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穿梭!世界读书日打卡上海阅读新地标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新华网上海4月23日电(孙丽萍 沈梅)“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
第28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发布的《2022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显示,在上海,实体书店等成为城市公共文化和社交新空间,市民们习惯有事无事去打卡、买书、会友、放松、体验慢生活、感受人文之美……
徐家汇书院、上海图书馆东馆、虹口内山书店……一批专为爱书人打造的“灵魂之所”正成为城市中最耀眼的存在。在社会主义文化大都市上海,渐成星罗棋布之势的阅读新地标,让人们享受美美与共的日常,在城市转角就可以邂逅心灵的幸福感与丰盛。
2023新年伊始,徐家汇书院开放,迅速成为上海文化新地标。仍是呵气成霜的冬日,闻风而来的市民在图书馆门外排起蜿蜒长龙……
这一束强劲而明亮的阅读之光,自历史深处而来,穿破疫情的雾霭,引领所有热爱生活、追求智慧的人们,从冬日走向了繁花胜锦的春天。
徐家汇书院立足徐汇核心,得名于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徐光启,与“放眼看世界”的启蒙先贤灵犀相通。书院位于漕溪北路158号,建筑外观现代极简,外墙呈浅灰色,等距的细柱像整齐码放的书籍,线条简练,富有现代感。书院西北方向是徐家汇天主堂,正门对着天主堂广场,西侧则是徐家汇观象台。
150年前,徐家汇书院所在地正是中国第一家博物院“徐家汇博物院”原址。现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里珍藏的许多珍贵标本都来自于此。这份隽永的文脉经历传承,又再度注入徐家汇书院,也成为这座“岁月图书馆”的海派基因。
而今,新落成的徐家汇书院书院总面积达18650平方米,分为地下两层、地上三层,设有近800个阅览座席,是一座集文献阅读、展览讲座、艺术鉴赏、文创集市、旅游导览等服务为一体的复合型图书馆。
徐家汇书院由西岸美术馆设计师、英国著名建筑大师大卫·奇普菲尔德担纲设计,内部则由知名建筑设计师俞挺带领团队完成。书院中庭,晶莹剔透的“光启之门”艺术装置,是基于土山湾中国牌楼的形象进行的艺术化再造,以3D形式技术对传统建筑进行了全新演绎,也展现了书院回望历史,诠释当下的时代精神定位与目标。
阅读有光,沐光而行!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特展在徐家汇书院开展;“有光”2023年世界读书日徐汇区主题活动启幕。今年恰逢徐光启诞辰461周年。徜徉于《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前,人们可以和徐光启“仰望”同一片浩瀚星空,在阅读中感受——人的心灵应和宇宙一样浩瀚无垠。
为了打造这处与“海派之源”相匹配的公共文化空间,上海市徐汇区耗时近10年时间进行规划筹备建设。曾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的学者葛剑雄感叹:“这是我心中一座理想图书馆的模样。我和每一位读者一样,迫不及待要在这里阅读、漫步。”
徐家汇书院自开放后,得到市民读者的喜爱。在世界读书日之际,又一个“数字徐家汇书院”上线,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智慧阅读服务。
内山书店与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今昔对比 新华网发 (受访方供图)
“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由内山书店旧址和新华书店山阴路店整体贯通而成,修旧如旧。历史建筑与书店的完美结合,让这里有一种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和氛围感,是海内外读者和鲁迅粉丝的神往之地。
上海内山书店曾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见证鲁迅与内山完造深厚友谊和中国左翼文学蓬勃发展。追溯历史,早在1917年,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夫妇在上海虹口地区创办了内山书店。1927年秋,鲁迅、许广平定居虹口一带,成为书店近邻和常客,从此开启了鲁迅与内山书店的不解之缘。
当时,鲁迅常去四川北路的内山书店买书、会客,这间书店一度成为当时上海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了解世界文化潮流的窗口之一,也成为左翼文学传播的阵地。鲁迅晚年以内山书店为私人“会客厅”,日记中记载去内山书店就多达数百次,连水电费和每日快递也都委托内山书店办理。一间书店和一位文豪,已形成“灵魂知己”和“日常烟火”的双重关系,须臾不离。鲁迅先生逝世后被誉为“民族魂”,而这一方书店客厅无疑留存了他文学和精神的遗产。
改革开放后,内山书店旧址成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还于2021年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经过近一年的设计、修缮、拓展,“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于2022年11月重新亮相,内部拓展成三层楼面、800多平方米的新型城市文化综合体。
眼下,人们来到上海虹口区倾力打造的“鲁迅小道”,几乎不可能不被四川北路上这间集清新文艺范与历史氛围感于一身的书店所吸引:青咖外墙、红瓦坡顶、日式木窗,三层砖木建筑弥漫书香与咖啡香,带着文学、建筑和时光共同赋予的诗意点亮街道,却也一派和谐地融入热闹的市井烟火……
书店内处处都有“鲁迅密码”:一楼特设鲁迅先生与内山书店纪念展陈。进门处摆着一方小黑板,这是曾经内山书局门口的一道风景,黑板上写着新书公告;衣帽架上看似随意地挂着萧红同款红围巾;用牛皮纸细心包好,并以细绳捆扎的一摞摞书籍,是鲁迅在内山书局购书后寄给友人之前常用的包装方式;木刻版画则让人想到鲁迅先生与木刻讲习会……
除了购书、阅读外,人们还可以在此欣赏鲁迅看过的电影海报,购买到别具一格的鲁迅主题文创产品,甚至买一杯名为“朝花夕拾”或“社戏”的鲁迅特饮——鲁迅的味道、文学的味道、时间的味道、人生的味道,混合成“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最为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阅读配方”。
从淮海中路上以《思想者》为标识的上海图书馆本馆,到都市森林世纪公园旁的上海图书馆东馆,这座海内外闻名的图书馆一体两面,拥有了“思想”和“自然”的双重灵魂。
上图东馆建筑面积达11.5万平方米,不仅是上海城市文化地标,也是全球最大的新建图书馆之一。这样的“庞然大物”耗时五年筹备、建造,且被建造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迎春路、合欢路、锦绣路与世纪大道围合的成片树林之中,紧邻上海最大城市公园、占地140公顷的上海世纪公园。
因是一座乳白色建筑,这个图书馆被网民誉为 “漂浮在树冠上的璞玉”。中国古代以“玉”指代内心的修养和美德。上海图书馆东馆的正是一块 “林中玉石”,隐喻着图书馆琢玉成器,育人成才。
上海图书馆东馆建筑外立面的抽象图案选自大理石纹路照片,以数码打印玻璃技术 “装订”在图书馆“封面”上。光线穿过半透明玻璃立面,照亮建筑内部空间——正如同人们读到一本好书,点亮了心灵。
在上图东馆,建筑之美为阅读之美增添了无穷韵味。图书馆内部,不同楼层的中庭空间层叠交错、盘旋而上;竹子、橡木和水磨石等建材营造出开阔、温暖,又不失宏伟的风格。置身其中,人们能发现无数种欣赏建筑、改变视角、打开阅读的方式。
上海图书馆东馆设计师Chris Hardie认为:“设计这座对上海市民充满重要意义的文化地标,我们的理念是‘从书籍到交集’—— 一个能够将人们聚集在一起的空间。这是城市对市民的馈赠。”上海图书馆东馆可提供座位近6000个,满足每年200余场讲座、上千场各类学术活动的文化需求。22个主题阅览服务空间、智慧文创区,以及散布在各楼层的团队研讨室,终身学习室等,可提供全年龄段、普惠均等,同时兼具精准化、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表示:“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定位是新一代的智慧复合型图书馆。这里不仅是‘藏书楼’‘借阅室’,更是开放的文化艺术空间。展览、讲座、音乐、艺术、科技体验甚至进入上图东馆本身,就是一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