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过往的殖民历史——上海租界史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的租界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发展也最为充分。它的设立对上海及周边地区的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中国人接触西方文化的一个窗口。这是一段不能被遗忘或回避的历史。
1845年11月29日,根据南京条约,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订立《上海土地章程》,设立上海英租界。此后,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
1845年,英租界划定黄埔江以西,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厂(今北京东路)以南,界路(今河南中路)以东。后又扩展为北至苏州河,西至泥城浜(今西藏中路)。
法租界起初范围南至护城河,北至洋泾浜,西至关帝庙诸家桥,东至广东潮州会馆沿河至洋泾浜东角,1914年,法租界新界扩至北自长浜路(今延安中路),南到斜桥,东达麋鹿路(今方浜西路)、肇周路、斜桥,西至徐家汇(今华山路)一线。
美租界在吴淞江(苏州河)以北的虹口地带,其划定的大约范围为西起今西藏北路,东至杨树浦路。
1899年公共租界大规模扩张,北至上海、宝山两县的交界处(今天目东路),东临周家嘴(今平凉路军工路),西达静安寺。整个租界划分为中、北、东、西四个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纺织业为主的日本资本开始涌入上海,在沪日侨大幅增加,大多居住在越界筑路的虹口北四川路及杨树浦一带。淞沪会战时,公共租界北区和东区被日军控制,这部分后被称为“公共租界日本区”,人称“日租界”。
类似还有白俄侨民聚集的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一带,不少洋人也把它称作“俄租界”。
组成上海的租界是公共租界(英美联合租界)和法租界,其它均为俗称而非正式。
从1845年11月设立租界开始,至1943年8月汪精卫政权收回所有租界,历时近百年的上海租界宣告结束。
百年的租界史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发展史。可以想象如果当年没有外来文化侵入,上海现在可能还是长江口岸一个闭塞的老城厢。
公共租界是当地外国侨民的地方自治体,并不直接受任何外国领事管理,工部局是公共租界的行政管理机关,类似于租界内的政府,拥有警察和监狱。
工部局的九人委员会中,有六个是英国人,两个美国人,剩下一个名额给其他欧洲国家。遇大事一般是英国人说了算。
法租界与公共租界的行政体制截然不同,法租界是由法国驻上海总领事和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共同负责管理。
下图为法租界公董局(今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杜月笙,1929年任法租界公董局华董,这是华人在法租界的最高职位。
1920年上海的公共租界(英美联合租界)共有60多万人,其中外国人不到两万,而英国人则不足5000。这些来自大英帝国的英国人,无论走到哪儿,都戴着礼帽,拿着手杖,傲慢至极。下图为十九世纪租界里的洋人网球俱乐部,前卫时尚一点不亚于100多年后的今天。
租界不少巡捕来自英法殖民地,也就是上海人称的红头阿三(印度锡克人,英殖民地)和安南人(越南人,法殖民地)。这些人在白人面前低三下四,但对华人却是吆五喝六。尽管过了100多年,现今依旧是看到西方人摇尾,看到中国人狂吠,民族的劣根性可见一斑。
至于租界里几十万的华人,无论腰缠万贯的富翁,还是中小商人,职员,码头扛包的,拉黄包车的,佣人等,均被洋人歧视。他们只有纳税义务,却没有半点权利。令人费解的是,在这样等级森严的租界里,他们却一直活得很是自在。
1925年5月30日,公共租界英国巡捕向游行群众开枪,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
租界里的白俄妓女,也对华人开放,这让华人很是兴奋,虽然花钱多一点,但尝到了做人上人的滋味,过去一直高高在上的白人,这回终于被骑在身下。
租界内实行西方的管理制度,享有治外法权,这就给形形式式的创新、冒险提供了极好的舞台。由此各国、各省的各色人等和各种势力纷至沓来,你争我夺、各展身手。新思潮、新时尚层出不穷,使上海迅速成为亚洲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被誉为“十里洋场”、“东方巴黎”、“远东第一都市”。
爱俪园,又称哈同花园,坐落于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哈同路(今铜仁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园内建筑被破坏殆尽。上图为1955年在原址上建造的中苏友好大厦(今上海展览中心)。
虞洽卿(1867—1945),浙江镇海人,早年到上海当学徒,后任洋行买办,发起组织四明银行,创办宁绍轮船公司、三北公司、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历任上海总商会会长、外交次长等职。
1917年十月革命后,大批俄国难民蜂拥抵沪, 人数最多时近2万,其中不乏贵族名嫒。一般居住在公共租界的提篮桥和法租界的霞飞路一带,霞飞路中段许多服装店、面包房、咖啡馆,西餐厅大多是白俄开设的,一时霞飞路被戏称为罗宋(Russia)大马路 。
1933年—1941年,约有3万犹太人为躲避纳粹迫害逃到上海,当时的国民政府无法行使租界管辖权,而日本侵略军尚未组建傀儡政权管理上海,进入上海的签证被虚置,租界无意中扮演了难民收容所的角色,犹太人进入上海无需签证、无需担保,无需证明,几乎是全世界唯一对犹太人敞开大门的地方。租界相继建立了爱尔考克路(今安国路)、兆丰路(今高阳路)、熙华德路(今长治路)、华德路(今长阳路)和汇山路(今霍山路)等多个犹太难民营,大多位于公共租界日本区内,难怪日后犹太人的回忆录中,提及最多的是日本人。
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兴起,扫荡江浙,而上海租界因为有洋人在,阻止了太平军,租界也成了一块和平的绿洲。1853年9月,小刀会攻占上海县城,约有2万难民逃进租界。1860年,太平军进攻苏州,又有50-70万难民涌入上海租界。
1937年8月13日-11月10日的淞沪会战中,日军将公共租界北区和东区作为进攻中国军队的基地,遭到中国多个军团的猛烈进攻,70%地区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而公共租界的中区、西区分别由英国、美国和意大利军队防守,继续在战争中保持中立达四年之久,期间这些地区涌入了近40万中国难民。
上图为1937年8月14日下午,中国空军派飞机轰炸黄浦江上日军战舰出云号,其中一架受伤,返航途中在公共租界与法租界交界的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大世界前掉下两颗炸弹,造成两千多平民伤亡。
跑马总会大楼(公共租界南京西路、黄陂北路口,先后辟为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美术馆)