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有文化气息的一条街名字吉祥却源于洋人一桩风流韵事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上海的福州路,是上海最富有文化气息的一条马路,又称四马路。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条听起来很吉祥讨喜,一路飘着墨香的马路名字居然源于一桩风流韵事。
福州路,东起中山东一路,西迄西藏中路,与人民大道相接。上海开埠前,福州路原是通向黄浦江的四条土路之一。19世纪50年代初筑成泥砂石子马路,当时仅中山东一路至界路(今河南中路)一段,因附近设有基督教伦敦会传教机构,故称“布道路”,又称“教会路”。
1856年向西延伸至第二跑马场,即今湖北路,1864年筑完全程。次年12月以福建省福州市名命名为福州路。据说,福州路的命名源于一桩风流韵事。当时工部局五董事之一的一个名叫马太提的英国人乘船来中国时,福州路的码头对一位中国姑娘一见钟情,并一发不可收拾,使出浑身解数追求这位中国姑娘,最后抱得美人归。到上海后,工部局讨论路名,他便提议把福州作为路名,那帮英国殖民者在探得了马太提这段风流韵事后,在一片艳羡声中居然全票通过了他的提议。
福州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有点不够现代。但是依然终日熙熙攘攘人来人往,除了早已声名在外的杏花楼和老正兴这两家美食店之外,还有福州路是上海近代文化出版业的阵地,再有直到现在,电子书盛行的年代,仍然保留着外文书店、上海图书城、上海古籍书店、上海文化商厦等文化气息极浓的店铺。
在曾经纸媒盛行的年代,福州路这一路也是书店出版社齐齐聚集的一条街。如福州路254号内的北新书局、黎明书局,271号的作者书社,279号的文化书店,291号的文恬书局,294号的文江图书文具公司,296号的光明书局,300号的上海书店,324号的时代书局,326号的大众书局,328号的启明书局,331号的独立出版社,375号的求益书社,380号的中国图书杂志公司,384号的言行社,400号的群益书社,679号的中国文化服务社以及中央书店等,那个时候的福州路出版社百花齐放,一路书香不散。
除此之外,福州路还是海派文化的源头,当年在这条路上布道的麦杜斯,1835年便到上海来了。据说他还是个汉学家,并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在上海落地生根后就开始研究起了儒家学说。1843年,他在山东中路福州路南侧一带圈了地,被称为“麦家圈”,并在此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出版机构:墨海书馆。这是中国最早使用铅印设备编译、印刷的出版机构。
墨海书馆当时请了一批文人当写手,以传播西方文化为主,并有个专用名词,叫“秉华笔士”。这批既有国学功底,又吸收了西洋文化的秉华笔士,为今后的的海派文化形成奠定了基础。之后,这批秉华笔士又继续在四马路(今福州路)以及附近的望平街(今山东中路)上创办起了上海最早的报馆,各类书馆、印刷所也相继成立。1872年4月30日,英商安纳斯特·美查在望平街一带创建了近代中国历史最久的中文报纸《申江新报》即《申报》。当时的一批主笔融中西传媒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一家媒体。
从此,四海报人、笔士相继聚集于此。不久,四马路上云集了大小书报馆100余家,其中包括中国第一家大型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1934年全国第一家杂志发行机构—上海杂志公司在福州路324号成立,当年公司联合出版界、著作界,多方搜集全国各地出版的各种专门刊物和书报杂志,以便读者选购。福州路文化街的格局就此形成。
除了一路飘香的文化气息外,福州路也是优秀历史建筑云集的一条街。位于广东路与福州路之间,原来轮船招商总局的所在地。这座大楼建于1901年,据今已有一个多世纪了,现门额上有金字:“轮船招商总局1901”,风格为维多利亚外廊式建筑。
轮船招商局是中国人自己经营的第一家新式轮船航运企业,由李鸿章于1887年筹建成立。建国后,大楼成为上海港务监督局,上海海上搜救中心等的办公处。21世纪,这幢优秀的历史建筑归还招商局。现在这栋小楼一二层为服装品牌“夏姿·陈”旗舰店,楼上则是招商局办公室。
福州路44号,正广和公司旧址现上海市机要局,福州路44号上海总部是红瓦陡坡屋面,具哥特式锯齿平面状建筑风貌的清水红砖烟囱。白色拉毛粉墙与暗红色半露木构架色彩对比鲜明,使外观富有层次感。
最有特点的是半露木构架外墙和陡峭机瓦屋面。由于英国人最早把木构架建筑的形式带进上海,人们就不加区分地把木构架建筑统称为英国式。北欧天气寒冷常常积雪,所以英国人盖楼屋面很陡峭,为了采光和取暖,陡峭屋面上开设老虎窗和哥特式连体砖烟囱是常用的手法。
当然,福州路的优秀历史建筑远不止这些,有些建筑,需要你亲临其境去感受,才能更好体会历史遗留的印记形成上海的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