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侯波随代表团访苏受到不公待遇向毛主席吐槽:大国架子十足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毛主席出席各大场合,都需要记录下这一幕幕珍贵的瞬间,因此专职摄影师是必不可少的。侯波,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用镜头记录下叱咤风云的共和国伟人、尤其是毛主席工作的点点滴滴,据统计,新华社图片库现存侯波拍摄照片4773张,对外公开的700多张毛主席的照片中,有400多张是侯波拍摄的,在这些鲜活的照片背后,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1924年,侯波出生于一个山西夏县的一个普通家庭,13岁时,在中共地下党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次年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被分配在保卫处工作。1942年2月,侯波与摄影家徐肖冰结为伉俪,抗战胜利后,他们夫妻二人被抽调前往东北,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工作,侯波被任命为摄影科科长,从此开始了对摄影的钻研,徐肖冰不仅是她的生活伴侣,还是工作导师。
1949年4月,侯波突然接到通知,要她立即去北平,执行新任务,作为一个老同志,侯波没有多想,便收拾行装,踏上前往北平的火车,报到后,她才知道,此时正值建国前夕,领袖们出席的活动非常多,许多画面需要留作史料。侯波由衷感到开心,因为这份工作,不仅可以经常见到毛主席、周总理等领袖,还能亲手用照相机记录下伟人的永恒瞬间。
毛主席离开西柏坡后,在香山居住了三个月。一天,毛主席接见了苏联代表团,侯波、徐肖冰和新华社的记者陈正青前往拍摄了许多照片,会后,侯波等人开始收拾机器准备离开,这时毛主席走上前来,说道:“你们辛苦了,每次都行色匆匆,我想和你们说几句话都难。今天不忙着走,我们认识一下。”
此前,侯波就听闻毛主席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今日见面,果然如此,她的心里感觉暖洋洋的,紧张的心情顿时放松了许多。毛主席此前与徐肖冰已经相识,简单聊几句后,便转向侯波,徐肖冰连忙介绍:她叫侯波,也是从延安来的,我们还是两口子。
毛主席听后很高兴,连忙问侯波是哪里人,当得知她是山西人时,接连说出好几个山西的历史典故,侯波对毛主席的学识、记性由衷佩服。毛主席是一个精通历史的人,平时说话也喜欢引经据典,他身边的秘书就曾说起,美国记者斯诺做采访时,对毛主席所说的典故上瘾、入迷,他们相谈甚欢,但令一旁的翻译叫苦连天。
毛主席问:“你当年去延安做什么?”侯波说:“组织上送我去学习。”毛主席说:“你是吃陕北小米长大的,你要好好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几个字,从此牢牢记在侯波的心上。
为了不占用毛主席太多时间,侯波等人不久便起身准备告辞了,这时毛主席提议:“咱们大家照张合影吧!”大家一听,喜出望外,这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情呢。陈正青首先建议侯波夫妇先与毛主席合影,他们夫妻二人分别站在毛主席的左右两侧,但毛主席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女同志是半边天,要站中间。”说着,毛主席把侯波拉到了中间。
新政协筹备会召开之后,侯波一直在中南海忙碌。一天,有人把她领到了一个办公室,在这里,她见到了叶子龙和。叶子龙问:“侯波同志,这段时间出入中南海给领导同志拍照,对中南海熟悉了吗?”侯波隐约知道叶子龙话中另有含义,于是开始揣摩起他的意图:“还可以,有同志们关照,我的任务不就是拍照吗?”
闻言,说道:“拍照片可不是一件小事,这不仅是中央首长活动的一份档案,还事关国家领导人的形象问题。”一句话说完,稍加停顿,继续说道:“这次找你谈话,是组织上决定把你调到中南海来,专门负责给领导人拍照,当然主要以毛主席为主。”还提出了组织上的规划,准备成立一个摄影科,由侯波当科长。听到这里,侯波明白了此番谈话的目的,当即满口答应。
在侯波拍摄的众多照片中,她最钟爱的,就是《开国大典》,严格来讲,无论从构图还是光效,这张都不是最出众的,但这张是最具历史价值的,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开国大典是意义非凡的。我们可以通过照片了解历史、认知历史,但作为摄影工作者的侯波,拍摄这一张照片,是充满了艰辛甚至是危险的。
为了安全,那天登上城楼拍照的记者很少,侯波是唯一一个女摄影师。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等人都站在离护栏不远的城楼的前走廊,这正是侯波想要的画面,当即将身体尽可能往外伸,沉浸在共和国成立喜悦中的她,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只想着多拍一些照片,记录下一幕幕伟大的瞬间。
阅兵仪式开始后,毛主席走到了城楼的右侧,侯波正想拍一张毛主席的侧面照,于是努力向外探着身体,可是换了好几个姿势,都找不到合适的角度。这时,有人抓住了侯波的衣角,说道:“我拉着你,你大胆取景。”全神贯注的侯波浑没在意此人是谁,直到照片拍摄完毕,才发现抓自己衣角的人是周总理。周总理带着笑容关切地说:“小心点,别摔着。”
开国大典进入高潮,毛主席不断挥手向群众示意,侯波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个镜头,于是再一次将身体探出护栏之外,陈云注意到了侯波的危险动作,主动伸过手,抓住她的衣角,鼓励道:“我来帮你,你快拍!”拍完后,侯波连声道谢,深刻感受到革命队伍里同志之间充满了关爱,她永生不会忘记这样的人情味。
1957年11月17日,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的纪念日,许多国家代表人云集苏联,一时之间,莫斯科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中国也派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去庆祝,毛主席亲任代表团团长,宋庆龄为副团长,侯波随代表团出访,主要负责给毛主席拍摄照片的工作。
随着各个国家代表团的接连来到,人越来越多,住宿问题便变得棘手起来,最后苏联方面决定,各国元首或者代表团团长住在克里姆林宫,其他人住在外面的宾馆。令侯波意想不到的是,她竟然享受到了最高的待遇,随毛主席和宋庆龄住进了克里姆林宫,这是宋庆龄亲自出面交涉的,以方便侯波的日常工作。
在庆典之上,侯波被挡在了门外,说什么都不让进去,侯波不会说俄语,和工作人员表明自己的身份,他们听不懂,只能干瞪眼,如果再这么下去,一些重要的照片就拍不到了,侯波急不可待,都快要哭出来了,但苏联的工作人员始终无动于衷。
这时,侯波看到了对面的彭德怀和,连忙向他们招手,他们立即明白了侯波的意思,便叫大使馆的人出面交涉,侯波这才进入会场。与会期间,侯波深刻感受到,不管自己走到哪里,都会吸引安保人员的注意,就像是盯着盗贼一样,搞得她浑身不舒服,大概是胸前的照相机太过耀眼,但大国应该有大国的气派,为何会对外来的工作人员如此不放心?
一天,毛主席看到侯波的情绪不高,问道:“这次来苏联,印象怎么样?”侯波嘟着嘴说:“大国架子十足!会务安排一塌糊涂!我们这些客人成了被怀疑的对象,太欺负人了!”毛主席笑了,他说:“没想到我们的侯波同志还有这么大的脾气,来到人家国家就听人家的安排,客随主便嘛,等他们到我们国家的时候,他们也要听我们的指挥。”
四十周年庆典结束后,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又出席了《社会主义国家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宣言》的签字仪式,那天,参加仪式的共有十二个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多,记者也多,会场被堵得水泄不通,侯波身材矮小,被挡在后面,别说毛主席签字的画面,就连签字的会议桌都看不到。
侯波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着急异常,四处打量,突然看到一个法国的代表向自己招手,侯波立刻认了出来,他曾到中国参加过党代会,二人之间有过一面之缘,他把椅子拉了拉,表示侯波可以从桌子下面钻过去,正准备行动,却被一个苏联的记者捷足先登了,但是苏联记者太胖,钻到桌子下面久久没有露出头来。
侯波认为不能再这么等下去了,于是借着法国朋友的帮忙,跳到桌子上,按下快门,对着毛主席拍照。侯波这一跳发出了巨大的声响,顿时引起了在场众人的目光,就连坐在主席台上的赫鲁晓夫都被吓了一跳,但是当看到侯波是摄影师时,没有多说什么,反而笑了笑,对她的敬业精神表示赞扬。
除了召开会议、接见外宾等正式场合,侯波也拍了许多毛主席生活中的照片。从1952年开始,毛主席外出视察的次数明显增多,在群众和警卫员的紧紧“包围”之下,侯波的拍摄工作遇到了不小的麻烦,但为了选择最佳的角度,她发生过不少狼狈的事件。
1958年,毛主席畅游湘江,侯波想拍几个毛主席游泳的动作,于是一边后退一边找角度,只听“扑通”一声,侯波掉进了粪池子里,南方的河边一般都有粪池子,侯波哪里知道这么多,只顾专心拍照了。等到大家把侯波救上来时,毛主席已经上岸了,侯波顾不得清理身上的污秽,继续投入到拍照的工作中。
还有一次,河南棉花大丰收,毛主席在田野视察,当地的棉农们将毛主席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侯波看到不远处的一座棉花山,寻思踩在上面便可以多拍几组镜头,谁承想棉花山很虚很软,人一站上去就往下陷,侯波扯开嗓子大喊:“救命啊!”当几个棉农将侯波救出来的时候,她的身上、相机上挂满了棉花,甭提有多狼狈了。
毛主席是一个情绪型的人,常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在毛主席身边久了,侯波便注意到,拍照片也需要考虑他的情绪,毛主权情绪好的时候,怎么拍都行,但是如果失眠或者遇到烦心的事情,拍照就是自讨苦吃。当然,拍照是侯波的工作,但是不能影响到毛主席干活。
1957年春,毛主席到山东视察,之后乘机南下,侯波整理好已拍过的胶卷,猛然抬头,从隔幕缝中看到毛主席正在聚精会神地看文件,手里的一支烟已燃了很长一段时间,显然很久没有抽了,这不正是绝佳的素材吗?侯波立即调整好光圈、焦距,走到距离毛主席两米的地方,屏息凝视,按下快门,不仅顺利完成拍摄工作,还没有打扰到毛主席。这张照片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1961年4月,侯波接到通知,去新华社任摄影记者,这便意味着,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12年之后,她要离开了,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是真到分别的这一天,侯波的心里极不是滋味。临走前,侯波向毛主席辞行,毛主席在书房接见了她。
侯波说:“主席,我在您身边工作了十几年,您一直关心我的学习和工作,但是我总觉得自己的工作不称职,没有干好。”说着,眼泪潸潸而下。毛主席见她哭了,用略带伤感的语调安慰道:
你在我身边工作了十多年,不容易啊!你做了很多工作,我知道你工作得很紧张、很辛苦的。李银桥、小封他们都对我说过,你给我拍的照片,有些登在报纸上的,群众很喜欢看,这就是成绩嘛。这次有不少在我身边工作了多年的同志调到别的地方去工作,我是想了很久才下了这个决心的。因为你们在我身边工作,熟悉了,这有好处,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你们同群众、同社会有一定的距离,就是坏处。当然,你在我们这些人身边工作十多年,人是有感情的,可是你不要难过,以后你要经常来看我。出去以后好好干,有什么困难可以来找我,也可以给我写信……”
侯波就这样离开了中南海。1962年,侯波生了一场病,毛主席知道后,让自己的卫士前来探望,还将自己曾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带给她。
在动乱的十年里,侯波未能幸免,遭到迫害。向毛主席作别时,毛主席曾说,“有什么困难可以找我,也可以给我写信”,但是侯波并未与毛主席联系,因为她坚信,她的事情一定能搞清楚、查明白,这充分展现出一名革命者的风采。
侯波和徐肖冰做得最有成就的一件事情,就是用自己所有的积蓄,买来巨幅相纸,在新华社同事的帮助下,把自己拍摄的毛主席等一辈革命家的照片放大制作出来,并于1986年在北京美术馆举行展览。这其中的许多照片,当年侯波拍摄之后,便上交了,因此连她本人都没有机会看到,更不用说普通大众了,因此展览一经举行,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不少人慕名专程赶来,一饱眼福。
当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也被深深地吸引了,他连声叫好,久久驻足,比原计划的时间多停留了半个小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后来展览移师上海,上海市委的同志连夜赶来看布展,握着侯波和徐肖冰的手,深情说道:“我是看你们的照片长大的!”但是市里的领导并不知道,二老出席的活动都是自费的,他们居住的地方,依然是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记者的宿舍。此后,这个展览办到哪里,哪里就会引起轰动。
侯波晚年回忆起在中南海工作的时光,她常说,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只知道有人在给他们拍照,却从不在乎什么角度、什么背景,只要是他本人就可以了,但是作为摄影师,在给领袖们拍摄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的品格、神态和风格,选取怎样的角度才能将他们拍得自然而又高大,虽然更多时候来不及选择最佳位置就需要按下快门,但选择背景的程序是深刻脑海,不能忽略的。
作为一名摄影工作者,侯波的一生是平凡的,却又是伟大的,她认为国家给予了自己很多,却从不提自己的贡献,她用相机记录下许多伟大的瞬间,光辉永存,成为经典,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