部汇合后已近晚八点了。那晚天下起了雨,我们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当天晚上要交稿,另一个是第二天早晨必须到达临汾。起初,我决定先到临汾再写稿,但到了高速口犹豫了。当时,长治直达临汾的高速还在修建,晚上下雨走国道又不安全,我们计划走晋城到侯马的高速,从沁水再去临汾。估计了车程,最快也得走3个小时。当晚稿件能不能交回去?会不会误流程?是未知数。最后,我决定全体人员折返壶关县,就近在县城找了个有网络的快捷酒店。此时,已近晚9点,所有人还没吃饭。
我和要维维分头开始写稿,马立明开始挑片子,其间,司机来杰给我们每人买了一盒方便面,潦草充饥。我让司机来杰赶紧睡觉,出发时再叫醒他。马立明挑完片后,我又开始挑,安排往报社传。此时在大后方,总编辑尹长虹、夜班同仁也在等候,要闻部常务副主任杨松涛一直和我保持沟通。晚12点,成稿5000多字,我仔细看了两遍后,开始给报社发邮箱,反复确认后已近凌晨一点了。我们又驱车向临汾出发,那夜雨越下越大,视野不好,我们担心出事,一路上几个人几乎都不敢合眼。到了临汾,入住宾馆已是早上6点多了,睡意全无。
9月5日早8时左右,我们又出发,上午在总理考察过的太钢集团临汾钢铁有限公司、山西华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回访,并在下午将稿件传回报社。
三天两夜,我们只睡了4个多小时。但当总编辑尹长虹告诉我们,长治的报道当天早上总理已看到的消息后,所有人都欢呼雀跃。此行,山西日报、山西电视台都是在长治、临汾两地分别派报道组,山西晚报是惟一一家一个报道组完成两地采访的媒体。
回顾这两个采访,我仍然心潮起伏,我感叹晚报团队的战斗力;感叹团队每个人的激情和职业精神;感叹团队每个人为了梦想奋斗的样子。
20年,一代代的晚报人无私地为这张新闻纸奉献着他们的青春和汗水。虽然,好多人如今已离开了晚报,包括本文提到的前时政新闻部主任刘捷、副主任要维维,但晚报人奋斗的精神始终在一批批新进晚报的年轻人身上不断传承,薪火相传。
20年来,我经历过很多事,采访过很多人。我最好的青春献给了晚报,也获得了不少荣誉。我深知,我只是晚报的一个水手,只有加入晚报这艘大船,才有海阔天空,才能迎风破浪,才能到达远方。
山西新闻出版广电局:我局2017年10月19日编发的37期《审读快报》以《晚报特色的重大时政报道》为题发表文章,称赞《山西晚报》特色的重大时政报道。
读者刘泽雨: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扎实、捕捉细节,写出了接地气的重大时政报道。
这一天,是山西晚报20岁生日;这一活动,是我参与、策划的山西晚报又一大型公益品牌活动。
20年,我参与了山西晚报不少大型活动,当然也采写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报道。20年,我已从年轻人,变成了中年人。变化了的,不仅是两鬓的头发颜色,更有职业情怀——当年我想仗义执言,如今我更愿意传播正能量。
1999年7月的一天中午,我一口喝下一大杯白酒,足有四两。那是我有生以来一口喝下的最多的酒。
喝酒的前一天,我所供职的、山西日报社所属的《朝夕新闻》创刊几个月后因故停刊。喝酒那天,吃的是散伙饭。
山西日报社领导来和我们话别,端起酒杯的刹那间,我声音哽咽,泪水奔涌而下。喝下酒以后,领导的话基本没有记住。模糊中,只记住一个意思:大家不用太伤心,山西日报社还会办一份都市类报纸,刊号申请下来就把大家再招进来!
散伙之后,我就坐在家里开始痴痴等待。没有再找一份工作的想法,甚至也没有想过临时打个工补贴家用。而那时,我的孩子刚刚一岁,家里的生活还很困难。
几个月后,我痴痴等待的《山西晚报》在1999年12月1日创刊了,我如愿来到了这里。
刚招入山西晚报的时候,我又碰到了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当时的《山西日报》夜班主任,是我的老领导,他对我及另外两名《朝夕新闻》老同事说,这次考入山西晚报社的人,不用再考试,可以直接到日报夜班上班。但我们三人好像都没怎么考虑,就都放弃了。
那个时候,自己没有太多想法,更谈不上人生规划,就只是觉得,我就要来山西晚报上班。
刚入职晚报的时候,我做的是国际新闻版的编辑,后来是法眼版编辑,没过太长时间,我又调入特稿部,开始了重头稿件的采访报道。
那时的特稿,是都市类媒体的拳头产品。而那时的特稿,舆论监督类报道又占了很大比例。
2006年,霍州一家歌厅两伙客人因酒后互相看不顺眼发生一起命案,涉案凶手的背后是当地豪门,也是黑社会性质组织。得悉这条线索,我第一时间赶到霍州采访。
《霍州惨案背后的豪门阴影》刊发,引起巨大反响。省公安厅迅速成立专案组开始查办案件,最终60多人被批捕、被判刑,当地的这个黑社会组织被连根拔起。
每每忆起这篇稿件的采写,我都会有小小的成就感。因为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有我参与。
现在回顾在晚报的20年,似乎找到了当初坚定地留在晚报的理由:都市类媒体正在兴起,都市类媒体有更大的新闻自由度。作为都市类媒体的记者,可以更多地仗义执言。而能够仗义执言,是很多记者、尤其是年轻记者的职业理想。只是这个理由在当时是潜意识的,不明确不具体。
在特稿部,我们写深度报道,也经常策划一些系列报道。我从开始做特稿记者,后来改做特稿部主编。负责对特稿的编辑,也参与策划部门的系列报道或者活动。
2005年高考结束,榆社的一名高考生考上了大学,他的父亲却因为发愁学费自杀。此事由特稿部记者任俊兵采访报道,引来大批爱心人士的关注、捐款。由此,我们开启了一年一度的“爱心圆梦”助学行动,资助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大学新生顺利进入大学。
那些年,我们见到了太多的贫困家庭,也见到了太多的爱心人士。有一位爱心人士,每当我们的助学行动开始,总会到省慈善总会捐出大笔款项,却不留下自己的姓名。慈善总会的人不知道她是谁,记者也不知道她是谁。捐款需要留名,她写下了“平安”二字。她连续多年捐款,而直到现在,我们知道的,仍然只有她叫“平安”。
2016年,“爱心圆梦”助学行动资助过一名武乡的张同学,她的父母在她小时候就离异了,她跟着奶奶长大,当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张同学代表受助学生在当年的助学金发放仪式上发言。她的讲述,没有紧张,也没有张扬;没有悲愤,也没有欣喜。像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她自己没哭,但台下的人基本全哭了。不是因为她的家境,而是因为她的坚守、坚持和坚强。
第二年,我们准备请张同学回来给那一年的受助学生讲述她的大学生活,以帮助新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她告诉我,她担任了学院的学生会主席,还加入了公益组织,定好了那几天要参加公益活动,实在走不开……
“爱心圆梦”助学行动,我们组织实施了13年。到2017年,我们共资助近5000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我们的活动叫“爱心圆梦”,圆的是贫困生的大学梦。而事实上,作为组织实施者的山西晚报记者,我们每次活动也都能从爱心人士那里学到善良,能从品学兼优的同学们那里学到坚强。以善心与社会相处,以坚强面对生活。这说不上是我的梦想,但至少,这样活着挺好。
2010年,我在央视看到了“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觉得挺好,能不能我们自己也做一个类似的活动。接下来几天,我从网上搜索各省市关于“感动”的活动,结果发现全国大部分省市都有关于“感动”的评选活动。
研究了他们的评选活动后,我在心里有了“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方案。口头向部主任和社领导汇报后,得到大力支持。
那个时候,我完全没有搞活动的经验,也不知道活动方案咋写。记得最初的活动方案,我只写了五条,五句线纸上,我就拿着“方案”去山西电视台找合作、到省文明办找支持去了。电视台、文明办也没有我认识的人,好在人家觉得是个好事,顺顺利利同意了。
就这样,“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在2010年11月正式启动了。那一年的评选活动,虽然比较简单,但也还算圆满。
2013年,山西晚报成立品牌策划中心,报社的公益品牌活动都归到了这里,我也到了这里。当年,作为“感动中国”在山西的合作媒体,我们应央视举办全国“最美村官”评选活动之约,又创办了“山西最美村官”评选活动。这次评选活动,我们挖掘出了一位默默奉献在基层的模范人物——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支部书记段爱平。段爱平原先做煤炭运输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是村里的首富。应村民强烈要求,她当起了村官。当村官后,她把自己的家产都垫进了村里。为了村里的发展,她拼了命地工作,连自己患了癌症的身体也不管不顾。
被评为“山西最美村官”后,段爱平又被评为全国“最美村官”。被评为“感动山西”十大人物后,她又被评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此前,段爱平没有得过什么荣誉,也不为人所知。她的事迹被发掘后,省委发出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向她学习。
“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已成功举办九届,选出了像段爱平一样的感动人物九十多位。常有身边的朋友问我:感动山西人物到底咋样,感不感动?我每次都会回答:“他们做了的,你我都做不到!”
第十届的2019“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正在进行中,现在“山西最美公益人”评选活动即将启动,我感恩遇见山西晚报,感恩通过晚报这个平台遇到越来越多富有爱心的、感动的人物。遇见正能量的人,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赋能,收获更多正能量。而我,正是那个在活动中,不断被赋予正能量的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更容易感知身边的温暖与爱心,他活着是幸福的。唯其如此,晚报的品牌之路、公益之路,我会坚定地、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山西最美村官”获得者段爱平:和山西晚报结缘,始于2013年“山西最美村官”评选,那一年也是我被确诊为食道癌的第七个年头。本以为生命已在弥留之际,但我却怎么也没有想到,因为和晚报的邂逅,让我重燃了与病魔抗争的斗志,并且一坚持又是七个年头过去。
在晚报的关注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我,也知道了返底村。好心人给我送来抗癌的药物、接我去医院接受治疗;热心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帮着返底村的小米找销路,让身处绝境的我一次次看到活着的希望。晚报于我是恩人,也是家人,衷心祝愿山西晚报越办越好!
一座小县城,天刚蒙蒙亮,昏暗的路灯照亮了一个身影,一个高三学生睡眼蒙眬,骑着自行车,风一般地穿过大街小巷,赶往学校晨读。拐弯时不停地按响车铃,看似为了提示路人,其实是为自己壮胆,因为那么早路上几乎没有人……这个学生就是我,那个场景是我对1999年最刻骨铭心的场景。
五年之后,命运将这个学生和山西晚报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至今已十五年。学生将最好的青春留在山西晚报,而“山西晚报”四个字融入了这个学生的血液之中。
2019年,山西晚报跨进了20岁的门槛,而我却迈入了中年,但初心未改。回顾这段情缘,有一句话一直在耳边回荡——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
2004年5月,大学快毕业了,满眼彷徨、迷茫,当务之急就是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能和女朋友在同一个城市工作。
实习期间,得知山西晚报招聘,我报了名,当时对报社的印象,都来自于实习老师的灌输,山西晚报是发展最好的都市类媒体。笔试、面试、见习考核……最终成为山西晚报社会部的一名记者。
当时,好多大学同学还没有找到工作,而我距离毕业还有一个多月,工作已经找好了,最难得的是当时女朋友也找到了工作,而且我们工作地点就在同一栋大楼内。兴奋、激动、满怀希望地开始进入社会。
山西晚报为什么选你?至今,报社内有一个传言,而这个传言出自于“好基友”之口,因为我的身高(实际身高168厘米)。简直就是“交友不慎”!
传言如下:招聘表填写爱好:篮球。负责面试的刘姓副总编第一印象,这货肯定个子很高,不错,要重点关注,毕竟能给报社篮球队增添一队员。谁知道,他见到真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么矮!但是“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已经招聘进来了,也退不了了!
我从来没去找那位面试的副总编求证过,但是我反驳的理由是:我真的喜欢打篮球,我也进入了报社的篮球队。
刚入职的第一年简直就是煎熬,为了完成每个月的考核,可以说是夜不能寐。每天早晨最害怕的事情就是部门主任给我打电话说你漏稿了,最愁的是每天下班之前的报题……报社那种快节奏的工作逼得我这个新人快发疯了。刚入职那种兴奋与激动,没几天就被磨没了,剩下的就是焦虑。
无论怎样我都要留下来,当时只剩下这个信念了!回想那段时间是我成长最快的阶段,一年之后,终于能“独立行走了”。如果没有那段时间的磨砺和坚持,肯定没有现在的我。
2004年至今,我从事过教育、环保、交警等领域的采访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承担一些重点新闻策划。
目前,社会部坚持十年以上的两个品牌活动都由我负责组织,《大型公益活动爱心送考生》坚持了14年,《省市招办做客新闻会客厅》坚持了12年。这两项活动倾注了山西晚报社大量的“心血”,它就像一个成长的婴儿,每一步成长都会让我们欣喜不已。而成长过程也是付出的过程。
每年的6月是“爱心送考生”开花结果的日子,而我们的耕耘提前一个月已经开始。策划方案出台、发布预约信息……所有环节所投入的人力是外人无法想象的!数字也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每年打出接听电线页,每次印制爱心标识不少于2000个,历年报道版面不少于十个,所报道文字有几万字。多年下来,“爱心送考生”成为山西晚报社的“习惯”。
有一个场景至今无法忘却,那是2008年6月5日,300个电话必须在两天内全部打完,保障预约服务家长和爱心车辆实现对接。这两天,社会部全体人员集体打电话,每个人都抱着一个电话,无数次重复一句话,“这里是山西晚报,您是考生家长……”,你声音高他的声音比你还高,互相“攀比”声调,整个办公室就像炸开了锅,就像一个话服中心,有的人嗓子都喊哑了!难能可贵的是,这份“额外”工作之外,大家都完成了各自的采访任务。
14年,一次次安全送高考学子进入考场,积小爱成大爱;14年,我们用坚持守护着考生温暖的梦。
所有成绩的取得,是团队坚持和付出换来的!山西晚报成就了个人。人到中年开始喜欢回忆,与好友回想我的发展,他们说,山西晚报社会部成就了我!
其间,我与当初的女朋友结婚生子,而与山西晚报进入水晶婚,透明晶澈而光采夺目。
与山西晚报组建“家庭”15年的后半段时间,我主要负责教育领域的新闻报道,每年的中高考报道就是为这个家增光添彩的时候。服务好考生,为山西晚报赢得最好的社会声誉。
每年5月中旬,就像中高考冲刺的学生,我开始着手准备当年的中高考报道方案,了解第一手信息,掌握招考最新最权威的动态是“必修课”。而且为了打赢这场“中高考报道战役”,每年都想着能有新创意。
山西省第一年高考实行平行志愿,为了能把这个政策吃透,并给考生和家长说清楚,采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专家整整一周,逼着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双虎双休日“加班”,稿子一次次地修改,一次次让专家帮着校正,前前后后修改十多次,最终刊发两个版通俗易懂而且准确的稿件。除了解读政策之外,还有数据分析,不仅为报社当年高考报道添了彩,而且帮助招考部门很好地宣传了政策。
把新媒体手段引入中考报道实践,2014年太原市中考分数线公布,在会场第一时间将分数线通过山西晚报官微推送;2018年,通过报社官方微信视频直播省高考巡查指挥中心;2019年,省市招考部门负责人接听高考热线活动,首次请专家进行视频直播,线上线下同时回答考生和家长的问题,在短短两个小时内,山西晚报新创建的“北国视频”就吸引了12万网友在线观看交流……
一次次地手段更新,为的是广大考生和家长得到实惠;一次次地创新,为的是山西晚报这个家庭能向全媒体实践操作更进一步。
山西晚报要成为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作为家庭一员的我一直在努力。
我12年连续追踪报道山西极地科考,推出了“山西学子南极科考行”系列报道,采写稿件近三十篇,全程完整记录了山西人的极地科考之旅,从2004年报道“山西南极科考第一人”窦银科开始,到他的弟子袁凯琪、刘磊、潘曜,可以说是如实记录了山西极地科考的“历史”。
12年来,窦银科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有什么事情,都会和山西晚报最先联系。每次去南极带队科考前,会先和山西晚报联系,好像是在打卡上班一样;科考期间的状况,也会习惯性地第一个告诉山西晚报。
记得窦银科第二次去南极,当时有一架直升机出了事故,他带队在冰天雪地里寻找这架飞机,所幸他们找到了。就在第二天一大早,我主动打电话采访,这让他很震惊,要知道这件事情才隔了一个晚上,还没来得及和任何人透露。这件事情窦银科多年里和我一见面就会提起。
15年相濡以沫,共同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我有幸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我希望能一路相伴走下去,初心未改!
“山西南极科考第一人”太原理工大学教授窦银科:王冠兴已经是山西极地科考发展的“见证人”。刚开始时,我对于新闻报道的事情是抵触的,觉得我们只是一个搞科研的团队,为了国家和山西的南极科考事业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已经把钻研南极科考课题当成了生活常态,不觉得这有啥报道的。但是王冠兴的热情打动了我,多年来只要我们团队有一点“风吹草动”,第一个采访报道的就是山西晚报的王冠兴。12年来,我们团队发生的任何事情,可以说都是通过山西晚报讲述给了更多人听。王冠兴和他身后的山西晚报,就是我们科考团队中的一员。
“这菜卖得好吗?是往菜市场卖,还是直接销往超市?”“你们的菜是从田间地头直接买的吗?”省人大代表温变英、徐时红和郭冬枝蹲在蔬菜大棚地垄上,站在超市蔬菜摊前,向村民、市民问民情,记录下大家反映的问题。
返回驻地,温变英、徐时红和郭冬枝穿着沾着泥土的鞋子,走进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现场,参加分组审议。这一次午休时间的实地了解民情,只是为了充实一份有关菜价的建议,做最后冲刺。
两会特写《一份有关菜价建议的最后冲刺》见报后,很多读者点赞:原来代表们的建议是这样写出来的啊,如此才能真实反映民情民意啊!
从会场采访,跟到田间地头,再到超市卖场,《山西晚报》两会报道团队记者李莉写出了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两会新闻,立体呈现了代表履职的过程。
其实,像菜价建议这样鲜活热乎的两会报道,《山西晚报》的两会报道中有很多。两会是我省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两会报道自然是时政报道的重头戏。20年,无论是传递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和精神,还是反映百姓呼声,《山西晚报》“多兵种”集团作战,不断丰富报道手段,在创新中寻求突破,使得两会这场开年大戏越唱越精彩,持续焕发活力。
2014年1月9日,“山西晚报直通两会”现场,裴建功夫妇和李小莉声泪俱下,讲述苯丙酮尿症(PKU)患儿家庭的沉重负担,“抱团”求助,希望政府能关注这一特殊的患者群体,得到卫生、民政等部门的救助。在场聆听的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无不动容。
座谈会结束,从PKU患儿家庭走访,到残联调研;从个体到群体;从1人到7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开始为PKU患儿奔走呼吁,多方了解,多次讨论,将家长们的求助写成建议带上“两会”。山西晚报两会报道团队记者要维维、李晶持续跟进报道此事,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一起为这个特殊的群体寻求救助。
2014年11月,省卫计委将苯丙酮尿症纳入新农合的重大疾病保障范围,孩子年龄限制在0岁至14岁,报销设置上限1.2万元,按70%比例进行报销。
2015年7月17日,省人社厅出台《关于苯丙酮尿症患者门诊治疗费用支付标准通知》,将苯丙酮尿症纳入城镇重大疾病保障范围,不再受限住院,平时的特食、检查、药品均列入报销范围。
PKU患儿们的家长笑了,PKU患儿家庭的负担减轻了。向上反映百姓呼声,向下传递政府决策,《山西晚报》两会报道成为一座连接政府与百姓的连心桥。而“山西晚报直通两会”就是这座最民生、最有力的连心桥。
2011年,“山西晚报直通两会”首次启程。每年的省、市“两会”召开前夕,“山西晚报直通两会”就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一同,走进社区基层一线,走近百姓,面对面交流沟通民生热点话题。“山西晚报直通两会”启动9年来,共有近80位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受邀下基层进社区,征集民意,共话民生,其中反映的不少问题被代表委员们写进自己向大会提交的建议和提案中。
民生热点是两会报道的焦点,大政方针则是两会报道的核心。《山西晚报》两会报道及时呈现领导干部对山西发展的决策、刊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言献策,邀请专家学者解读政府报告中的新年新政,将两会政策深入浅出地解释给读者,发挥上情下达的作用。
“当时,大堂里人很少,偶遇书记挑书,真是意外,还有一点兴奋……一刻钟后,袁书记选到他满意的书,约有十本。它们中有《大外交》《货币战争》《基辛格——美国的全球战略》。眼前这一幕,令记者想起媒体开放日上袁书记说过的一句话:学习者智、学习者胜、学习者强。”
这篇200多字的小特写《袁书记挑书》,是2012年3月7日,山西晚报记者张丽荣(时任山西晚报驻北京记者站站长)、李莉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时采写的一则两会新闻。那是山西代表团全团会议结束不久。记者前往餐厅就餐途中,突然看到在驻地酒店大堂的会议服务售书处,一个身影正专注地俯在书架上,一本本浏览书脊上的标题。定睛一看,是时任省委书记的。于是,记者立即驻足观察记录,落笔成稿。次日,该篇小特写刊发于《山西晚报》头版位置。
在《山西晚报》两会报道中,对领导干部在会场的语言、行动予以关注进行人性化报道,提升了两会报道的可读性。
消息及时反映会议流程、会场动态,能使读者了解“两会”新精神、新政策;通讯深度挖掘热点话题,进行重磅报道;图片形象生动展示代表、委员精神风貌,会场新风……《山西晚报》两会报道在运用传统的消息、通讯以及图片传播手段的同时接轨时代发展,“多兵种”集团作战,对接微博、网络等新媒体平台,实现全媒体报道两会。
2011年,省“两会”期间,山西晚报在省内媒体中第一次开通“两会”微博。记者织“围脖”,网友看“直播”,每天活跃在会议现场的记者,通过个性化的表达,依托微博这一平台第一时间与读者、网友分享“两会”会场内外值得关注的新闻、现场花絮、精彩观点。
与此同时,山西晚报每年还会设置相应的栏目,全面关注两会会场,为读者采写他们关心、关注的两会新闻,这些栏目有《我爱问两会》《两会热点》《两会重磅》等。
山西晚报两会报道的每一次创新都是一次突破,既是个人眼界的突破,也是报纸影响力的突破。
每年3月,全国两会盛大召开,全国瞩目。2011年、2012年,山西晚报连续两年派记者赴京报道全国两会,成为山西都市类媒体中惟一一家参会报道的媒体。
2012年的全国两会报道,山西晚报从报道力量增加到策划力度加大均实现了突破。张丽荣、李莉、武六红三名赴京记者围绕时下热点做了众多策划报道,如开设代表日记专栏,邀约人大代表每天写日记发表等。
同时,山西晚报全国两会前方报道组还创新报道方式,与河南大河报联动,选取两省相邻城市晋城与济源,就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强跨区域合作的话题,对话两市全国人大代表,完成《中原经济区崛起需要跳好“集体舞”》的报道,引起强烈反响,使得盛会报道上了一个台阶。
还是在那一年,山西晚报全国两会前方报道组一面完成采访任务,一面与省人大对接、联络,最终,《山西晚报》首次“进京”,被送到山西代表团驻地——远望楼宾馆,每一个代表的房间,实现了“影响力”从省内到省外的突破。
2012年,山西晚报“直通两会”栏目,在原先走进社区听民意的基础上,还通过报纸向读者征集百姓“最关心”“最期待”“待解决”“好建议”。消息刊发后,收到建议近千条,涉及社会管理、城市建设等方面。在省“两会”召开期间,本报“两会”特派记者从中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话题,通过详细调查采访,把这些问题“带上两会”,并寻找该行业或相关领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探讨、解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企业养老金能不能再涨涨》等一系列稿件的见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为让基层的声音直达省“两会”,2013年、2014年在省“两会”召开前,山西晚报独家与省政协提案委员会联合向社会征集提案线索,两年共收到意见建议300余条。
太原市社会福利精神康宁医院办公室主任高军:作为山西晚报的一名老读者,从全国、到省、市,每年的两会新闻报道我都会看,很多最新、最权威的民生政策都是从晚报上看到的。这么多年看下来,《山西晚报》两会报道内容越来越丰富,报道的手段也与时俱进,形式多样,很享受《山西晚报》奉献给读者的这场开年大戏。希望《山西晚报》继续做好百姓与政府的连心桥,将民意传递到两会的会场,问民情、解民忧,推动社会进步。
一份报纸20岁,一个人20岁,都值得纪念,而纪念的最好方式,就是铭刻那一份份不曾忘却的记忆。与山西晚报相伴18年,交集最深的就是关于山西文化新闻的一次次深挖,这些记忆属于我和我们的团队,更属于这个20岁正当年华的媒体。
2016年5月,山西制造的廉政大剧《于成龙》,进入拍摄的最后一站,也是于成龙为官生涯的起点——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这里也是山西晚报独家探班《于成龙》的最后一站。
偏远、凋敝造就了这里独一无二的原生态风光,随手发一张工作照都会被认为是在画境中,但如果有人觉得《于成龙》的拍摄本身也如此诗意,就大错特错了。
拍摄《于成龙》的前因,许多人是清楚的,在当时山西的政治生态里,山西人太需要一部作品去重建生态和自信,太需要一次亮相去捍卫历史和未来。作为一名文化记者,我感知深切。于是,从2015年筹拍到2017年作为央视一套开年大剧上映,我关注了这部剧一年半。
从广西柳州到罗城,记不清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颠簸了多久,终于来到深山里的拍摄地。而我一到,制片人就先给了我一个“警告”:“不要单独行动,这里蚊虫蛇四处出没,危险!”随后贴心地递上来两瓶当地特制的驱蚊虫花露水。
我去的那天下午,一个当地的群众演员拍戏中,后背不小心撞到道具箱受伤,被紧急送往医院,一时间陪护问题、赔偿问题、家属情绪问题等一涌而来。其实,这还仅仅是制片团队当天要面对的棘手问题之一,主演于成龙的扮演者意外中暑,其他所有演员的拍摄场次、时间重新协调;主景地大勒洞一村民家新盖的房子第二天要封顶,会搞风俗仪式,要与村委、住户紧急协调……那天,制片团队照旧从早8点工作到第二天凌晨近3点。
其实,跟随他们采访到凌晨的时候,我就开始有点吃不消了,不是单纯的熬夜吃不消,是我看到他们面对一波又一波急需解决的问题,都觉得心脏超负荷。而正因为有了这些亲身探访的素材,才让后来独家刊登在《山西晚报》上的报道,多了几分鲜活。
《于成龙》开拍后,我一路追随剧组采访报道。在剧组,我和工作人员一起熬着夜、就着冷风吃盒饭,却被于大人的故事感动到热血沸腾;也在荒野外,被虫蛇追杀、斗着胆子练逃生,为自己的采访生涯增加吹牛的资本。
当我目睹64岁的著名导演吴子牛病得连线月在无锡穿着羽绒服工作,还不离开监视器1分钟;当我见识了为了抢进度,主演修庆肋骨断了3根,还坚守剧组,连续拍摄了90天;当我看到许许多多的山西影视人为了这部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大剧忘我付出……我手中的笔,也变得无比有力。
这部剧杀青之后,因为山西晚报的全程独家报道,我受出品方之邀,为这部剧写了一本拍摄札记《成龙记》,而这本书里的许多内容也成为后来《人民日报》《学习时报》、中央电视台等众多著名媒体报道《于成龙》、报道山西反腐倡廉新亮点的基础素材。
再后来《于成龙》大获成功!不仅2017开年就雄霸央视一套、八套,收视率破2、网络点击量超过6.8亿人次,还连续在2017年中宣部“五一个工程”奖、2018年广电总局“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上为山西争得最高荣誉。
每每此刻,我心里就充满欣慰、感动,并以和他们共同战斗过为荣,以《山西晚报》见证并记录下这一切为荣。
2019年9月13日,传统的中秋佳节,山西大剧院,舞蹈史诗《黄河》14日首演前的最后一次大联排正在进行。“合家团圆”在这里赋予了另一层含义,因为这个日日陪伴了7个多月的战斗团队,俨然已经是个大家庭。而这一刻,独家追随了《黄河》一路的山西晚报记者,也没有缺席。我们四个人在彩排间隙,在大剧院的等客区仪式感满满地分享月饼,那味道可能会终身难忘。
采访结束,出剧场的时候,凌晨已过,中秋成昨,我忍不住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了一首小词:《一剪梅·中秋有感》“携手中秋剧场行,曲也声声,舞也铿铿。屋外心头一般同,空色蒙蒙,泪眼盈盈。黄河入晋几奔腾,卅年如梦,一舞终成。无月之憾转头空,晴且从容,阴亦从容。”倒不是要显摆诗情,而是那时那刻,想起追随《黄河》的那一路,实在有太多曲折、太多感慨,而阴云蔽月的中秋夜似乎太适合表达。
一天之后,《黄河》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开场前,山西大剧院外排起少见的长队,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聚焦山西,整场座无虚席,谢幕时是观众长达20分钟的致敬掌声……那一刻,所有经历的艰辛与困难都不值一提。
“听说山西省歌舞剧院要排《黄河》是很久前的事儿了,今年过年后,听说张继钢一头扎进自己的母团省歌开始秘密创作,便知道这部献礼新中国70华诞、纪念《黄河大合唱》80周年的作品,如箭在弦上了。但作为我省的重磅献礼作品,也是省歌转企之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作品,他们压力巨大。此时省歌想到了多年的老友山西晚报,两头一拍即合,于是独家宣传的重任落在了山西晚报肩上。
从7月2日第一次受邀进剧场观看彩排,到而今《黄河》首演这两个半月的时间里,省歌和张继钢导演给了山西晚报巨大的信任。而山西晚报的全媒体记者团队,也真正成为《黄河》的一员,放弃节假日,甚至连中秋节当晚都是在大剧院《黄河》彩排现场度过的……
而对稿件的打磨更是精益求精,对张继钢的一篇成稿,前后历时半个月、3次不同地点的深度专访;对昔日‘黄河儿女’的5000字稿件,背后是15000字的删改;对省歌6位演员的采访,经历大换血式的来回调整……摄影团队、新媒体团队,也把《黄河》的拍摄、录影、优化排版等工作力争做到最好!
一篇一篇的重磅报道如同一声一声的春雷,在国内文艺圈炸响!而这也换回《黄河》未演先红、一票难求的山西‘现象级’事件。
9月8日,《黄河》最后一次在省歌剧场大联排,张继钢导演直接表扬我们的报道团队:‘《山西晚报》功不可没!功不可没!现在弄得票可紧张啦!我没有想到的是,山西晚报的宣传思路如此清晰,特别是手段还如此多样。’9月12日,《黄河》首演新闻发布会上,张继钢抱怨式盛赞:‘哎呀,《山西晚报》可是惹麻烦了,因为你们,现在全国观众除了澳门、青海、台湾没来人,其余都来了,现在弄得连我都没票!’”
75天,“养在深闺”的《黄河》在我们的手里“盛装出嫁”!《黄河》也在《山西晚报》的见证下,磅礴“入海流”!
山西晚报20年,山西文体报道20年,我们的脚步从国内各大电影节、各大赛事,到海外的巴黎、威尼斯、好莱坞、罗马、马来西亚的电影、文化活动,伦敦奥运会等国际赛事;我们的目光从本土的文体事件采、评,到放眼全国甚至全球的关注;我们的地位,从一个个单纯的记者编辑到业界重要活动的评委、嘉宾、策划人……是这个平台、这份职业赋予我们无尽的可能。
因此,上面叙述的这两段故事,又怎能穷尽那7300个日夜里无数人的采访过往?它们甚至可能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但这些真实发生在采访幕后的故事,却在某一个侧面印证着山西晚报人的某一些特质:我们从未停止过开拓的脚步、我们从未疏忽过真诚的信任,我们从未迷失过好奇的眼睛,我们从未忘记过怀抱的初心!
热心读者:每次看《山西晚报》的文体报道,都觉得有很深的代入感,作者绝不是草草应付,即使一个小小的演出,记者也能妙笔生花,让人如临其境。而在一些大型报道中,更是能见到记者的功力,一看就是深耕这个领域多年,见解非常独到,举重若轻,耐人寻味。
1999年的时候,全世界担心两件事,一个是诺查丹玛斯“1999大劫难”的预言,一个是计算机的“千年虫危机”。如果预言实现,那么人类社会就将终结;如果危机得不到解决,那么世界至少计算机世界就会崩溃。如我们现在所知,世界末日的预言就好像一个杞人忧天的笑话,而在大多数人没有觉察的时候,危机就平稳度过。于是世纪之交的人们,开始憧憬一个美丽的新世纪的到来,但是,还是很少有人能意识到,接下来的20年,将会是怎样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翻天覆地的20年。
1999年12月1日,就在两个世纪的分界线上,《山西晚报》创刊,开始翔实而生动地记录这个时代、这个世界,为这波澜壮阔翻天覆地的20年留下了丰富的细节和注解。
《山西晚报》创刊4年后,我成为它的一员。很多时候,我会感谢当初自己这个偶然的选择,让我不仅亲历这个时代,也能观察和记录它。
在山西晚报,我绝大部分的时间待在副刊部、文化部,所承担的任务是报道省内外文化领域的事件和人物。翻开报纸厚厚的合订本,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和我的同事,没有漏过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假如说,五十年、一百年后,有人要写文化史,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将山西晚报给他,让他能够检视和参考,帮助他写出一部信史来。
作为媒体尤其是大众媒体,追逐热点是天性,有些时候,会显得有些势利。但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之所以会成为热点,隐含社会的发展趋势,反映大众的内心期待,这是根本原因。而基于此的报道乃至解读,满足了大众的信息需求,这是媒体的基本任务。于是,20年间文化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喧嚣一时的事件,都能在山西晚报见到。
但20年来,令我们最以为傲的,是对那些当时并不太被人注意,之后却对文化乃至其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和事的报道。比如说网络作家,他们中的许多人,现在已经是坐拥千万粉丝、收获千万稿酬的“大神”,他们的作品,被千万人所阅读追捧,并通过影视改编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和传播。但十数年前,他们甚至不被称为作家,而被叫作“写手”,他们的作品,被认为意淫、荒唐,没有任何文学价值,也没有任何人会对其做严肃的研究。但我们认为,仅仅因为他们拥有的庞大的读者群体,网络作家或者说网络写作,就应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更不用说,能够判断作品是否是经典的,只有时间,而和它的形式、技巧和载体无关。
基于这个理由,我们关注了萧鼎(《诛仙》)、今何在(《悟空传》)、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天下霸唱(《鬼吹灯》)等许多网络作家,让他们走向大众视野,而通过对他们的关注,我们也更清晰地了解了读者阅读趣味的变化和通俗文学发展的趋势。
令我最记忆犹新的,是我们对科幻作家刘慈欣十数年持续的关注。科幻文学,本身就是类型文学的一种,相较于网络作品,更是小众作品。但幸好在办公室,有刘慈欣从处女作时期就开始的“粉丝”,让我们得知了这位在国内科幻领域扛鼎的作家。
我们第一次报道刘慈欣,记者是偶然邂逅,刘慈欣也无新作,所以只是简单地报道了他的动态。这一篇小小的豆腐块稿件,引起了小小的震动,很多科幻迷,认为一家主流报纸关注科幻文学、科幻作家,足以称贺,而我们也初步认识到了“大刘”的影响。再一次,是刘慈欣《三体》甫出版的时候。刘慈欣当时在科幻界如日中天,是国内科幻领军人物,连续多年获得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只是,还没有得到主流文学界的承认,出了科幻圈,知道刘慈欣的人也不多。不过,得益于记者对科幻文学的熟悉,立刻认识到《三体》对中国科幻的意义,我们虽然不能像后来研究者“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定义的那么准确,但也认为是石破天惊的作品,立刻涌动起强烈的采访的欲望。通过出版社,我们联系上了刘慈欣,对这位理性、冷静、谦虚的作家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印象。稿件见报后,作为很少的关注科幻文学的主流都市类报纸,我们得到了科幻迷的赞誉,至今,在贴吧在博客里,还能看到稿件的全文转载。
《三体》系列连续面世,刘慈欣逐渐走向大众视野,具有了超越科幻领域的知名度。我们利用各种机会,也断续采访过他,联系始终未断。2015年8月,他获得世界科幻文学最高奖雨果奖的当天,山西晚报记者就在他家中;他作品的研讨会在太原召开,山西晚报也是不多的几家参会媒体之一。一直到今年年初,两部大热的电影《疯狂外星人》《流浪地球》,都以“刘慈欣作品”作为一个卖点,在《疯狂外星人》路演来并的时候,刘慈欣特邀出席,山西晚报又是省内唯一受邀采访媒体。山西晚报将他和宁浩作为当月的“封面人物”重磅推出,其中有一篇文章,就是通过山西晚报记者的眼,观察刘慈欣十数年的变化——这样的稿件,在同城媒体里,只有山西晚报能写。
刘慈欣的成功,是他个人多年笔耕、深刻思考和恣意放飞想象的结果,他的走红,更多得益于互联网大佬的热推、网民的追捧,还有雨果奖的认可,山西晚报见证了这一切,见证了一位类型文学的作家从默默无闻到天下皆知的完整经历。同时,也证明了我们的眼光,证明了我们作为一个合格文化记者的素质。
当然,作为一家地方性的媒体,我们用力更深的还是本土的文化报道。20年来,历任的社长、总编辑都明确提出要挖掘本土文化。
山西是文化大省。何以称其“大”,如何让其不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作为国内唯一以省名命名的主流都市类报纸,山西晚报自然责无旁贷。
在我进入山西晚报副刊部以前,山西晚报已经推出如“山西古祠堂”“山西古渡口”“山西民歌”这样的系列报道。十数年间,山西本土文化的系列报道不断推出,“三晋名人故里”“山西古战场”“山西古关隘”“山西古塔”“三晋侠踪·武侠小说中的山西故事”“搜神记——山西本土神灵”“晋人传奇”“民国档案揭秘”“山西文学三十年”等等,刊载它们的版面“厚重山西”成为读者认可度非常高的一块经典版面,不少读者专门来函来电,表扬夸赞,“剪贴下来慢慢看”,更是许多人的习惯。
这其中,“三晋名人故里”最为成功。刊载时间长,几乎两年时间;参与人数多,总编以下,各部门主任、资深记者纷纷上手;内容丰富,古代山西最著名的人物尽皆包罗;形式新颖,人、史、地交融,过去与现在纳入同一时空;讲述与思考并重,既当导游,又作解说,给读者一次完美的山西文化之旅。
作为“厚重山西”当时的责任编辑,这个系列里我写得算是比较多的。当时我尚年轻,满心都是对山西文化的好奇,访古探幽,不管是断壁残垣的破房,还是荒草丛生的古墓,都兴冲冲近前;看碑刻,查古籍,总想犄角旮旯里找出不为人知的故事,并为乡人讲述的每一个传说激动。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就走上了报道山西文化之路。十几年的职业生涯,几乎是我全部的工作内容。或许可以说,我为挖掘山西文化,向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山西文化做出了一点微小的贡献,但实际上,我个人的收获更是巨大。粗略算来,山西11个市一百多个县市,我最少也跑过七八十个,写下的稿件,没有百万字也差不多。如果没有这些经历、这些稿件,我的职业生涯岂不是一片空白。更何况,是这些经历让我成长,让我从一个满身学生气的新记者,成为一个所谓资深的媒体人。
现在,媒体的形态、传播的方式相较我刚参加工作,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厚重山西”的版面,也在历次改版中淡出消失,但我想,“山西”“厚重”依然,我们也将会用更现代的方式,去讲述山西故事,用更立体的方式,去呈现一个“大美山西”——这依然是我们命定的任务。
医务工作者王继侠:山西是文化大省,但还不能说是文化强省。当我走在太谷王贤村,走在闻喜杨深秀墓,走在上兰村的窦大夫祠时,会想到对这些地方的了解,第一次都是通过《山西晚报》的文化报道知道的。
在山西文化大省的土壤上,有那么一群人,一直在努力灌溉,尽管力量微薄,但他们一直在灌溉。
5年前那个初夏,山西国际会议中心,全球200多名晋商企业家,应山西晚报邀请,从天南海北汇聚太原,参加首届“寻找晋商领袖”颁奖典礼。
那是一届星光熠熠的晋商盛典,四川山西商会会长、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来了,吉林零售王、欧亚广场创始人曹和平来了,广东山西商会会长、“大运摩托风驰天下”的远勤山来了,“为地球人做好一碗面”的九毛九餐饮创始人管亦宏来了,“一群人一辈子做一件事”的酒仙网创始人郝鸿峰来了,“链接所有美好”的美特好连锁超市创始人储德群来了,海南山西商会会长陈峰发来亲笔贺信,北京山西商会会长李建国从美国发来恭贺视频……
莅临盛典的山西省副省长王一新致欢迎辞。他说,这么多晋商企业家,从四面八方回到山西,就是因为对山西的一份情怀。每一位晋商精英,都是传奇,都是一本厚重的书。对于“寻找晋商领袖”主办方山西晚报,这位懂金融、懂经济的副省长说,“能够举办这么一次活动非常不易,为山西增加了很大信心。”
作为“寻找晋商领袖”采访团领队,我正沉浸回忆、百感交集间,一位年轻男士,猫着腰穿过会场,在我身边驻足低语,“您好,我们想和您说件事。”
随着他的指引,我们来到会场一角,那里坐着山东晋商代表队,十几位来自济南、烟台、淄博的参会晋商,用意寓复杂的眼光看着我,那里有委屈,也有期待。
正好到了会议茶歇,一场令我刻骨铭心的“批斗会”开始了。主题只有一个,风情姐姐你偏心,你们走遍全国,唯独不去山东看我们!
始于2014年的山西晚报“寻找晋商领袖”大型寻访,走过大半个中国,采访了近百位晋商企业家,直到今天,仍然保持着山西新闻界跨省最多、行程最远、采访晋商最全的纪录。从春到夏,寒来暑往,从滴水成冰的东北,到秀美如画的港粤,从牛肉奶茶香飘飘的大草原,到天空大海蓝莹莹的小江南,我们拜访当地山西商会,采访背井离乡事业有成的晋商代表,聆听跌宕起伏的奋斗故事,分享令人动容的创业悲喜,解析可以复制的财富密码,重温历久弥新的晋商精神。
披星戴月,踏雪冒雨,我们每到一个省一座城,当地商会全体出动翘首以待,企业家们倾情款待聚散依依,每一次的接风家宴,主题永远是,欢迎家乡媒体山西晚报“寻找晋商领袖”采访团。
大半个中国都走了,但“好客山东”竟然没有来得及光顾,有着“一山一水一圣人”的齐鲁大地,竟然还停留在我这个领队来年的采访版图里。
“寻找晋商领袖”颁奖典礼,在笑泪交融中圆满落幕,采访团与即将踏上归程的企业家们依依惜别,我们相约,在经济寒冬里,更要抱团取暖彼此珍重。
首届寻访余韵未绝,我又昼夜不停,开始规划新一年的“寻找晋商领袖”采访线路,我毫不犹豫,将寻访首站放在了俺山东。
新当选的山东山西商会会长李文君,暂时放下离石的投资项目,陪我们一同乘坐高铁,从太原直抵济南。
想想那些漂泊创业的晋商游子,他们放弃家门口的舒适区,在陌生的异乡从零开始,打拼出属于自己的辉煌。来自家乡的每一声问候,都让他们视若甘霖,倍加珍惜。
四川成都,在采访团组织的“你在四川还好吗?”座谈会上,四川山西商会名誉会长刘明建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家乡媒体的问候,让在外游子有了着落,放心吧,我们在四川挺好的。
浙江杭州,浙江山西商会首任会长张介中,为山西晚报的来访,反复筛选名单,唯恐遗漏了杭州之外的晋商乡亲,他说,采访团跨过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险,给在外晋商送来乡情,让我们的心,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山东山西商会秘书长周俊清致欢迎辞,这位高大英俊的“商会总理”妙语连珠,贡献了很多金句,他说,最难风雨故人来,在绵绵细雨中,我们迎来了山西晚报“寻找晋商领袖”采访团,家乡媒体的关爱,让我们这些“一手拿算盘,一手捧论语”的山东晋商,有了稳稳的依靠。
掌声。笑声。担任座谈会主持人的我,不禁暗暗感慨,山东晋商不一般,因为论语的陶冶,他们一边拿着算盘,一边端着文化。
这是一场有情有义、有笑有泪的恳谈会交心会,俺山东晋商,以最殷切的笑脸,欢迎采访团到来。
一手拿着算盘,一手捧着论语。寻访晋商的几年间,我对这句话有着格外深刻的感悟:捧着论语,是指企业家的修为;拨着算盘,是商人的日常必修。
在吉林,采访团来到著名的欧亚广场,这个亚洲单体面积最大的零售广场,顾客云集人山人海,穿梭其中,我们并未感到电商冲击下,传统零售业的冷清凋敝。
欧亚创始人、著名晋商企业家曹和平,在欧亚总部办公室,早早等候着我们。这位整日面对商战厮杀的零售之王,从始至终面带微笑,款款道来。
不可避免,我们要追问欧亚成功的奥秘,他摆手一笑,告诉我们,做人好了,做事就成了。这些年,他没有敌人,从不失眠,一直在享受商业之美。
结束采访,这位名震江湖的商界大佬,将采访团送至电梯口,微微鞠躬,含笑送别,直到电梯合拢。
在石家庄,正逢冬至,河北山西商会副会长曹彦军邀请采访团共进午餐,这位来自和顺的晋商,为自己的企业起名“山河”,他笑眯眯地告诉我,“你看,山西必须放在前面。”
就在山河公司食堂,和员工一起包饺子的曹彦军,向我谈起他的经商之道,他说,要想老板美美的妥妥的,必须先让员工美美的妥妥的,大家才能都美美的妥妥的。
在郑州,河南山西商会会长郭启文,有一个著名的习惯,晚上从来不外出应酬,这位霸道总裁认为,晚饭时间,必须属于家人。采访时他忽然停下来,吩咐助理将他新买的一双棉布鞋送回家,老母亲的脚不舒服,他怕母亲久等。郭启文在每个地方做项目,总能交到一批知己,公司效益越来越好,机会越来越多。他告诉我,这些年,他坚守的企业文化就是,做一个项目,树一座丰碑。
在北京,尤其在天寒地冻的周末,要让一群人穿过北京城,参加一个会议绝非易事,北京山西商会秘书处做到了。“你在北京还好吗?”座谈会,其情其景,因为独特,至今记得。
必须提到“寻找晋商领袖”的独家冠名单位,山西百年老字号广誉远,她的加入和伴随,为转型期的媒体生存,提供了崭新模式,历时5年的全国寻访,广誉远与山西晚报的完美合作,堪称佳话。
“你在北京还好吗?”晋商恳谈会,因为是一年的压轴之作,所以放在了年终岁末。
应广誉远掌门人郭家学邀请,这场集合了近百名北京晋商的聚会,就设在了广誉远位于北京前门的总部。
有人说过,企业家是带着一群孩子赶夜路的母亲,转型压力、竞争压力、国际国内风云变幻的压力,让企业家如履薄冰。
这些年采访过很多晋商,你们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却常常资金紧张;你们负重前行换来员工岁月静好,自己却诚惶诚恐四面楚歌;你们能在股市调动万马千军,却对每天晚上不请自到的失眠束手无策;你们伤痕累累的身躯,配得上最耀眼的勋章!
那场座谈会,我没出息地,几度哽咽落泪。我告诉这些晋商亲人,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浙江山西商会首任会长张介中:山西晚报“寻找晋商领袖”采访团走了大半个中国,看望在外奋斗的晋商游子,给我们带来了家乡的问候,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温暖的力量。他们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用真情工作,用真心采访,在整个晋商圈,有口皆碑。这些年,大家有了困难,遇到挫折,总是习惯性地想到山西晚报,想到采访团的每位记者,尽管相隔千里,但他们和我们的心在一起。
从2007年到2019年,在热线年新闻生涯的大多数时光。热线新闻,它是各种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它是各种无法想象的复杂人性,它是各种引人回味的酸甜苦辣,它让人叹息、愤怒、感动、珍惜、奋进……我和热线部的同事们就是通过自己的笔,把各种况味尽可能地复原、呈现给读者看,和读者一起去品味其中的百般滋味。
结冰的湖水中,一名头发花白的老者光着膀子,拉着一名中年女子往冰面上爬,但冰面不断破裂,老者不断努力……原来,就在几分钟前,和爱人吵了几句的中年女子一时冲动,跳入湖中,老者闻讯赶来救人。最终,老者将女子拉到湖边,岸上众人合力把他俩拉上岸。
山西晚报记者杨洲芬赶到现场时,跳湖女子和救人的老者都已离开,被破开的冰面又重新结了冰。说起事发的一幕,大家纷纷给救人的老者点赞。救人的老者叫陈树民,63岁,当杨洲芬赶到陈树民家时,看到他穿着T恤和秋裤,露出的胳膊上有几道划痕。撩开衣服,则是一片一片的划痕,这些伤痕有的是砸冰时留下的,有的是被冰碴子划破的,让人看得触目惊心。但他却说,“姑娘,还专门跑一趟,真不是个啥事。”
当杨洲芬采访回来,给我们讲起这个事儿时,我们都被陈树民深深地感动了。毕竟,那是一个穿着羽绒服都觉得寒气袭人的季节。
如果说,陈树民的义举是一个火把,那么,更多人的热心能点燃整个寒冬。陈树民救人时,岸上有民警、保安、市民一起帮忙拽着绳索,把他们往岸上拉。还有一名女保安,自己不会游泳,也差点跳到冰面上去救人。陈树民的爱人得知陈树民去救人时,第一句是问“那人咋样了”。事后,还有人凑钱买慰问品来家中看他。
12年里,类似的事情并非一次两次,而是不计其数。有老人或小孩走失,总有许多热心人帮忙寻找;不懂事的孩子站在窗户边遇险,有人冲上去施救……意外的发生很难避免,我们却常常在感叹人生无常的时候感动于人性的光辉。在报道这些新闻的同时,尽可能去讲述这些突发新闻背后的故事,文字也因此有了温暖人心的力量。
市民关注的就是我们关注的,从2010年开始,山西晚报开通“问暖热线”,热线新闻部是主要执行部门。从这一年开始,记者们走大街串小巷,走进居民家,走进锅炉房,走进物业办公室,走进热力站去“问暖”。
2010年,太原市很多地方还是区域供热。由于管道老化、煤价调整、产权移交、入网费该谁交等原因,很多老小区暖气不热的问题比较突出。不管是啥原因,记者一追到底,促进了很多小区暖气问题的解决。
“铁打的问暖热线年,刚来报社一年多的张梦莹加入“问暖行动组”。11月6日,供暖第6天,早上8时,张梦莹一到单位,就被告知有五六位市民打电话反映家里没暖气。
放下电话,张梦莹拿起笔和本,匆匆赶往市民所说小区。跑了东家跑西家,摸摸暖气管都是凉的。张梦莹跑了一圈之后找到换热站。问起没有打压注水的原因,负责人说,这是老旧小区,管道老化,循环自然不好,但他们年年下整改通知,管道一直没修好。因为拖欠费用影响供热,物业最近也在催缴。
小区物业办公地点不在小区里,离得还有两三公里。张梦莹打车赶到物业所在地。那几天张梦莹胃不舒服,但问暖的线索多,她一直没时间去医院。下了出租车,张梦莹的胃又难受了,她让一起来的同事帮她使劲拍了拍背。顾不上难受,一路小跑着就上了楼。采访结束,已是12时30分。
下午1时20分,张梦莹在外面随便找了个地方吃了口饭,回单位开始写稿,并不断追踪进展,晚上7时20分,张梦莹又给热力站站长打了个电话,询问协商进展。
暖气不热的问题每年冬天都存在,类似的奔忙天天都在继续,但所有人都毫无怨言,如果我们的努力能换来居民家的温暖,就是值得的。
热线年,听过许多感人至深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