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特稿|探寻“上海之源”

2023-04-25 06:13分类: 上海历史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金山历史地理变迁与区划沿革(完整版)》近日发布。这是由复旦大学、金山区档案局联合研制完成的,首次以地理勘察、考古的方式,科学揭示了上海“从哪里来”。

  其二,在漫长的海陆变迁中,当现在的上海其他地区还是茫茫大海时,上海东部的金山一带地势较高地区,约在6000年前就已经成陆,当地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成为上海最早的文明发轫地。

  安介生,师从葛剑雄,现任复旦大学教授、博导,主要研究历史人文地理。他说:“如果从谭其骧算起,我们应该是第三代吧。前辈开创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在我们手上必须发扬光大。”正因为是当今历史地理学界的翘楚,金山区档案局局长秦骞与安介生一拍即合,组成团队联合揭开“阿拉上海人到底从哪来”这个学术之谜。

  “据上海地区现有考古成果显示,依次先后经历了马家浜文化(约6000年前)、崧泽文化(约5500年前)、良渚文化(约4200年前)、马桥文化(约4000年前)等。在上海陆续发现的29处古文化遗址中,金山区内共有查山、戚家墩、亭林、招贤浜、南阳港、秦望等6处遗址。”安介生说,随着这六大古文化遗址及其所属文化类型的出现,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金山地区就有先民居住,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马家浜文化是环太湖地区最古老的文化,其遗址多分布在查山的东面山坡上下,南北长250米、东西宽60米。查山,因外貌酷似一块巨石,当地人称其为“大石头”,位于金山区东南,南距杭州湾5公里,松金公路东侧,是以马家浜文化、早期马桥类型印纹陶文化遗存为主要特征的古文化遗址。在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种类繁多,基本上分为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两大类。生产工具主要有圆饼形泥质红陶纺轮一件,表明当时先民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纺织技术。生活工具主要有鼎、罐、盆、壶等形制、规格不同的器具。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居民建筑,多以木桩构筑底架和高出地面的干栏式建筑为主,并在地下挖掘地窖用以储存食物。

  “根据对遗址土壤和出土动物骨骼的鉴定,可以得知当时金山地区气温较现在高2至3摄氏度,植被以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混交林为主,陆地景观以湖泊沼泽为主。生存的动物主要有梅花鹿、四不像、水獭、牛、狗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工具多以磨制骨、石器为主,并掌握了钻孔技术,还进行了早期的水稻种植。”他说。

  考证金山历史地理变迁后发现,这里在远古时代就出现了基于河网交织密布的地理条件而形成的“山居舟行”的独特地理景观。金山地区东部冈身、山丘地带,凭借其相对较高的地势,为文明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地理基础。冈身、戚家墩、查山、亭林等古文化遗址的相继发现,并与传世文献相印证,共同记录了早期先民在金山地区生产劳动、繁衍生息的历史痕迹,也证明了金山地区是名副其实的“上海之源”。

  上海之“海”起源于哪里?上海人与大海又有怎样的“天然”渊源?秦骞局长带记者走进金山区档案馆展示厅。一个大屏幕铺满了一整面墙,轻点鼠标,震撼人心的神奇景象跃入眼帘。动画影像几乎完整复原了上海成陆的全过程,甚至还颠覆了许多人固有的认知。

  边看动画影像,秦骞边当起了解说。他说,距今25亿年至11.21亿年间,现金山地区经历了强烈海底火山活动,今天的朱泾、吕巷、张堰、朱行一带逐渐形成稳定地层,地质学上称之为“金山群”。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金山地层时而为海、时而为陆,长江南岸与钱塘江口沙嘴连成一片,把太湖与大海隔开。也就是说,太湖曾经是与大海相连的。后来,考古人员还曾在太湖底挖掘到了贝壳等古代海洋生物的“遗物”。至6400年前,上海大部尚为一片汪洋,平均海拔4米左右,以长江三角洲冲击平原为主,湖网密布,而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地。潮水鼓涌间,地势较高的金山一带,经由介壳动物的残骸与沙砾堆积,形成了一条西北东南走向、全长百余公里的贝壳沙带,因其高于附近地面,被称“冈身”。古冈身阻挡强潮入侵,承纳江海沉积,自形成后6000多年没有下沉过,既是金山宝地的源头福祉,也演绎了自然力量的雄伟神奇,是上海地区仅存的6400年前古海岸遗址。金山区至今留存着上海最早的海岸线遗址——古冈身遗址,时跨6000余年,分割海陆界限,静静守护着我们这片古远土地的沧海桑田。

  “金山古韵,旷海铎声。我们听一听这沉甸甸的肇始足音。金山最早的先民聚集在古冈身及其周边地带,山居舟行,开启了这片古老土地长达6000年的文明旅途。据史料载,西周第三位君主,康王姬钊,曾东巡大海,到过金山滨海地区,并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军事堡垒——康王城。金山境内的胥浦塘,因春秋伍子胥得名,他利用太湖泄海水道疏浚,修成江南早期人工运河。到了秦始皇时期,金山境内出现了上海最早的县治之一——古海盐县城。至梁武帝时期,分海盐县东北境先后设立前京县、胥浦县,县治都在今金山南境。聚居于此的先民,先后孕育了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以及吴越文化的亭林类型文化、戚家墩类型文化等灿烂的古文化,光耀至今。”

  秦骞介绍,海塘兴废是海岸线多年前三国时期,金山先民开始修筑土塘御海,保护海岸线免遭海潮冲刷,是太湖平原东南的重要屏障。吴主孙皓以霍光为捍海神,在金山上立庙祭祀。土塘受海水冲击难免崩塌,故时毁时筑。唐五代时,吴越王钱镠修筑捍海石塘,其中金山段由华亭县征役民夫配合水陆守军,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青龙塘和胥浦塘百余里海塘,即把就地砍来的竹子编成笼,将石头装入竹笼,再把装满石块的巨大竹笼抛入海中,在两侧用高大的木桩固定,上铺石块,形成坚固海堤。面对杭州湾的狂风巨澜,金山历代先民没有畏惧与退缩,而是以艰苦卓绝的强韧,不断修建海塘,保卫家园。今天的戚家墩以东石塘,约在清雍正时期就已经定型。

  海塘地位堪比大运河、长城。金山古海塘默默经受着千年海潮的冲击,保护海岸线免遭冲刷,成为屹立在杭州湾北岸的“海上长城”。

  《金山历史地理变迁与区划沿革(完整版)》课题研究成果的发布,之所以会引发轰动,除了哪里是“上海之源”的纷争引人关注,更因为“上海成陆”和“上海地区海岸线变迁”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安介生教授说,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后发表过数篇具有指导意义的学术论文,谭先生在《关于上海地区成陆年代》一文中曾写道:“上海旧城区成陆与上海市全境成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上海市西南境内的青浦、松江、金山等县是几千年前就成为陆地”。后来,长期从事历史自然地理和古地图研究工作的复旦大学张修桂教授,在谭其骧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对上海地区的成陆问题做了概括性论述,提出“根据上海大陆地区贝壳沙带的分布特征和年代测定,结合考古、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上海大陆地区的成陆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中金山区大部,在前两个阶段就已经成陆”,时间应该是在6000多年之前。

  安介生进一步解释,在更新世最后一次冰期——玉木冰期的鼎盛阶段过后,世界气候回暖,海平面随之急剧上升,上海地区以东在海面上升过程中,曾有过几次间歇性停顿,形成了几级明显的水下阶地。在距今14000年前后,海面回升至负100米左右,并形成相应的平坦阶地和埋藏贝壳堤、埋藏古泻湖。距今约9000年,海平面已上升至负25米左右,今上海东部地区开始沦为滨岸浅海。至距今7000年前后,长江口后退至今天的镇江、扬州一带,形成一个向东开放的喇叭形河口湾。上海绝大部分地区被内浸海水淹覆,仅余西部的局部地区沦为滨海湖沼低地。从距今7000年开始,长江三角洲南翼在沿岸流、潮流和波浪的共同作用下,自江苏常熟、福山一带以南方向,形成了数条近于平行的密集的贝壳沙带,并延伸至今天的上海地区南部的漕泾、柘林一带的海边,其再向南的延伸段,已沦没于杭州湾之中。

  安介生说,总结多年来上海考古界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早在6000多年之前,当上海的大部分地区还是茫茫大海时,金山地区的大部就已成陆,并遗存有上海市境内第一条海岸线遗址。冈身形成后,潮汐为冈身所阻,沙嘴无水患之忧后,成为先民最早居住的地区。大约3000年前,冈身以西的湖沼逐渐排干,平原面积扩张,再加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先民生产、生活逐渐从低丘高墩之上走向平原地带,这也就合理地解释了为何在冈身地带及其以西地区,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以及马桥文化等文化类型遗址。这也验证了上海最早的先民是从冈身地带逐渐向平原地区迁徙的文明发展之路。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档案:近代上海历史文化-纪录片-免费在线观看-爱奇艺

下一篇:涓€鍒嗛挓鐪嬫噦涓婃捣鐨勪袱鍗冨勾鍙樿縼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