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一个被“文艺怀旧”捧出的城市偶像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1843年,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宣布上海开埠,至今不过160余年。
本没甚文化底蕴的上海,却在20世纪亲历和见证了城市大兴而大衰,大衰而大兴。
在文学影视作品中,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一再被演绎,被缅怀,逐渐被追捧为一个现代城市偶像,被塑造为一个都市神线年代以来,文艺圈突然出现了一股“上海怀旧”风潮。
承载着世界对于中国现代化想象的上海,在艺术创作中并没有形成一种现实关切和未来展望的潮流,蔓延的却是一种怀旧主题。
毕飞宇的作品《上海往事》因被张艺谋改编拍摄成电影《摇啊摇》而受到追捧;姜文导演的《一步之遥》虽然口碑不好,但票房不俗。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将她始于80年代的“上海怀旧”推向了极致,这部小说也给她带来了茅盾文学奖的殊荣。
“上海怀旧”蔓延至今,已涵盖了上海城市生活的各个层面:从文物级的殖民建筑,到新落成的大厦,到阳台上巴洛克式的雕花铁栏;从西餐厅到咖啡馆;从网站上的旧上海风情专栏,到电台中再度响起周璇的《夜上海》……
这股延续至今的“上海怀旧”风潮是独特的,它追忆了“旧上海的城市文明”,尤其是最为繁华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即使上海也曾经拥有吴凇江小渔村的乡土之旧、明清东南名邑之旧。
“街有着无数都市风魔的眼:舞场的色情的眼,百货公司的饕餮的蝇眼,‘啤酒园’的乐天醉眼,美容室的欺诈俗眼,旅邸的亲昵荡眼,教堂的伪善法眼,电影院奸猾的三角眼,饭店的朦胧睡眼……”
她们以蒙太奇映像拼接出老上海激情、迷乱、纠结、浮华的侧面,勾画出高悬于中国本土文化之上的都市风景线,并将老上海拉回人们的视野。是什么使得老上海,不但引起了普遍的兴趣和关注,并呈现出如此活跃有力的姿态?
而老上海那曾经异常丰富的城市面貌、异常发达的城市形态,在今日上海高歌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宽阔的阐释平台。
为怀着各色各样目的的文艺创作者,提供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也满足拥有各色各样解读立场的读者的心愿。
历史中的上海,不是一个有血性的城市,阴柔气质极为明显;但它有着温和的包容力和踏实的作风。
作家卫慧,也认为在中国没有其他的城市可以与“宝贝”放在一起,因为“宝贝”意味着漂亮受宠,令人垂涎,女性化十足,只有上海才可以用“宝贝”来命名。这种女性特质使得人们对旧上海更有亲切感,也有更深的体会和共鸣,更容易找到自己与这个城市的精神契合点和表达的方式。
老上海也的确出现了许多独立自主、性格鲜明并为后世称颂的女性:金嗓子周璇、阮玲玉、胡蝶……当然,还有作家张爱玲。
在如今文学影视圈创作的老上海故事里,我们总能看见:舞厅、夜总会、高档商品、豪宅、名人故居,而人物总是官僚富商、老克勒、社交名媛、贵族名人……
而故事情节则是:上流社会昔日的奢靡生活及后来的没落,逝者依依,活者依旧;中产阶级的活色生香,你情我爱;普罗大众对奢靡生活的仰慕……
于是,在倒流的时光中,艺术家们的笔或镜头,成了魔术师的金手杖,轻轻一点,一个璀璨的城市传奇出现了。
只见:这个城市没有大历史的背景,没有社会矛盾(最大的冲突不过是富家子与贫家女恋爱)、城市中的人们富庶(吃大餐,给侍应生的五元小费)、时尚(电影院上映着好莱坞的最新电影)、高贵(乘八汽缸的跑车去西伯利亚皮革行买上等皮货)、优雅(说一口流利英文)、有情趣(探戈跳得好)、有品位(喝咖啡时一定要连碟一起托起)……
后来,外滩的原汇丰银行大厅内屋顶做了一次修葺,当工人把上面的石灰去除准备改装的时候,发现了原来画在上面的几幅国际大都市的图像,内中赫然有上海。
哦,原来1930年代的“老上海”比现今的“新上海”光辉灿烂多了!当年的贵妇,如今却成了韶华已逝的半老徐娘,只是风韵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