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展海派文化寻根之旅 口述历史话名人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编者按:26日,记者从“上海先贤与城市记忆”论坛获悉,,“上海名人资料库”首批36位历史名人的研究已经结束。研究成果发表在了相关学术杂志中,今后上海社科院还将出版《上海名人传记》,以系统地向全社会展示研究成果。
上海社会科学院正在对300名与上海有着密切关系的著名历史人物进行系统研究,并旨在最终打造一个涵盖上千位历史先贤的“上海名人资料库”,以图为海派文化“留根”。
据悉,首批36位与上海有着密切关系的历史名人中,既有革命先驱孙中山、陈望道、俞秀松,也有学术名家胡适,还有近现代工商业巨子刘鸿生、艺术名人丰子恺等。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熊月之教授告诉记者,此番“名人资料库”的筹建不同于传统的历史学研究,尤其强调口述历史,研究人员会寻访到历史名人的后辈及亲友,力图发掘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还原历史真相。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江文君是“陈望道传略”的执笔者。他告诉记者,从开始收集材料到最后落笔,差不多耗时半年,其中不仅走访档案馆和图书馆,而且访问了陈望道的儿子。
上海人文纪念研究所副所长伊华介绍说,“上海名人资料库”的研究成果将会刊印成出版物,使其变成“流动的精神文化”。目前“名人资料库”首批确定研究的范畴是300人,今年年底大概会完成近60人,最终计划涵盖上千位海派名人。
熊月之是“上海名人资料库”的总负责人。他表示:“对于先贤的纪念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只要把一代一代先贤的精神贯穿起来,就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文脉。”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
海派画家一般具有三个特点:1.在上海居住或者客居过,2.作品属于海派的风格,雅俗共赏,色彩鲜明,绘画题材尤以花鸟为主(也有人物或者山水题材的,但海派国画题材的主体是以花鸟为主),3.画家是浙江人,此外就是江苏或者上海,除这三地以外,海派画家中只有极少数是来源于其他地方,这也是海派画家的血统与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