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行上海|与虹口文化名人一起寻找多伦路文化名人足迹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用艺术寻找诗和远方,用文艺点亮生活的角角落落。这里是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微。
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条多伦路,留下了众多的红色印迹和名人故事。
时光流逝,如今的多伦路以“文化名人街”的形式,保留下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人文风情和红色文化记忆。
4月16日下午,上海文联微信公众号的线下品牌活动“艺行上海”, 以“红色多伦路”为主题,特邀了虹口文化名人作为导赏嘉宾。在这些文化名人曾经生活过的景观,虹口文艺名人以各自的艺术形式为例,带领沪上的文艺爱好者,领略多伦路的文化气息。
中华艺术大学(今多伦路201弄2号),是中国领导的一所综合性艺术大学。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此举行成立大会。1930年8月,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成立后的总部也设在这里,如今左联纪念馆即位于此。观众从原校址的大门进入老楼,参观左联成立大会会场、左联发展史,以及左联盟员的作品、生活用具、口述视频、由作品改编的电影等。
在这一站,虹口区文联副主席、虹口区美协主席余仁杰为观众导赏了新兴木刻版画。中国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自1931年起,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开始了我国有创作版画的史页。新兴的中国木刻版画在内容上紧密地联系着社会现实,“呐喊”出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成为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左翼美术的主力军。
比邻多伦路的横浜路景云里,这里依然保持这旧日的市井风貌,居住着居民,充满着烟火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曾居住过鲁迅、茅盾、柔石、冯雪峰等左翼文化人。当时虹口是公共租界,而此处是越界筑路地区,对于左翼文人来说,是相对自由的活动天地。在这里他们写文章、办杂志、传递信息,往来于内山书店、商务印书馆等地点。
在这一站,虹口区文联副主席、著名越剧演员、范派非遗传承人韩婷婷为观众导赏了越剧《祥林嫂》。1946年,怀着越剧改良、追求进步的初衷,越剧大师袁雪芬冒着反动势力的威胁和迫害,带领着雪声剧团将鲁迅的《祝福》改编成《祥林嫂》搬上了越剧舞台,成为了越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至今常演不衰。在《祥林嫂》身上,流淌着鲁迅的文学精神、越剧的创新精神。
多伦路上的“公啡咖啡”,鲁迅、夏衍、瞿秋白等名人经常光顾,鲁迅还曾写过《革命咖啡店》提到此处。公啡咖啡店可以说是左翼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是当时左联成员经常聚会的地方。九十多年后,公啡咖啡馆重返多伦路。2020年年底,公啡咖啡馆、公啡书社在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正式开张。咖啡馆的走廊安装了3个显示屏,游客可以互动体验多伦路的建筑群、街区文化和历史人文。
在这一站,虹口区文联副主席、中国合唱协会常务理事何剑平讲述了田汉与聂耳的故事。田汉和聂耳都曾经在虹口有故事有创作。田汉曾以“公啡”为原型创作话剧《咖啡店一夜》,还原了公啡咖啡馆场景……左联成立后,宣传文化战线上硕果累累。影片《风云儿女》的上映,是1935年左翼文艺界的一大胜利。影片上映后,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立即风靡全国、唱遍长城内外,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斗志,广受群众喜爱。新中国成立后,它光荣地成为代国歌,后又成为国歌。
上海评弹团团长、上海市曲协副主席、评弹演员高博文是一个“嘀嘀呱呱”的虹口小囡。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了他的虹口成长足迹。高博文说:“以前各地的人来到上海,讲着带不同地方口音的上海话,形成了上海独特的地域文化。如今地域文化的意思发生了变化,希望大家多讲上海话,保留上海的地域文化记忆。”
上海文联微信公众号的线下品牌活动“艺行上海”, 以“红色多伦路”为主题,特邀上海评弹团团长、上海市曲协副主席、评弹演员高博文,虹口区文联副主席、中国合唱协会常务理事何剑平,虹口区文联副主席、虹口区美协主席余仁杰,虹口区文联副主席、越剧演员韩婷婷等特邀嘉宾,并由虹口区文联副秘书长吕弢担任主持嘉宾带领沪上文艺爱好者走访多伦路中华艺术大学(今左联纪念馆)、景云里鲁迅故居、公啡咖啡馆。此次活动由上海文学艺术院、上海市文联社会服务处、虹口区文联主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