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中国芯”60年发展简史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1958年,一家名为上海松江电讯器材厂的镇办集体企业,在松江区(当时为松江县)泗泾镇建了起来。作为当时,同时也是上海市电子工业的重点企业之一,它最早只有18名职工,主要生产酚醛电阻,
转眼间60年过去,在岁月里历久弥新的松江电讯器材厂经历了转制、员工持股试点、引入外资等改革举措,有了“凤凰涅槃”的变化:主营电阻产品广泛运用于高铁、汽车、国家电网等,国内市场占有率超50%,2018年营收5.4亿。
“我们属于典型的改革开放得益者。从80年代引进日本生产线,成为国内第一家生产的水泥电阻(当时广泛应用于电视机)的企业,到90年代公司发展陷入瓶颈,资不抵债、濒临破产,再到现在飞速发展,我们依靠改革转制熬出了头,迎来了春天。”松江电讯器材厂副总经理王伟忠感慨道。
历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后从大到强,上海松江电讯器材厂的“浴火重生”,也是松江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现如今,松江区2018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652.7亿元,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30%;被誉为高端制造业“皇冠明珠”的芯片产业,在松江区已形成涵盖制造、封装测试、装备、零部件及材料、设计等完整产业链。
1958年9月,松江泗泾镇人民委员会从米厂、手工业社、商业社以及家庭妇女中,抽调出来一批人组成了最早的上海松江电讯器材厂。
最初的建厂是艰难的。工人们先是把庙中的“关帝塑像”搬到了不远的北田寺,随后自学木匠手艺,把庙宇改造成工厂。由于当时没有运输车,几个年轻工人全凭骑自行车,一趟又一趟地载运物资。
工厂建好,没有设备怎么办?有经验的老人想到了个土法子:加工出几台铁木结构的简易车床,用一部16匹马力的柴油机当作动力,带动几部土机器。后来,工人们就利用自己手工制作的土车床,为地方上一些工业搞些小修小补。
慢慢地,在泗泾镇政府的支持下,厂里如同家里添“家具”般,先后添置了车床等生产设备,工种也发展为钳、刨、翻砂等,能够生产出一些铁木结构的简易车床和元钉。直到在市区招聘了6名生产电阻的熟练工人以后,电讯器材厂才开始生产碳膜电阻。值得一提的是,同是1958年,此时美国已研制出世界首块芯片。
提到80年代初的松江电讯器材厂,王伟忠眼中浮现出异样的神采。“那时候是我们厂最辉煌的阶段。当时国内刚刚流行黑白电视机,因此销路特别好,厂里的水泥电阻供不应求,产品覆盖了国内8成以上的电视机厂。”
根据松江电讯器材厂厂志记载,1983年底,松江电讯器材厂拥有职工343名,产值811.7万元,利润151.86万元,人均创利4427.41元,外贸产品远销四大洲的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新产品RX27、RX29(国内首创)电阻相继试制成功。此时,整个松江区电子信息制造业也终于达到产值规模近2000万元。
更让松江电讯器材厂工人们自豪的是,1980年6月,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成功,而松江电讯器材厂生产的优质产品小酚醛电阻应用于该项工程。为此,中央、国务院、特发来了贺电,国防科委还专门送来了感谢信,感谢其为洲际导弹发射成功所做出的贡献。
1976年加入松江电讯器材厂的杨志明是现任总经理。谈到厂史,令他记忆犹新的不是80年代的辉煌,而是90年代的落寞。“ 90年代,公司的资产1000万都不到,但负债近2000万,连员工下岗安置的经费都拿不出。如何向工人们交待?我们愁得睡不着觉。”
据了解,90年代初,因为没有及时转型,80年代辉煌一时的电讯器材厂经营陷入困境。“当时是国企改革风潮,为了把厂子盘活,我们在1994年进行了第一次转制。”杨志明告诉记者,由于转制不彻底,改革未能达到成效。
而90年代初期的松江区电子信息产业早已不是松江电讯器材厂“一枝独秀”,其陆续引进了旭福电子、凯虹电子、建伍电子等外资企业,尤其是1999年以后,一大批外资企业落户松江,既带动了松江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做大,也给了如松江电讯器材厂这类陷入困境的本土企业“涅槃重生”的机会。
“80年代初期,松江依然是农业大县。”松江区经委副主任左升才告诉记者,“然而,到了1992年,我们借着浦东开发开放的契机,成立了全市郊区中首个经济开发区,引进了大量外商企业。其带来了一批先进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如汽车、摩托车配套电子产品等,给电讯器材厂转型带来了机遇。”
1998年5月,德国电子元件公司与松江电讯器材厂合资成立了子公司。子公司借助德国先进技术,切入了汽车电阻领域,成为了大众汽车、金杯汽车等整车企业的供应商。这一年,松江电讯器材厂再次尝到了踩对“风口”的滋味。2005年,松江电讯器材厂再次与德国以及意大利公司合资成立子公司,进入地铁、高铁、电网等领域。“目前,我们在地铁的自动电阻领域,占据了国内的绝大多数份额。”王伟忠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受益于企业员工持股改革,目前松江电讯器材厂拥有680名员工,而仍持有公司股份的员工高达近200人。如今,这些与电讯器材厂同舟共济多年的工人们依靠股份,每年得享企业发展的红利。
20世纪初,在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松江区利用外资,进入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2000年,有电子信息产业里“航空母舰”之称的世界500强企业台湾广达集团落户松江。与寻常企业买地建厂不同,广达在松江出口加工区直接造了一座城——广达上海制造城。
“我刚过来时,这只有一个临时使用的钢构厂房,看起来很破落。但是我没想到,松江区提出来的‘百日建厂’并不仅是一句口号,厂房线天里建好了。”广达上海制造城相关负责人李国穗告诉记者,不管是“百日建厂”,还是后来的合作,都让他感受到“松江速度”这个词的力度,后来广达乃至松江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也都是以“松江速度”发展。“2010年的时候,全世界的笔记本电脑,每3台中就有1台是松江制造出来的。”
在飞速发展下,广达上海制造城厂房面积扩容至近1000亩,生活区近500亩,员工一度达到8万人。哪怕是现在,不少人老松江人仍对“广达十万大军”上下班的火热场景津津乐道。
随后,巨无霸代工企业富士康为首的一批劳动密集型电子信息企业也来到了松江办厂生产。据统计,2003-2006年间,松江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数量逐步增加,并在2005年达到最高值。
“2010年时,广达的年工业生产总值达2000亿,占了松江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在全市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左升才说,这时大量企业因为看重人才和区位优势,自己跑到松江来找项目做。
正当形势一片大好时,广达将包装、小型零件加工等一批项目转移出去,只留下设计、云端服务器等产业。
“虽然广达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这一走就少了几十个亿的税收。当时,广达的工业生产总值从2000亿降到1450亿,导致松江区工业发展一度低迷,税收负增长,甚至影响了全市。”松江报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对于广达的“出走”,区里提出了“壮士断腕调结构,淡定心态看数字”的观点,但这就像航空母舰调个头,要转多大的弯,才能把方向转过来?
“在产业结构升级的‘阵痛期’,不仅政府难,企业也很痛苦,其土地、劳动力成本等逐年提高,倒逼代工企业将相对低端的产业转移出去。”左升才认为。
“时代变化很快,2000年以前,我们被称作高科技(电子新贵),现在被称为制造业。在笔记本电脑逐渐变得像吹风机一样普及,我们也得适应发展,转型升级。”李国穗说,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能转移走也是广达的自己的选择。
“通过生产设备自动化升级,我们以前需要八万人才能做到的2000亿工业产值,现在用3万人就能做到。”李国穗告诉记者,去年公司的工业产值达1300亿,目前还拥有自己的设计的工业互联网络。
代工行业听起来并没有什么高科技含量,但其范围极大,细分领域也很广,有“小作坊”式生产的电子零部件企业,也有广达这种站在行业顶端,拥有自身核心技术的“巨无霸”企业。
“比如我们主机电路板加工的优良率近乎100%,通过工业互联网,基本不需要返修和检验的人。我们在代工拼装领域的软硬件衔接方面,也做到了业内领先,哪怕将电子产品放在一米深的水中泡,也不会坏。”李国穗表示,未来广达的目标是做云端产品以及无人驾驶汽车设计。
不仅仅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在被誉为现代工业和信息产业“发动机”的芯片领域,松江区也有了更多发展。
目前,我国各行业90%以上的芯片需要依靠进口,远超对石油的依赖。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它还面临“有钱买不到”、“被卡脖子”的尴尬境地。
然而,在全球芯片市场,韩国三星近年来几度坐上“头把交椅”。其与中国情况相似,同样起步晚了20年,但它依靠在关节时间节点并购国外芯片企业和政府大力支持等措施,成功打破了封锁,做到世界第一。那么地方政府发展芯片产业,能否借鉴韩国经验呢?
“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我们趁着全球金融危机行业内‘遍地是黄金’时,先是仅花了几十万美金便成功收购了美国的一家芯片基础原材料公司,随后又吸收了两家国外硅片材料加工公司及其相关核心技术人才,快速地切入到集成电路基础原材料领域。”松江区超硅半导体董事长陈猛认为,芯片产业的自力更生也要巧妙地站在别人肩膀上。“通过并购,我们直接跨过了产业初步积累的阶段,并通过培养人才,掌握并发展核心技术,目前已经切入到12寸大硅片制造领域,预计今年底投产。”
芯片是在硅晶圆片的基础上加工制造而成,而要生产出合格的硅片,首先要有足够的纯度,起码需要达到11个9以上(即99.999999999%)以上,目前国内大多硅片生产企业与国际标准仍相差4到5个9。其次是工艺难度大,硅片平整度要在1毫米以内,器件工艺以纳米级为计。最后则是洁净度要求颇高,以保洁为例,要做到在江苏省范围内,找不到一枚硬币大小污渍,才算达标。
硅晶圆一直是我国半导体产业链的一大短板,目前在国内,大多硅片生产企业只能够产出6英寸硅片,能够生产出8英寸的硅片的企业已是寥寥无几。而未来5G等商业应用,需要更快的集成电路运算速度,因此需要在更大的硅片上,放入更多晶体管。
“我们仅花了数年时间,就做出了8英寸硅片,但从8英寸到12英寸,我们光设计如无尘工厂等基础设施,就花了14个月。”陈猛告诉记者,从8英寸跨越到12英寸硅片制造的难度,就像用同样一口锅做出10碗面条与1000碗面条的难度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大硅片生产,松江区的芯片产业已初步形成以百亿级产业项目为航母,若干细分行业龙头和众多成长型、创新型企业融合的产业集群。其中包括豪威半导体、芯圣电子等IC设计企业;台积电等芯片制造企业;凯虹电子、尼西半导体、美维科技以及旭福电子等封装测试企业;上海新阳、上海合晶硅、富士迈、超硅半导体等设备材料企业;美维电子、六联智能、爱思创电子等下游应用企业。
在原材料生产环节,超硅半导体、新阳半导体公司都在12英寸大硅片生产方面有所突破。目前,新阳半导体及其参股公司新昇半导体还在制造芯片化学物品光刻胶等方面进行突破,正积极与业内大名鼎鼎的台积电进行寻找合作机会。
在芯片设备制造环节,一直被下意识认定为“代加工企业”的台湾富士康也同广达集团一样,走在转型发展的路上,其下属子公司富士迈落户松江,正在芯片设备制造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在芯片制造环节,作为全球第一家专业集成电路制造服务企业,松江区台积电工厂现在的月产能已达到每个月12万片八寸晶圆。
“早在2004年刚开始投产时,我们每月的产能仅5000片;经过多年的持续扩充,更换设备,现在工厂已处于满产能的状态。”台积电松江工厂相关负责人说。
在芯片设计、封装封测环节,豪威半导体正与韦尔半导体强强联合,正在进行重大资产重组,令整个芯片行业都对此充满期待。
“豪威科技每年出货量达9亿枚图像感应芯片,2018年在CMOS领域中,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为15%,安防市场占有率为52%,新兴市场占有率为50%,医疗市场占有率为62%”。豪威半导体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介绍,豪威科技是全球第三大摄像头芯片原厂,主营业务为图像传感器芯片制造,目前公司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约为12%,是世界排名前三的摄像头芯片供应商,仅次于索尼和三星。落户松江的豪威半导体(上海)是豪威科技在中国的制造和工艺研发基地,主营业务为图像感应集成芯片和12英寸高像素晶圆的测试;硅基液晶投影技术和图像感应集成芯片技术的工艺研发和制造。其中,LCOS的AR芯片和CCC的医疗芯片技术和产品位居世界第一。
除了“硬件领域卡脖子”的芯片产业,在涉及“软件领域卡脖子”的系统服务器领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也在松江区“布局落子”,加快自主可控服务器产业化进程,预计在5年内形成收入规模超百亿的服务器软硬件产业项目。
在芯片、国产服务器等“卡脖子”领域,政策扶持必不可少。近日,松江区出台了《关于支持“卡脖子”工程和颠覆性技术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选取了一部分产业领域,重点支持39个“卡脖子”工程和颠覆性技术方向,并结合松江区现有产业、科技、人才、土地等政策,在鼓励初创期企业和团队落地、加强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加大投融资支持、加大企院校合作力度与深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土地配套政策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支持措施。
松江区表示,希望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同时大力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使之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