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山西常住人口348135万!从西汉开始山西人口是如何变迁的?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自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史有人口数字记载始,山西人口的数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是各个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的结果,同时,人口的变化也影响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山西人口数量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现代考古证明,芮城西侯度人距今已有180万年,这是考古学上所指的猿人和智人阶段。山西境内发现的原始社会遗迹还有匼河遗址、丁村遗址、陶寺遗址、许家窑遗址、朔州峙峪遗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这些原始社会遗迹,是山西人口出现的雏形。原始社会生活条件异常艰难,人口死亡率颇高,因而人口增长的速度异常缓慢。就是这样最低限度的人口数量,为山西人类的繁衍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1世纪,第一个奴隶制朝代夏朝出现,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今山西南部地区在夏版图之内。此后历经商、周两朝,奴隶在中国大约延续了16个世纪。关于奴隶制社会山西人口数量,史无确切记载。《周礼·职方》载:“正北曰并州,其利布帛,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五拢(马、牛、羊、犬、豕),其各宜五种(稷、麦、豆、麻、黍)。”依次可知,今山西境内的许多区域,在奴隶社会时,经济已有一定发展,人口较原始社会也有所增加。
春秋战国之交,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山西属晋国。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人口难以确知。范文澜在其《中国通史简编》中根据列国拥有兵车数量推测其人口,认为晋国拥有兵车4000乘,当有人口80万,这与墨子的齐、晋、楚、越等大国各有人口数百万之说大体相同。
山西地区有史料记载的人口数字始见于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是年,今山西区域有人口2527368。西汉末年,战争频繁,人口大量耗减,至东汉永和五年(140),山西境内人口仅有1332629,减耗近一半。
东汉末年,董卓兴乱,《帝王世纪》所云“魏武皇帝(曹操)尅平天下,文帝受禅,人众之损,万有一存”。之后,又有晋朝政权的南渡,众多的官吏和百姓为避战乱也随之南迁,因而山西从东汉以后一百多年间,人口呈下降趋势。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所载山西人口数字是东汉末年以来最大的数字,也仅为950000人。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及“十六国之乱”,山西百姓大量死亡、迁徙,人口数量再次减少,直至北魏定都平城,始有恢复。北魏曾多次向晋北移民,使晋北人口大增。东魏孝静帝武定年间(543-550)山西人口总数恢复到1012761人。
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兼之大力清查漏检人口,使人口迅速增加。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山西境内户数由东魏武定年间的242154户增加到854487户,人口数由1012761增加到3850000人。
唐代前期,经隋末农民战争后,山西人口总数有所下降,但因太原为李唐王朝发迹之地,加之唐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及租庸调制,山西经济十分繁荣;同时,山西境内陆续有内迁的少数民族及驻军,使山西人口迅速恢复并发展。贞观十四年(640)山西人口为1147000,玄宗开元元年(713)为3685000人,天宝九年(740)为3803403人, 天宝十一年又增为3971000人。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农民大起义,使唐代山西人口又一次降到低谷。宪宗元和八年(813)山西人口只有2540000人。之后,又有五代十国长达50多年的混战局面,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人口大量死亡、流散,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山西人口数为1319000,仅有唐宪宗元和八年(813)的一半略强。宋朝大力检举隐漏户口,同时把户 口增减作为地方官员考核和升迁的标准,并实行保甲制度,加强户口管理,对增加人口起了积极作用。神宗元丰二年(1079)山西人口达到3105000,徽宗崇宁元年(1102)又增加到3231910人。金兵的入侵使山西人口总数又有短暂下降,但很快又开始恢复,南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山西人口已发展为7182000人。
元统一中国也经历了残酷的战争,据《元史》载,兵烽所至,万不存一,白骨遍野,千里无人烟,尤以华北和中原为最盛。此期,山西人口锐减。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19),山西人口减为553939人,为历代山西人口最低记录,约为盛唐人口的1/6。
元末明初战乱中,江淮地区及华北平原其它地区战争破坏严重,人口大减。但山西却因战争破坏较轻,人民生活较为安定,周边地区有大批避难人口移入;同时又因朱元璋采取鼓励垦荒、解放奴婢、兴修水利等与民生息政策,反使山西人口激增。洪武二十六年(1393)山西人口增至4072127人,永乐十年(1412)又增至4079937人,神宗万历六年(1578)时已达5319359人,突破500万大关。
清代是山西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代山西人口发展分两个阶段。光绪三年(1877)之前,山西人口呈持续增长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
清初承明代丧乱之后,力求整顿发展。康熙雍正年间废除了人丁税,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的政策,从根本上清除了匿报户口的隐患;从乾隆六年(1741)起,清廷利用保甲编查户口,得出比较实际的人口数字;加之清代前、中期,社会比较安定,生产力有所提高,人口增长较快。顺治十八年(1661)山西有人丁1527632个(5758407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有人丁1649666个(6602921人),雍正二年(1724)有人丁1768657个(8246435人),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达到10239907人,突破1000万大关。此后,山西人口继续增长,乾隆四十一年突破1200万;四十八年突破1300万;嘉庆十七年(1812)突破1400万;道光二十五年(1845)突破1500万;咸丰六年(1856)突破1600万;光绪三年(1877)达到了16430000的最高峰。
光绪三年(1877)是山西近代人口史上的一个大转折点。是年,山西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大灾荒,旱灾瘟疫,连年肆虐,饿死与逃亡者甚众,户口锐减。光绪四年即减至15557000人,比光绪三年减少了876000人。光绪十三年山西人口总数骤减至10658000,较光绪三年减少了31.3%,个别重灾县甚至减少一半以上。如临汾县,光绪三年有户47294,口174564,至光绪十年只剩户23846,口73716,减少了57.8%。宣统三年(1911)山西人口总数再降至10099135人,与乾隆二十七年人的数字相近,似在这149年间人口几乎无增长。
民国元年(1912)中华民国建立至1949年山西解放,山西人口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民国元年至民国25年抗日战争爆发前;第二个时期,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至1949年山西解放。
民国元年(1912)至25年,这个阶段山西总人口徘徊于1000~1200万之间。民国元年山西总人口数为10081896,6年发展为11338958人,7年又降至10161009人,8年再次增至11387723人,之后持续缓慢增长,14年增长为11993698人,15年有所下降,16年又开始缓慢增长,18年增至12130469人,19年又开始下降,直至26年山西人口总数为11601026人(此期人口统计虽较为详细,但人口数据多有出入,以上所用数据以《中国人口》山西分册为主)。民国元年至26年,山西总人口增加了150万,年平均增长率为5.34%,增长较为缓慢,主要是受自然灾害,战争频繁影响。
民国26年(1937)至38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相继爆发,山西始终处于战乱之中,人口也处于急剧动荡变化之中,全省人口数据统计缺乏完整资料,很难准确记述。据《中国人口》(山西分册)载,民国26年山西人口为11601026人,38年增加为12808591人,12年时间全省共增加1207565人,故这个阶段山西人口总的发展趋势是处于缓慢增长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人口发展很快。40多年中山西人口发展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形成了3次人口高峰和1次人口生育低谷,每次人口生育高峰之后,人口基数越来越大,人口存量越来越多,到1995年底人口总量达到3077.28万人,相当于1949年的1.4倍多,46年增加人口1796.42万人,年平均增加人口39.05万人,年均增长率3.05%。
1、1949—1961年。在这12年时间里,山西人口由新中国建立初(1949)1280万增加到1710万,新出生人口564.79万,自然增长人口316.97万,出生人口数相当于1949年人口数的44.09%,其间从1952-1958年形成本省长达7年的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共出生340.31万人,相当于1949—1961年总出生人口的60%。1959—1961年,由于受3年经济困难影响,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形成了本省人口增长低谷时期。如1954年本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17‰,195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却为14.7‰,1961年更低,仅为6.84%。
2、1962—1971年。这10年间,山西人口进入大发展时期。由于1959~1961年形成的人口增长低谷,1962年开始出现人口补偿性增殖,进入急剧增长状态,形成本省长达十几年的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期。10年间,全省共出生623.62万人,人口总量由1961年的1710万人增至1971年的2164万人,净增437.57万人,年平均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高达32.69‰和22.08%,形成本省历史上出生人口最多、持续时间最长、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尤其1963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8.06%、26.62‰,这是山西省历史上最高的年份。
3、1972—1979年。1972年以后全省开始大搞计划生育工作,到1979年全省人口总量发展为2447万人。1972年全省共出生人口64.49万人,到1979年减少到38.03万人;1972年全省净增人口45.73万人,1979 年减少到22.42万人;出生率由1972年的 29.47‰下降至1979年的15.62‰;人口自 然增长率由1972年的20.9‰降至1979年的9.21%。
4、1980—1995年。16年间,山西人口进 一步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受第二次人口出 生高峰的人口再生产的周期性影响,1986年 开始进入长达10多年的第三次人口出生高 峰期。16年间全省出生人口885.46万人,净 增598.52万人,平均出生55.34万人,年均 加人口37.41万人,均低于第二个出生高峰 期的水平。至1995年,全省人口总量发展为 3077.28万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 别下降为16.6‰和10.48‰。人口出生率低 于1949年的水平,较1963年的38.06‰下 降了21.46个千分点,较1970年的31.1‰ 下降了14.5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较1963 年的26.62%下降了16. 14个千分点,较 1970年的22.93‰下降了12.45个千分点。 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人口数量的演变不仅仅是数字机械的增减,它同社会政治、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综观山西人口数量的发展变化,从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252万人发展到1995年的3077万人,期间,时而上升,时而下迭,总结其规律如下:
1、战乱、灾荒、瘟疫是影响山西历史人口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因素。新中国成立前,山西人口数量的变化并不是持续平稳的,而是具有周期性大起大落的特点。大体上,对于一个历史较久的封建王朝,初期人口迅速增长,中期人口总数达到高峰,后期停滞徘徊新旧王朝交替之际则急剧下降。这一特点在汉、唐、宋、明、清等朝代都表现得十分突出。
这主要是由于,封建王朝统治初期,一般采取与民休养政策,恢复社会经济。战乱较少,即使有少许自然灾害的出现,统治者也能与民相助,迅速摆脱危机;到中期生产力的发展经过前期的恢复,达到相对顶点,人口总数也达到了本期的最高点。后期随着人口增多所带来的人地矛盾的尖锐化,土地兼并剧烈,地租、赋役剥削加重,自然灾害连绵,人口数量开始停滞不前;之后便是各方混战、农民起义,改朝换代的战乱,使人口非死既迁,人口总数急剧下降。如此循环,故新中国成立前,山西人口数量没有突飞猛进的增长。而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山西人口也持稳定发展的势头。
2、人口再生产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新中国建立前,山西省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之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以及频繁发生的战乱、瘟疫、饥懂,人口死亡率很高,虽有无节制的高出生率,但人口增长仍十分缓慢。故这个阶段山西人口再生产是以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为特征的。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及战乱、瘟疫的减少,人口死亡率降低,山西人口再生产进入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