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踪迹十年心海派旗袍在她们手中焕发新生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精致的立领、复古的盘扣、流畅的剪裁、开衩的裙摆……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的海派旗袍,处处彰显着女性含蓄的美感和个性魅力。
上海是海派旗袍的发祥地。脱胎于满族旗女之袍的海派旗袍,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在上海妇女中普及,在流行中几经改良,最终摆脱了宽大的式样,成为旧时上海滩的一抹别样风情。
如今,它虽已不是主流服装,但仍在中国女性的各类重要场合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海派旗袍作为一种东方美学和非遗文化元素,也经常出现在顶级服装设计作品中,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社会心理和文化价值。
今年五月,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旗袍艺术专业委员会(下称“旗艺会”)即将迎来成立十周年的纪念日。十年间,旗艺会坚持推进与传播海派旗袍文化,倡导“谦和包容、品行品德”的精神内涵,“让旗袍走进生活,让生活充满艺术”,为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卓有成效的民间推动作用,得到了中外国际文化界及上海社会各界的良好评价。
4月25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知识女性旗袍展示会亮相上海王小慧艺术馆,为十周年的系列活动拉开序幕。
在会长刘佩珠的带领下,旗艺会的十二位代表成员们共向社会展示了六类知识女性旗袍形象典范——优雅,高贵,娴淑,清新,恬美,知性。据介绍,为了迎接十周年,旗艺会年初在内部发起了历时3个月的知识女性旗袍形象评选活动,最终精选出这六类形象。
“希望以这样方式引发社会各界和旗袍爱好者更多的关注和参与,对旗袍非遗文化传播和发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刘佩珠说。
2010年,刘佩珠临近退休,偶然跟随一支旗袍队乘坐邮轮到日本游玩。在邮轮上,她们一行人的着装引来了外国友人的称赞还被邀请登上舞台展示。这次的经历给刘佩珠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原本喜欢穿西式服饰的她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魅力和底蕴,也成为她后续成立旗艺会的契机。
经过十年的发展,旗艺会现有正式成员87名,大多数是仍在职的职业女性,基本都有高等教育学习背景,平均年龄48.6岁 。成员来自上海的金融、教育、医务、中外企业管理和公职人员等各个领域。她们对旗袍充满热爱,十年来坚持学习琴、“旗”、书、画、花、茶、舞、乐等多门艺术课程,希望能够在生活和艺术的结合中传承旗袍文化。
“传承海派旗袍文化是一个长期工作。”刘佩珠说,“文化的延续需要人的传承,这也是旗艺会重视成员文化素养的原因。”
在刘佩珠看来,旗袍不仅是服饰,更是有关人格、气质和礼仪的文化。她期待着能通过旗艺会的推广,更正一些审美观念上的误区,让更多人意识到,不是只有符合白、高、苗条标准的女性才可以穿旗袍。新时代的女性应该更加自信,也应该保持对文化的自信。
5月12日,旗艺会十周年庆典活动的帷幕即将开启:5月12日至14日,将在莫干山路50号M50当代艺术创意园举办十周年庆典活动开幕式暨旗艺会成果展示和“上海老风情”主题游园;5月12日晚将在上海市南京西路1376号上海商城大剧院进行“华彩拾年 旗韵如蘭”庆典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