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故事”第四期大师的日常:鲁迅在上海的日子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主要从事鲁迅相关文化研究、博物馆学研究等。就职于国家一级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任《上海鲁迅研究》责任编委、研究室主任、中国鲁迅研究会第十届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著有《周文画传》、《许广平画传》;负责编辑有《鲁迅小说散文初刊集》、 《鲁迅文萃》4卷、《许寿裳遗稿》4卷等;主持上海鲁迅纪念馆网站及专业图书数据库建设等。
“上海·故事”读书会由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共同主办,联合SMG阳阳工作室,为身处现代化大都市的上海人、新上海人,打造一个全新读书分享平台,让读者从历史人文、市井生活、城市建筑等各个方面,在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深度上了解一个更加立体化的,富有包容性的城市。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名人纪念馆,同时管理鲁迅墓。鲁迅定居上海已经迄今已有90多年,他的思想与作品作为一种文化财富广为人知,而他在上海生活留下的痕迹我们也依旧能触摸到。
鲁迅1927年9月到上海,1936年10月在上海去世,在上海生活了9年多。这是鲁迅一生中文学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出版了别具特色的小说《故事新编》,《故事新编》多数是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鲁迅先生自己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补天》写于1922年冬天,原题《不周山》,收录于《呐喊》初版,后改名《补天》并抽出;《奔月》《铸剑》写于1926年和1927年,《铸剑》在《莽原》上发表时题名《眉间尺》;《出关》《理水》《非攻》《采薇》《起死》写于1934至1935年。此外,鲁迅在上海生活期间还创办(合作)杂志《朝花》《前哨》《萌芽》《奔流》《译文》等,创作多部杂文集并进行大量翻译工作。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名人纪念馆,同时管理鲁迅墓。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上海鲁迅研究·鲁迅与上海》主要包括“鲁迅与上海”“鲁迅生平与作品研究” “鲁迅与美术” “史料·辩证” “鲁海漫谈”等主题,在这些主题下,计有20多篇相关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目前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的国内外鲁迅研究状况。
期待“上海·故事”读书会能成为一个文化窗口,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有所收获,在回望过去,思考今日和展望未来的过程中,构建一个自己眼中的“文化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