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丨探寻上海之源与文化江南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上海是个文化的海。古代上海的历史文化,随着沧海变桑田,渐渐湮没,需要重新唤醒与打捞。
我长期从事文化工作,对上海的崧泽文化、福泉山文化、马桥文化、广富林文化和青龙镇等江南古镇文化情有独钟。然而,不少朋友总是对我说,上海是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老城厢不过700多年的历史,上海也不过是1300多年的城镇史。他们的看法总是让我十分惊讶,这说明我们对上海历史文化的传播不够。所以,我总是推介他们参观具有“上海古文化之源,申城水文化之魅”的青浦博物馆,以及领略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文化空间,真切体验上海的历史文化,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复活。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青浦崧泽古文化遗址、福泉山良渚文化遗址和青龙古镇的几次考古发掘,我都参与其中,与上海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亲眼目睹了上海历史文化碎片的打捞,心中对古代上海充满了自豪感和自信心。
远古的上海,青浦一带最早成陆,它濒临大海,湖泊众多,湿地广袤。随着时间的推移,沧海桑田,大海演化成陆地。从崧泽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六千年前,我们的上海先民凭借着坚定的信念、聪明的智慧、开拓的进取,征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并以开放的胸怀,创新的精神,发明与创造了“上海第一谷”、“上海第一井”、“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犁”、“上海第一甗(蒸锅)”等无数个“第一”,把古代上海改造成宜居宜业,天人合一的“风水宝地”。而崧泽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填补了上海无“古”可考的空白,颠覆了上海是由小渔村演变而来的结论。崧泽遗址成为了20世纪全国著名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确立了“崧泽文化”考古学上的地位。
而青浦的福泉山古文化遗址,也是上海的全国文物遗址保护单位,它被文物专家誉为“土筑的金字塔”、“古上海的历史年表”。在福泉山的五色土层中,蕴藏着许多上海地区的文化密码,记载了上海先民创造、创意和创新的历史。它是上海历史的堆积,文化基因的烙印,价值非凡。福泉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那“高大上”的墓葬、丰富多彩的文物、高超精美的制造工艺、繁复精致的艺术结构,都印证了福泉山是古上海最早的文明发祥地,城市的中心。福泉山演绎了古代上海从文化到文明的飞跃过程,是古上海历史的变迁和进化,更是古上海人类文明的沉淀和集结。而福泉山作为良渚文化类型,2019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唐宋时期的青龙镇,是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它是洋山港的“祖父”。青龙镇的重大考古发现证明:现代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是从青龙镇起航的。青龙镇是上海酒业的发生地,蓝印花布的首创地,米业、布业、酒业、丝绸、茶叶、陶瓷都在这里集散和交易。它是近代上海,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东方之巨港的起源。它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为现代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龙镇是长三角地区星罗棋布的历史文化名镇的典范,作为唐宋时期地域的大镇、经济的强镇、文化的重镇、江南的雄镇,为上海这一魔都的海派文化,增添了诗性和灵性的魅力底色。
所有这些绵绵流长的历史文脉,它们都为上海的城市精神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烙上了深深的江南文化的基因。上海文化的多元性、先进性、原创性,从上海六千年至今,传承和实践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我以为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不能割断文化的血脉,要对上海文化的源头,进行寻根溯源,讲述好上海的故事,传播好上海的历史,鼓舞新老上海人更加自觉、自信和自强地投身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建设。让上海古文化的源头活水,汇聚于当代上海人的创新智慧,充分涌动和奔流。创造上海文化的品牌,增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使上海这座城市更有温度和情怀,更具厚重感和人文感。
《上海之源与文化江南》一书,是我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思考总结,是对上海历史文化的寻根溯源,对文化江南的解读阐述。这些文章或发表于全国性的核心期刊,或参加全国性的学术论坛研讨;或演讲于高校与图书馆等文化讲坛,发表于《解放日报》“思想者”专版及其他文化文史报刊,恳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予以赐教指正。
最后,我要感谢复旦大学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李天纲教授拨冗为书作序,王战和熊月之先生的热忱推荐。感谢中共青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建国先生和青浦区文联的支持关爱,以及长期关心、关注我从事上海之源与文化江南研究和实践的领导、专家、同事及朋友们。
(作者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青浦区文联主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