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杨浦|英国近代文明的双重结构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散文家培根曾在《论贵族》一文中提到贵族的意义是“中和君权”,辩证地讨论了贵族阶级的利害。
而到了18世纪,法理学家杰里米·边沁却用反讽的语句,挖苦世袭贵族会比民主的议会具有更多“智慧和经验”,诗人罗伯特·彭斯在他的诗歌《不管那一套》中轻视贵族爵位,赞扬真理与品格。
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社会、经济飞速前进,而就在当时,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英国启蒙思想家们,就已经认识到了技术进步与人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开启了技术理性批判的先河。
19世纪上半叶,画家透纳创作了大量描绘光和空气微妙关系的画作并闻名于世,他的画笔下既有被誉名为“无畏号”的战舰,也有在海上遗弃尸体的贩奴船。
在英国近代发展历程中,英国国内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同时帝国不断向外扩张殖民,思想家的思想遭受着现实的煎熬,却持续燃烧着文明的火光。
4·23世界读书日当天,“欧洲之窗”项目邀请专家展开对谈,以思想家的形象谱系为案例来理解与认识英国近代文明的历史,准确地认识近代英国尤其是英帝国时代的内在要素,通过对英国文明史的交流、反思、互鉴,让市民在阅读中遇见世界。
于文杰,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英国与英联邦国家研究所所长,《英国研究》执行委员,南京大学赵世良讲座教授;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欧洲学会常务理事。2009年被聘为伦敦大学历史研究所访问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与英联邦国家历史、世界历史与国际问题、世界文化与思想史。
李冠杰,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英国研究中心智库研究员,毕业于河南大学(学士)、东华大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博士后),曾被外派至中国驻尼日利亚使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和兴趣为英国政治、大国关系、政治思想史。
在英国近代史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英国在国内的政治制度不断改良的同时,对外推行血腥的、暴力扩张的殖民主义政策;感受到在近代英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强调道德情操、作为文明时代音符的思想家的灵魂却经受了炼狱的煎熬;感受到地方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却又同时蕴含着民族国家的来自“知情意”的“经验整合”欲望的燃烧及其无法抗拒的结构性冲突——一方面是思想家鲜活的形象与情怀、丰富的思想与智慧,以及美丽多姿的艺术景观,另一方面,是英国殖民帝国原生型的欺凌与蹂躏世界诸多民族国家的本性。
通过英国近代文明中的政治制度文明、社会道德文明和艺术精神文明中的双重结构,我们可以用批判的视角,在帝国争霸充满变局的历史时代,汲取文化交往的经验与智慧,反思其为帝国招魂、帝国余毒与帝国怀旧的诸多弊端,以自主型知识体系助力全球文明健康发展的建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